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古代文论课程全集 共30讲 2020年春

2023-06-02 23:25 作者:稚生生丶  | 我要投稿

前言(孔子——《毛诗序》)

感谢杨宁老师的《古代文论》课,对古代文论有了更加深刻广泛的认识,特别是文心雕龙的八讲特别精彩。

因为笔记最多2w字数,故剩下部分在评论区上传,同学们只需要对应进度进行食用,全文版本可以私聊我获取

致谢会在笔记完结后奉上,谢谢杨宁老师!

大伙记得一键三连!!!

——————————————————

一、孔子的文学理论

(一)“诗教”与社会背景

①诗教:强调文学为政治服务

②背景:礼坏乐崩→表现:礼乐文化流行于形式

③措施:一体两面→复古——形式

→开新——精神

 

(二)文艺内容与形式关系

1.“文质彬彬”

(1)出处

①“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A、“质”:人内在的品格→内容→“质”有无善恶?

→直接性——不经由一个他者表现自己

B、“文”:人外在的仪表→形式

→间接性——中介

C、“彬彬”:恰当——既具备“仁”的品格,又有“礼”的文饰

——人的外在仪表和内在品格要兼美

      ——作品与内容的形式要完美统一(文艺理论)

②文质关系

A、要在质中,要真实的显现自我

B、真实的显现自我必然是经由一个我们所不是的他者折射和反映出来的

 

(2)“文”“质”轻重关系问题:“文”——恰当形式

 

2.“尽善尽美”

(1)出处

①“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

A、《韶》乐的内容和形式是完善的

B、《武》乐歌颂武王伐纣,内容不够完善

 

(2)“善”

①定义:孔子仁政德治以及仁义礼乐为中心的伦理道德观念

②核心主张:内容与形式并重

③艺术方面:提倡雅正中和之美

 

3.“辞达”

(1)重视语言表达的技巧:

——“情欲信,辞欲达”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2)不主张过分的文饰:

——《论语·卫灵公》:辞达而已矣

——《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

 

(三)文艺与政治、道德的关系

1.文艺与道德修养的关系

(1)诗的教化作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

①解析

——“兴于诗”:修身要先从学“诗”开始

——“立于礼”:要遵守很多日常生活规范

——“成于乐”: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最后的完成,还要通过音乐的熏陶

②《诗经》为中国传统所塑造的与其说是“诗艺”传统,不如说是”诗教”传统→强调诗歌文学性——警惕陶醉

 

2.文艺与政治外交活动关系

①《论语·子路》: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②《论语·季氏》:不学诗,无以言

 

(四)文艺批评

1.“思无邪”的文艺批评标准

(1)出处

A、“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B、诠释

a.思:思想内容

b.无邪:归于正

c. 汉·包咸《论语章句》:思无邪,归于正也

 

(2)“思”的诠释

①思想纯正

A、“思”:思想观念

a.思:“诗三百”的“思想观念

b.思:“读者之思”(读《诗》可以使人“思无邪”)

B、“无邪”=“正”、“诚”

②“思无邪”:内容充实,丰富多彩——《诗经·鲁颂·駉》

A、“思”:句首发语词

——清·刘淇《助字辨略》:凡思字在句端者,发语辞也,如伊、维之类。在句尾者,语已辞也,如兮、而之类

B、“邪”=“余”或“困”→“无邪”=“无边无际”或“无穷无尽”

 

(3)“思无邪”=“思想纯正”的问题

①“思”在《论语》的义项→“思”字的思想观念这一义项在先秦没出现

A、思考——《论语·宪问》:“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B、思念——《论语·子罕》:“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②“淫奔”与“无邪”的矛盾问题:不可能篇篇无邪

 

(五)文艺的社会功用

1.”兴观群怨”

(1)基本内涵——魏何晏《论语集解》

①兴(“引譬连类”):上文学审美作用(“感发意志”)

——诗歌形象可及法人的精神情感,获得审美享受

②观(“观风俗之盛衰”):文学认识作用(“考见得失”)

