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本海默》观后短记:科学与政治、普罗米修斯与潘多拉魔盒
“普罗米修斯从众神那里盗取火种并送给人类。由此他被锁在岩石上并遭受永恒的痛苦。”
在《奥本海默》上映后的一个星期,我去电影院观看了这部诺兰导演的第一部传记作品,就像《星际穿越》、《敦刻尔克》、《盗梦空间》等等诺兰的作品一样,无论从构思、立意、拍摄等各个方面都有着独特且优秀的品质,三个小时的电影跌宕起伏,多条不同时间不同人物视角的故事线一起推动却不繁乱,对奥本海默内心复杂的体现精准、震撼,绝对是诺兰导演的又一力作。 在去之前,想象着这部电影是怎么描述奥本海默和一众科学家克服物理上数学上的困难把原子弹造出来的,但去看之后,发现是我的想法过于单纯,以为这仅仅只是一个科学上的问题,把这个世界想简单了。电影用了将近一半的篇幅在讲述奥本海默在参与曼哈顿计划前后受到的怀疑和迫害,几条时间线一同推进:曼哈顿计划、听证会以及斯特劳斯的视角。值得注意的是,在电影切换到斯特劳斯视角时,画面会变为黑白色调,沉重的历史性被镜头强化。 另外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影片对于奥本海默内心感受的刻画与展现:用雨滴落在水洼中的波纹叠加在世界地图上具象化奥本海默内心对于氢弹广泛用于战争的恐惧而旁边却是斯特劳斯话语的步步紧逼;演讲会中大家的跺脚声在奥本海默内心却是核爆声,众人仿佛在他眼前化为灰烬......如以上这样的镜头表现数不胜数。 更难能可贵的是即使在如此多线的重在表现奥本海默案件本身的叙事下,大量侧重于表现其内心镜头中,导演还是能够把曼哈顿计划的过程完整的表现出来,把奥本海默的人生描绘出来,而又不是流水账式的过场,这可能是这部作品最强大的地方:
杂而不乱,长而有实
。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家们在研制原子弹时的争论、可以看到奥本海默与格罗夫斯从开始的相互刺探过招到友谊的建立、可以看到奥本海默在感情上在社会生活上的更多细节。因为电影中有太多的有名有姓的人物出现,所以出现了很多的观影指南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影片,其实恰恰就是大量的这种实体的真实性的存在于奥本海默周围的人在电影中的份量,加以奥本海默经历的真实历史事件与背景,再辅以对其内心的挖掘,共同构筑了电影内容的深度。因为历史是具有厚重感的,而电影,几个小时的镜头要去展现人物几十年的人生,只有把主角周围的事物人物刻画出来,人物内心能够具象化的表现而不是像如旁白等方式展现,才能让观影者有如经历了主角一生的感觉而不是好像只是读了他的传记知道他是谁干了什么事。可能诺兰导演坚持不用特效拍摄核爆镜头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因为那样不够真实。 所以,我非常喜欢这部电影,他不仅仅讲述了奥本海默的一生,让我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并创造了一种更有魅力与深度的传记电影拍摄的视角(可能是我看的电影太少,了解甚至不入门),更有深层次对科学、政治和人类对于核的恐惧的讨论。 科学与政治:事实与利益的冲突
影片重点讲述的其实是奥本海默案件,本案是麦卡锡主义盛行时代的最高点。原子弹的使用让美国成为世界霸主,同时也拉下了美苏冷战的铁幕。电影中,在原子弹研制成功后奥本海默虽然也很喜悦,但自己计算研制的原子弹,威力其实自己是最清楚的,他打开了罪恶的大门,所以他的心情是苦涩、复杂的,可能奥本海默有一段时间认为只有让人们认识到原子弹的威力才能杜绝原子弹的滥用,但是两颗原子弹在日本的爆炸,让奥本海默的苦涩与复杂变成了恐惧与痛苦,于是他在战后极力反对氢弹研制,大力推动科学的国际化与透明化,若单论科学层面,奥本海默的主张无疑是正确的,但这种主张在美苏冷战和麦卡锡主义的背景下是不符合当时政治的价值判断的,并且触犯了一些人的利益,所以,以斯特劳斯为代表的政治家开始指控奥本海默,削弱科学家们的影响。 电影里无论是对奥本海默共产党、苏联间谍的身份的怀疑从未停止,更何况曼哈顿计划中真的出现了间谍,其实,就像上文所述,政治家们不需要坐实奥本海默什么罪名,只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动作让奥本海默名誉扫地失去影响力,电影最后由小罗伯特唐尼饰演的斯特劳斯歇斯底里指责奥本海默的一段就是体现。