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学家”的头衔不是可以随便给的
【人大教授包伟民:质疑旧说、综合分析,如何拥有历史学的思维方式?【人大社·开学书单】-哔哩哔哩】 https://b23.tv/ykjL0yZ 视频里包伟民老师这一段讲得挺好,但是我注意到他提及马未都的时候,说他是个“文物考古学家”。 这个头衔可真不那么容易给的,文物学家不一定是考古学家,比如郭沫若、陈梦家、李学勤都精通器物研究但并不是考古学学者,考古学家也不一定是文物学家,以前就有一辈子埋首田野发掘工作的学者,现在更有许多考古学的分支学科的从业者并不属于文物学部门,他们都不是文物学家。马未都他就是个收藏家,在现代人文学术的领域排不上号。 马未都曾经侈谈新旧石器时代的石器情况,连打制磨制的过程都说不清楚,此人毫无最基本的学科知识。再者就司马光砸缸这条讨论来看,马未都居然说得出“宋人没能力造这种大缸”的话,这是没经过任何思考与查证的说法,他唯一可以为自己挽尊的说法就是“当时不盛行缸,所以砸瓮可能性较大”,但他既然言之凿凿说造不出缸,那好,也只能依靠事实把他老脸抽肿了,宋画里就有水缸,出土的宋代乃至更早的唐代大缸也是有的,只不过大型实用器不容易完整保存,而马未都这种收藏者眼睛都生在头顶,可看不见破碎的日用器。如果退而求其次不谈缸,谈历史记载里更原始的“砸瓮”说法,那更无法质疑了,仰韶系的深腹陶盆就已经大得可以放下婴儿,从新石器时代到历史时期一直都有儿童的瓮棺葬,那个大瓮可以装下几岁的小孩,历史时期出土的大瓮数不胜数。所以,作为中国古代工艺技术一大高峰的宋代居然造不出区区水缸/水瓮?纯瞎扯。 古代研究不论文史考古,都讲究一句基本原理,“说有易,说无难”,学艺不精、见识浅薄,就不要张口说“没有”,考古材料没把握住,历史文献的嬗变没注意到,就不要武断地博人眼球,推翻正史记载。对于这种人,就别给这种半桶水面子,给他面子他还真以为自己是文物考古学家了,实际上他是个峦子的文物考古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