——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状况、道德风尚状况、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心态

③群(“群居相切磋”):文学团结作用

——诗歌通过人际交流,使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④怨(“怨刺上政”):文学干预现实、批评社会作用

——“怨”的主体是指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判

 

(2)其他集注

①梁·黄侃《论语集解义疏》→角度不同

A、兴:“可令人譬喻”——从学诗经可以掌握诗的方法来理解

B、观:“风俗盛衰可以观览”——从诗经的认识价值方面来理解

C、群:“朋友之道”——从诗经的社会功用方面来理解

D、怨:“怨刺”——从诗经的政治作用来理解

②南宋·朱熹《四书集注》→角度较为统一

A、“可以兴”:感发意志——学诗者价值角度立论

B、“可以观”:考见得失——诗本体价值立论

C、“可以群”:和而不流——学诗者价值角度立论

D、“可以怨”:怨而不怒——学诗者价值角度立论

 

(3)语境与对象

①语境化问题

A、在先秦时期,还未形成严格的文学艺术观念

——“兴观群怨”主要是从政治思想方面提出问题

B、《诗经》本身是一部艺术性极高的文学作品

——在认识其思想意义的同时,也必然触及到艺术形象与艺术创作等文学艺术的基本方面(这并非是孔子本意所追求的)

C、“兴观群怨”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内涵不必做太多联系,更不应产生过高的估价,而应该先从先秦儒家自身的理论特点中发现其本来的面目

②言说对象问题

A、诗中的“兴、观、群、怨”

B、读者的“兴、观、群、怨”

——通过对《诗》的涵泳研习,可以达到“兴、观、群、怨”的境界

 

2.”诗可以兴”

(1)艺术手法:(仄声)

①出处:“赋比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②问题

A、《诗经》创作之初,作为艺术手法的“兴”的概念尚未提出

B、孔子论“兴”从来也不时讨论创作问题

(2)艺术效果:(平声)朱熹《论语集注》:”感发意志”

 

(3)“兴”的文学性问题

①一时一地的随意“感发”,感发情感

②整个生命过程中人生志向的“感发”和“兴起”(更高层次)

 

(4)“兴”的政治性问题:

①《论语》中之“兴”,均与“礼乐”、“仁德”、“邦国”相联系

——《论语·泰伯》: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尧曰》: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

②“兴”不是抽象地指意趣、感情,而是带有十分丰富、具体的政治内容

 

3.”诗可以观”

(1)“观”:“视”、“示”

①在“我”——“视”“察”

②在“诗”——“显”“示”

 

(2)“观”——朱熹:“考见得失”

·通过读者与作者之共鸣去认识诗中固有的内容、从而产生对仁礼、道德修养的追求

 

4.”诗可以群”

(1)“群”:“群居”之义

——《卫灵公》曰:“群居终日”“群而不党”

① 《论语·子路》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A、孔子对“群”的本质规定就是“和”

B、从诗歌之中感受这种合群体的和谐精神,通过艺术的陶冶来强化人们的群体意识

C、达到群体的和谐与社会秩序的稳定

 

(2)逻辑关系

①“可以兴”、“可以观”是“可以群”的前提和保证

②“可以群”是“可以兴”、“可以观”的自然结果和逻辑发展

(3)人类学角度:强调宗教式的语言

 

5.“诗可以怨”

(1)“讥谏,怨也”——《广雅·释话》

①“怨”:“怨刺上政”,诗歌可以对现实中不良的政治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

②“怨”之实质,是以非常之法刑孝道

③“温柔敦厚”“怨而不怒”

④诗“可以怨”即可以掌握谏亲之分寸,而克尽孝道之谓

 

(2)意义

①肯定了文艺应该干预政治、批判现实、关心民主的作用

②我国古典诗歌的批判现实的优良传统的根源

③创作的主要内容和目标,作为批判和揭露黑暗现实的武器

④用其作为反对文学脱离社会或缺乏积极的社会内容的理论依据

 