电影最后揭秘奥本海默与爱因斯坦的对话,人们记不住你的成果,只能记住成果的影响,前一句是科学后一句是政治,科学会动摇政治,但政治一旦缓过神来,就必然对科学价值产生扭曲的作用。若政治利益与科学事实相符,便大力宣传利用科学与科学家,一旦政治利益与科学事实相悖,冲突便不可避免,但科学家在政治斗争中基本上是弱势,改变不了太多科学被扭曲的现象,但科学家们的求真和怀疑精神却是人类文明进步不可或缺的变数。 即使是受到如此的迫害,奥本海默从没有变得“强硬”、“成熟”,爱因斯坦劝导他:当你为祖国奉献一切,她却这样对待你,你就应该离开这个国家。奥本海默的回答是:
偏偏我深爱着这个国家
。这让我非常之震撼,闹海中闪出了很多名字:钱学森、邓稼先、于敏、袁隆平等等,当祖国与民族需要的时候,这些科学家们能够挺身而出,能够不辞艰辛,默默奉献,实属我们的幸运。不管是为了世界和平与纳粹赛跑、为了防止核武器滥用而倍受指控还是为了祖国与民族的安全与尊严隐姓埋名。 讽刺的是,直到去年年底,美国政府才撤销了对奥本海默安全许可资格的指控,为奥本海默平反,也应了电影中爱因斯坦的话:他们让你被人遗忘,等你老了在你脖子上挂上勋章,让你去演讲,利用完你最后的价值,那时他们对你表达的抱歉与笑意,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他们自己。 普罗米修斯与潘多拉魔盒:核的利用与代价
就在电影上映前的一段时间,日本正式开始核污水排海,核科学的利用与安全性再次被人们广泛讨论。普罗米修斯不仅给人类带来了火种也给自己带来了无尽的痛苦更把潘多拉魔盒带给了人类,而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灾祸会接踵而至。 首当其中的便是核战争的威胁,电影展示了奥本海默对其的恐惧和对核武器利用的反对,这也是导演想表达的人们对于核的恐惧,经历过冷战的对峙,美苏两国能够平衡的一大原因就是双方的核武器可以确保“互相摧毁”,在加迪斯的著作中有大量的篇幅都在描述美苏双方如何确定确保“互相摧毁”,确保这一点达到平衡,便可以使摇摇欲坠的战争天平保持平衡,但这也意味着卷入军备竞赛和敏感的情报刺探和渗透中。意味着冷战时的每一天都可能变成核战争开始的一天,地球毁灭的一天。
虽然本书有很多偏见但整体论述还是值得一看的
奥本海默作为带来“火种”的普罗米修斯,也同样是让潘多拉魔盒打开的人,所以电影里可以看到奥本海默内心的挣扎与恐惧。“我现在成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这句话在他脑中挥之不去。 总之,《奥本海默》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作品,正好诺兰导演的灵感来源,凯·伯德的《奥本海默传》中译本再版,让我们能够更深入的了解奥本海默。 在去电影院之前,翻出了一本在旧书店买的《朦胧诗选》,翻开的第一首便是北岛的《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之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了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做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参考资料 1、王德禄.奥本海默案件:美国的科学与政治.世界科学,1988(04):60-61. 2、罗骞政.科技和政治的分裂与交融——从李森科事件和奥本海默案件看科技与政治的关系.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25(03):98-102. 3、王曙跃.奥本海默安全听证会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13. 4、约翰·刘易斯·加迪斯(John Lewis Gadds),翟强 张静译.冷战:交易谍影谎言真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