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零基础学经济Ep16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概念梳理P579:宏观中的消费

2023-03-25 17:00 作者:躺坑老碧的学习瞎记  | 我要投稿

(合计3062字,用时120min——)

第二十章 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第一节 消费

定义:

  1. 消费:指一国居民对本国和外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它是总支出的最大组成部分;

  2. 消费者个人的消费决策:关于收入中多少用于当前支出、多少用于储蓄的决策。

a.跨期消费决策

跨期消费决策模型:

  1. 人物:经济学家欧文.费雪;

  2. 概述:该模型划分了不同时期,说明消费者面临的约束条件及偏好,分析理性的消费者如何在现期消费与未来消费之间作出选择;

  3. 简化:一个消费者只面临两个时期的消费决策——第一期是青年时期,第二期是老年时期——

    1. 第一期:储蓄等于收入减去消费s=y1-c1,s为储蓄;

    2. 第二期:消费等于积累的储蓄,包括储蓄所获的的利息加上第二期的收入c2=(1+r)s+y2,r为实际利率,由于没有第三期,消费者在第二期既不储蓄,也不借贷,只是花光了所有积蓄;

    3. 注意:变量s可以代表储蓄,也可以代表借贷,如果第一期的消费小于收入,消费者储蓄,s大于零,如果第一个时期的消费大于收入,消费者借贷,s小于零,为简单起见,我们假定借贷的利率和储蓄的利率相同;

    4. 推导:

      1. 将两个公式结合c2=(1+r)(y1-c1)+y2

      2. c1+c2/(1+r)=y1+y2/(1+r)——消费者跨期消费预算约束的标准方法

  4. 预算约束:

    1. 分析:

      1. 如果利率为0,预算约束表明两个时期的总消费等于两个时期的总收入;

      2. 在利率大于0的正常情况下,未来消费和未来收入用(1+r)这个因子进行贴现,贴现后的数值被称为现值,贴现产出于储蓄所获的利息;

      3. 消费者将现期收入存入银行,可以获得一定比例的利息,所以未来收入的价值低于现期收入的价值;

      4. 未来消费由赚到利息的储蓄支付,所以未来消费的成本低于现期消费的成本;

      5. 因子1/(1+r)是用第一期消费衡量的第二期消费的价格,是消费者为得到1单位第二期消费所必须放弃的第一期消费的数量;

    2. 图线:消费者的预算约束可用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来表示

  5. 无差异曲线:

    1. 含义:使消费者获得同样满足的第一期与第二期消费的组合;

    2. 特点:消费者对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所有点的偏好都是无差异的;

    3. 图线:

      1. 无差异曲线的斜率表示两期消费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即消费者愿意用第二期消费替代第一期消费的比率;

      2. 消费者减少第一期的消费,则必须增加第二期的消费,才能使消费者获得同样的满足;

      3. 由于偏好的非饱和性,对于消费者而言,更多的消费总是能够带来更大的满足,因此,离原点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更高的效用水平;

  6. 最优决策条件:

    1. 最优的消费决策必须是消费者最偏好的两期消费组合;

    2. 最优的消费决策必须位于给定的预算约束线上;

  7. 结论:消费者不超出预算约束而能实现最大效用的跨服消费组合,就是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相切的一点;

  8. 公式:MRS=-(1+r)——消费者跨期消费最优决策的条件,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是边际替代率MRS,预算约束线的斜率是-(1+r)。

a.1收入变动对消费的影响

阐述:

  1. 影响:无论是现期收入还是未来收入的增加,都会使得预算约束线向外移动,当然,这种情况仅适用于消费者在两期中所消费的商品为正常品的情况;

  2. 现象:无论是第一期还是第二期的收入增加,消费者都把它分摊到两个时期的消费上,这种行为被称为消费平稳化;

  3. 结论:由于消费者在各个时期均可以储蓄或者借贷,收入的时间与现期消费多少无关,因而,消费取决于现期收入与未来收入的现值——收入的现值=y1+y2/(1+r)。

a.2实际利率变动对消费的影响

概述:

  1. 关系:消费者的跨期收入和消费通过利率联系起来,实际利率的变动能够影响消费者的跨期消费决策;