(五)论雅乐和郑声

1.提倡雅乐,反对郑声

(1)定义

①雅乐:古乐,其曲调平和中正,节奏缓慢,常用表现古代先王功业

②郑声:当时的新乐,其节奏明快强烈,曲调高低变化较大,容易激动人心

 

(2)思想

①孔子认为雅乐可以陶冶人的正而不邪的思想感情,而新乐任其感情之自然发展而无所节制,容易诱发人们的私欲,不利于培养以仁、礼为内容的道德品质

②孔子贬斥郑声新乐的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看不起民间新文艺,把戏曲、小说视为不登不雅之堂的低贱之作的重要根源

 

⼆、孟⼦的⽂艺批评观

(一)社会状况:战国时代,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并非百花齐放,而是思想混乱

(2)时代问题

①个体方面:过于自我(杨子)——“一毛不拔”(异端)

②社会国家:思想混乱

(3)措施:找出人性的本源

(4)如何面对百家争鸣?——知言、仁政、人性

 

(二)哲思:道德哲学和人格美

1.性善论

·善的可能性:善源自于人的内在,还是源自于人的外?

 

2.四端之⼼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

 

3.美感共同性

(1)出处

《孟子·告子上》:“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2)两个观点

①人有共同的感官,所以人有共同的美感

②人的心是相同的,所以对义理必定有相同的爱好

 

(三)文艺批评观

1.知人论世

(1)强制阐释(常入误区)

①诠释:背离文本话语,消解文学指证,以潜在立场和模式,对主观意图和结论的阐释

②特点:理论在前,阐释在后

 

(2)理论内涵

①出处:《孟子·万章下》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②诠释

A、知人:对作者生平和思想有所了解

B、论世:对作家作品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认识

C、知人论世: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作者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a.不能从主观臆想出发去理解诗人之志

b.了解创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研究其生平事迹、思想体系、道德品质、人生经历等具体情况

c.经典文本内涵进行客观地评价

 

(3)理论价值

①文本阐释学的“还原法”

A、把文学作品看作是一定时代的产物,结合作者的生平来进行考察

B、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比较接近和还原了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

②关注文本的历史价值和实用价值(语境意识)

A、体现着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史学研究传统

③强调语境对文本意义的决定作用:“永远历史化”

A、文化的时代共同性构成了知人论世的理论基础

B、语境或背景、上下文等并非可有可无的衬底,而总是参与意义的生成

④奠定了中国阐释学理论的基础

A、意义是一个自我与他者关系所构成的体系或系统

⑤文学批评专业化

A、专业的文学研究者很难显示出他们与普通读者的明显差别

a.维护专业文学研究者的职业尊严的做法

b.考证作者的生平、作品所涉及到的时代和社会的知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阶层

 

(4)理论问题

①“意图谬误”问题

A、导致一种先入为主的文学阐释活动。

B、直接地将对作者或社会的先验理解用于对作品的解读

②“庸俗社会学”倾向

A、引导读者机械地将文学作品视同于一般的史料

B、忽略了作者的个性、审美问题

C、导向了作者或社会与文学作品的单线的、直接的因果论

 

(5)研究范式

①作家主体批评方法

A、王国维《屈子文学之精神》

B、李长之《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

②文学研究的历史考证方法

A、胡适《红楼梦考证》

B、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

③社会——历史批评方法

 

2.以意逆志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阐释学方法论,是中国古典阐释学的核心范畴与基础命题

(1)出处

①《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A、文:文字、文采

B、辞:辞句、原意

  C、不以文害辞:不要因为文采妨碍对辞意的理解

D、不以辞害志:不因辞意而妨害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②社会背景:鉴赏《诗经》时针对“断章取义”状况提出的诗歌阐释方法

 

(2)“意”

