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甘懷真,〈五胡十六國時期的胡族國家政體〉 讀書筆札

〈五胡十六國時期的胡族國家政體〉[1]
本文從漢制「天下國家」與「天下-中國-四夷」政體傳承的角度,討論五胡十六國時期的胡族建國運動。首先關於「天下國家」當中的國,由於受到漢以降官僚制度與軍府制度影響而消解,且為各地域社會中逐漸封建化的州郡所取代;漢代皇帝體制中的「天下-中國-四夷」體制,則是皇帝只需透過冊封的方式,統御處在中國郡縣之外的四夷,但晉時因夷人入華擔任軍事職務形成外夷政團與地方州郡軍事首長,即內附到內臣。劉淵政權出現則是夷人入華的脈絡下,創造出天下制度內中國皇帝能夠由胡人擔當的新政體。因此以劉淵為首的胡族國家建立,既是對漢帝國的否定,也是對漢帝國天下政體的轉變。
接著討論繼承漢朝天下的匈奴與羯胡建國。劉淵建國實不為反晉,而是在政權嬗代的理論下,透過國王升格為皇帝的方式稱天子,如劉淵建立漢與後繼的趙,都分別宣稱繼承漢或晉正統。因此劉淵政團改變並延續漢代「中國-四夷」的胡漢二元體制,讓胡族能夠控制郡縣體制,並促使諸胡族組織化並推動往後胡族建國運動,如羯胡石勒建立後趙國,是基於中國天下王權原理,先擔任具有治天下意涵的「天王」尊號後即帝位,此亦成為胡族國家慣例。總之,匈奴與羯胡先後建立的漢、趙、後趙政權,並未創造出胡漢二元天下觀,而是傳承自漢天下的天下,並且能由胡人擔任天子/皇帝。
其次從華北秦燕涼三國的建立到後苻堅時代下三國復國,討論在地方州郡自立化,並考察此三國復國後諸政團如何使用天下國家體制。胡人入華後胡人政團整合若干地域社會中的胡漢成員,天下分裂後州郡自立化,此時胡人政團會先以獲得州郡主導權為政治行動開端,在征服多數州郡後,仿曹操自稱魏王故事,建立王國以待競爭治天下的資格,如慕容燕的建國、苻氐政權。又以燕國則是強調魏晉革命,以天命為由稱帝;而苻氐則是以石勒模式,先稱天王、大單于後稱帝;而涼國反應州郡自立化,因其原是任漢官的涼州刺史後建國,並與東晉政權維持君臣關係。
到了前秦苻堅短暫統一北方卻因攻東晉失敗而使前秦瓦解,形成新一波胡族建國運動,並將王權運動往水平方向,由原先劉淵所在的晉陽,往其他華北薊、長安、鄴、武威等地擴散;垂直上則深入地方基層社會並動員更多胡人政團。由於後繼諸政團主要爭奪「燕、秦、涼」三國天下的支配權,因此在此時稱黃帝、王等尊號,以界定政團首長在本國與國際之間的地位,如燕國內部競相稱王、國際上秦與南燕談判;而在非中國郡縣的邊疆地區建立中國式王權的胡人政團,像是採用漢官制與胡族國家官制作封號,從自立之國轉為封建之國,如西秦、夏、南涼、北涼等,其中夏雖是追溯匈奴為祖,強調政權匈奴性格及自立性,但還是在郡型政權的中國王權框架之中。
最後從五胡十六國政體來看,胡漢二元體制是延伸自漢制「天下-中國-四夷」並非胡族獨創;軍府制度發展下胡人從內附到內臣,且能擔任統御州郡內胡漢之民的官員,也為後來胡族建國運動打好的胡漢社會的現實基礎。胡族國家首領挪用漢代皇帝制度背後政治知識與規範,以定義胡族國家在複雜的政治現實中的位置與身分。另外,從五胡十六國的建國模式來看,諸如宣稱自身是國上之國的天下型、延伸自州郡自立化的州郡型,以及周邊地區的封建型,這三種除前者是主動接受天下制度的嬗遞觀念以宣稱自己之外,其餘後者或主、或被動得在當時的國際情勢中接受中國的天下制度觀念,甚至連周邊地區封建之國也得因此轉型為州郡之國。總之,在運用漢文表達官名政治格局下,胡族建國運動中自立於州郡的諸政團得標榜自身中國性,才得以發展國際關係與爭取國際地位。
[1] 甘懷真,〈五胡十六國時期的胡族國家政體〉,陳惠芬編《第一屆跨越想像的邊界:族群、 禮法、社會—中國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18),頁475-500。
後記
這週依舊是緊鑼密鼓的一週,眾多報告直接淹上來,快喘不過氣啦!!!!
等等 還要弄城市史導讀,還有史研寫的報告3000字修訂版,明代小說與社會 期末論文計畫書
11/10 現在正在趕另一篇甘叟的論文摘要,為神馬這麼多要寫啊?QAQ
這週假日預計開始動筆 科技史的期末報告,我想我應該會用齊民要術做一些史普文章?
累哇歷史2022-11-4 台北城南宿舍 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