  2. 情况:现实中存在两种情况,即消费者在第一期有可能进行储蓄或者借贷——

    储蓄的情况:

    1. 消费者在第一期储蓄,利率上升使得预算约束线围绕两期收入的组合(y1,y2)点顺时针旋转,变得更加陡峭,从而影响消费者在两个时期的消费决策;

    2. 随着r的上升,第一期消费减少,第二期消费增加;

  3. 影响:

    1. 收入效应:利率的上升使得消费者收入增加,从而可以向更高的无差异曲线移动,并把增加的收入分摊到两期消费中;

    2. 替代效应:两期消费的相对价格变动造成两期消费了的变动;

  4. 约束:c1<=y1——借贷的限制使得现期消费不能大于现期收入,这种对消费者附加的约束被称为借贷约束或流动性约束;

  5. 可能性:

    1. 消费者希望的第一期次消费小于当期收入,此时借贷约束没有约束力,并不影响消费;

    2. 消费者希望的第一期消费大于当期收入,然而借贷约束的存在使他不能达到这个目的,消费者能实现的最好选择是完全消费掉第一期的收入;

  6. 公式:

    1. 对一些消费者而言,借贷约束没有约束力,两个时期的消费取决于两期收入的现值y1+y2(1+r);

    2. 对另一些消费者而言,借贷约束有约束力,消费函数为,c1=y1,c2=y2,即现期消费只取决于现期收入。

b.消费的随机游走假说

概述:

  1. 时间:1978年;

  2. 人物: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霍尔;

  3. 定义:如果永久收入假说是正确的,而且如果消费者能够进行理性预期,那么,消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动就是不可预测的;

  4. 内容:消费者的收入处于变化当中,并且消费者总是尽最大努力使自己的消费在时间上保持稳定;

  5. 意义:理性预期的研究方法不仅对消费预测有意义,对经济政策的分析也有意义——只有未预期到的政策变动才会影响消费。


c.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概述:

  1. 人物: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J. S. Dusenberry);

  2. 观点: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准的影响来决定消费,从而消费是相对地决定的,因此得名;

  3. 消费函数:

    1. 长期:C= βY——消费为收入的固定比率;

    2. 短期:C=C0+cY;

  4. 原因:杜森贝利将短期消费函数正截距的产生,归因于经济周期各阶段的不同消费行为;

  5. 结论:

    1. 棘轮效应: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而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的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

    2. 示范效应: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要受周围人们消费水准的影响。

d.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概述:

  1. 人物:美国经济学家弗兰克-莫迪利安尼(Franco Modigliani);

  2. 对比:

    1. 凯恩斯消费理论:假定人们在特定时期的消费是与他们在该时期的可支配收入相关的;

    2.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强调人们会在更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

  3. 公式:C=aWR+cYL——WR为实际财富,a为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即每年消费掉的财富的比例,YL为工作收入,c为工作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即每年消费掉的工作收入的比例;

  4. 结论:总储蓄和总消费会部分地依赖于人口分布,当有更多人处于储蓄年龄时净储蓄就会上升。

e.永久收入消费理论

概述:

  1. 人物: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

  2. 观点: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

  3. 概念:永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

  4. 方式:永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据所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数值的加权平均数计得——

    1. 距现在的时间越近,权数越大;反之,则越小;

    2. 公式:YP=θY+(1-θ)Y-1——YP为永久收入;θ为权数;Y和Y-1分别为当前收入和过去收入;

  5. 对比:

    1.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偏重对储蓄动机的分析,从而提出以财富作为消费函数的变量的重要理由;

    2. 永久收入理论:偏重于个人如何预测自己未来收入;

  6. 单个消费者是前向预期决策者,因而在如下几点都是相同的:

    1. 消费者不止同现期收入相关,而是以一生或永久收入作为消费决策的依据;

    2. 一次性暂时收入变化引起的消费支出变动很小,即其边际消费倾向很低,甚至接近于零,但来自永久收入变动的边际消费倾向很大,甚至接近于1;

    3. 当政府想用税收政策影响消费时,如果减税或增税只是临时性的,则消费并不会受到很大影响,只有永久性税收变动时,政策才会有明显效果。


【零基础学经济Ep16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概念梳理P579:宏观中的消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