①读者之意

A、出处

a.东汉·赵岐《孟子章句》:“以己意逆诗人之志”

b.南宋·朱熹《四书集注》:“当以己意逆作者之志,乃可得之”

c.现代·李壮鹰:“意”是读者之“意”,要透过外表的言辞而得诗人的本心,体会诗人的心

B、理论问题

a.很有可能犯牵强附会,断章取义之弊。因说诗者不同,其“意”亦有不同,各执己见,对作品评价就不会有客观标准

b.“意”和”文”“辞”“志”并列,其前亦未加修饰、限制语,则当和“文”“辞”“志”同一,也是指作品中”意”

②作者之意

A、出处

a.清·吴淇《六朝选诗定论》:“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

    B、意义

a.提醒接受者不要为修辞文本的字面意义所蒙蔽

b.要通过对作者创作背景、创作角度、创作动机、处境心绪等的了解和把握,领会其言外之意

C、问题:《说文》“志”“意”互训:“志”与“意”完全成为同意反复,也否定了“说诗者”的作用,消解了“逆”的环节

③作家作品之意与读者之意的结合→一个特定词语担负了过多的意义功能

 

(3)“志”

①作者之志:创作者之本意,创作者的写作意图

  A、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志”为“作者之志”

B、现代·朱自清《诗言志辨》:“志”乃“诗人之志”

②作品之志

A、作品所传之情

B、作品所记之事

 

(4)“逆”

①诠释:迎合、揣摩、追溯、推测

②意义

A、阐释者通过阅读的方式接触文本,并深入探究创作者的创作意图

B、发挥直观能动性,调动生活艺术经验

C、视域融合

 

(5)总体理解

①“以意逆志”核心是“以心揆心”,其功用是心理解释

A、主观条件:解释者心灵所具有的那种先在的“意”

B、客观条件: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同构

②“以意逆志”的心理解释,必须以语言解释为基础、为前导

③“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

 A、王国维《玉溪生诗年谱会笺序》:“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B、以意逆志:从“知文”到“知辞”再到“知志”

C、知人论世:从“知志”到“知人”再到“知世”

(6)理论背景

①“诗言志”的诗学传统

A.《尚书·尧典》:舜命夔典乐,以教胄子,云: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B、“志”

a.社会公共情感:社会政教

b.个人内在情感:人性伦理(在此之前,“志”只限于陈述志向的范畴)

②“述而不作”的阐释思路

A、将“述”与“作”明确区分开,以“述”作为阐释的准则

B、孟子提出的“以意逆志”说,是对孔子思想的认可与继承

③春秋战国时代的诗学实践

A、教诗明志:解释诗三百的目的是了解社会生活,挖掘其体现出来的思想内涵

B、赋诗言志:经常容易出现断章取义的情况

C、引诗说理:通过引用具体的诗句作为人生格言,但更多是对诗句的引申和发挥,加强对问题的论证

 

(7)基础与价值

①基础:建立在孟子的人学理论体系至上

②价值

A、肯定了作者的主体地位

a.对于避免“断章取义”

b.准确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情感起到了积极作用

B、肯定了作者及其“志”的客观性、社会性因素,为文本阐释提供了可操作的途径

C、从解释的角度揭示出一种“文——辞——志”的结构系统

(8)理论问题

①它以追求恒定不变的作者本意为终极目标,否认了作为接受主体的作者在阅读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②“以意逆志”在形成对接受者阐释能力遮蔽的同时,也相应忽视了不同接受个体存在的“先结构”的差异,从而导致接受结果的唯一性和排他性

③“以意逆志”法则之所以仅以“作者之志”为唯一的阐释目标,是因为它忽视了作为阐释对象的文学文本所具有的多义性、开放性和审美特性,从而造成了阐释单一化、狭隘化的弊端

 

3.知言养气

(1)出处

①“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词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②“四辞”

A、诐辞:不公正的言论

B、淫词:浮夸不实的言词

C、邪辞:不合正道的言论

D、遁辞:躲闪掩饰支吾搪塞的话

(2)“两气”

①“浩然之气”: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极高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

②“知言养气”:作者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然后才能有美的言词

  A、文——人——气

  B、强调一个作家首先要从人呢个修养入手,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然后才有可能写出好的作品

 

4.知民同乐

①“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

②“今之乐由古之乐也。”——《孟子·梁惠王》

 

(四)文艺理论的影响

①孟子提出了“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是对儒家文学思想的发展

②“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说,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词话大抵都是在此原则下进行文学评论和批评的

③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内在最本质的蕴涵,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引用和运用,形成了中国文历史上以气论文的传统

 

三、老、庄的文艺美学思想

(一)老子的文化意义

1.老子其人

(1)老子地位问题

①地位:老子(列传) < 孔子(世家)

②老子的地位在唐代有所提高

 

(2)老子的生平问题

老子思想:崇拜女性、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3)《老子》其书:《道德经》的通行本和古本

①《道德经》通行本,以王弼注释的《老子道德经注》道经在前,德经在后

②《道德经》古本,以考古出土的两种竹简本和两种帛书本为底本

A、1993年10月在湖北荆门郭店楚墓中出土的战国竹简本

B、1973年12月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帛书甲乙本(德经前,道经后)

C、2009年初由北京大学收藏的汉简本

③道德经的地位

A、《道德经》是写给统治者看的

B、《道德经》是万经之王、《易经》是众经之首

 

2.老子的文化意义

(1)老子的文化处境:儒道互补——孔老同源

①同源:面临共同处境——礼崩乐坏

②老子:国家治理→恢复清明安定状态

个人处世→乱世中保全自己

③原文

A、《老子·第五十七章》: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B、《老子·第六十五章》:古之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2)拯救文化的方式

①原因:价值的倒置

②观点

A、回到朴素——价值的倒置是源于统治者追求的不同

B、朴素是超越价值的生活

a.原因:凡是价值必须是相对而立的

b.《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C、朴素的核心:不尚,不贵

D、朴素的方法:无为而治——真实(即不追求“价值”)

 

(二)庄子的文化意义

1.庄子的哲学思想:自由——真实

 

(三)老庄的文艺思想

1.朴素自然的审美观

(1)天地大美

①出处

《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②大美:没有任何名利私心束缚的“忘我”境界

A、对“人为”的一切均持否定态度,对“天然”的事物给予最大的肯定和赞扬

B、尊重事物客观存在的内在规律,而不以人的主观意志去任意违背它

C、把天地自然作为最高的审美对象,是一种非功利的、纯艺术的审美观

D、自然美观念的形成——创作追求

E、文学创作题材扩大——山水诗画及其流派的形成和发展

F、人从异化回归到自然状态,打破精神枷锁,恢复自由天性,实现美的人生的思想

G、对中国文论中反对雕琢、崇尚自然的美学理想和审美情趣的形成,起了奠基作用

 

(2)天籁

①人籁:人们借助乐器吹奏的声音,最低层次

②地籁:自然界各种不同的孔窍发出的声音,依靠风力形成,依靠“外力”,不是最自然的

③天籁:“众窍”自鸣之美,各有自己天生之形,承受自然飘来之风而发出各种自然声音

A、没有虚伪造作,更能感染人

B、诗歌本质与诗歌生成的问题

C、天籁反映着人先天形成的、最初的对节奏的感觉

 

(3)朴素自然审美观影响

①文学批评标准

A、注重没有人为造作之痕迹的、合乎天然的艺术创造。

B、主张朴实无华,自然天成。

 

2.言意关系问题

(1)“可道”与“常道”

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言意矛盾

(2)言不尽意

①出处

A、《庄子·天道》: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尤不足贵也,为其贵非贵也。

B、《庄子·秋水》: 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

②核心:“意”不可言传

A、原因:文字语言有局限,不可能把人的复杂的思维内容完全传达出来

a.言:公共性的——约定俗成的

b.意:私人性的——因人而异

③个性化的思想如何纳入公共性的语言系统?

A、孟子:以意逆志→言意合一

B、庄子:言意矛盾→言不尽意

 

(3)得意忘言

①出处

《庄子·外物》:签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釜。蹄者所以在免,得免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②意义

A、解决言不尽意又运用语言文字的矛盾的基本方法

B、把语言作为”得意”的工具,利用语言可以表达的方面借助比喻、象征、暗示等方法,来启发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引起人们对生活中经验过的某种认识和印象的回忆,联系和形成许多更加丰富的思维内容,以获得“言外之意”

 

(4)道家言意关系论的意义

①要求文学作品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

②形成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3.创作主体心理问题

(1)虚静、涤除玄鉴

①出处

《老子·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

《老子·第十章》:涤除玄览

②“虚”的内涵

A、虚:内心——虚内:精神洁净静

B、静:外物——静外:无知无欲

C、虚静:要求创作主体(审美主体)排除一切客观因素干扰,内心虚静,然后方能洞察宇宙,览知万物。

D、特点

a.无功利:即指无日常实用的思维方式与态度

b.整体:思维对认知对象的全息性与整体性的把握

c.本质:对事物还原性的本来状态的深刻把握

d.物化:思维主体与被认知对象一种体验性的完全融合程度

e.自由:思维主体无定性、无约束的自由理解与想象

f.真实 (还原):事物以本来面貌呈献给意识,而这时意识则是还原的纯粹意识状态

③“虚静”的原因:

A、主客体关系:无心无欲状态,才能全面深刻地把握认知对象

B、认知主体:无心无欲的状态,认知主体的心灵最自由、最完美的状态

C、认知客体:取消对立面,达到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的和谐,与“道”的和谐统一

 

(2)心斋、忘坐——进入“虚静”方法

①出处

《庄子·人间世》: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②心斋:空虚的心境,即超越功利的审美心境、审美态度

③坐忘:忘掉一切存在,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经验,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这样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也最为旺盛

 

(3)物化

“以天合天”:主体的自然和客体的自然合二为一、物我两忘,这就是物化的境界

 

(4)道家创作主体论的影响

重在内心的体察领悟,而不重在思辨的理论探索(中国古代思维方式)

 

4.文质关系问题

(1)美言不信

①出处

《老子·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②诠释

A、修饰的语言=不真实、不可信

B、重“信”,“信”=“真”——一言以蔽之:归真返朴

 

(2)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①出处

《老子·四十一章》: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②大音希声的含义:

A、最大的音乐没有声音

B、最大的声音 (音乐) 听来反而是稀疏的

C、“希声”即“无声”,但此“希声”和白居易《琵琶行》“此时无声胜有声”同义,虽“希声”而蕴响配响,是谓“大音”

D、“大音希声”乃天乐,“希”作”望”解,即不是用耳朵去听,而是用眼睛去望那永恒的和谐的庞大的“天乐”

CE“大音”即合道之音,“希声”主要指对音乐情感之声的超越

③“希声”=“无声”

 A、出处

《老子·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接之不得名曰微

B、诠释

a.“大音希声”——“象无形”

b.文法:“希声”之“希”和“无形”之“无”同义

C、义大音希声:最美的音乐就是无声之乐

 

(3)遗形取神

①以丑为美:重视精神、轻视形躯,遗形取神思想的表现

②影响

A、绘画:以形写神,气韵生

B、雕塑:秀骨清相,婉雅俊逸

C、诗文:神韵

 

四、《毛诗序》(缺少司马迁、王充;楚辞、赋评价)

(一)《毛诗大序》名称及含义(了解)

1.《毛诗大序》意义

①我国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论 (并非系统化)

②先秦到两汉儒家诗论的总结

③进一步阐述了诗歌言志抒情的特点和诗、乐、舞的相互联系

④突出强调了诗歌的社会功能,肯定了时代和政治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2.《毛诗》创作背景问题

(1)背景问题

①背景情况

A、汉代传《诗》的有齐、鲁、韩、毛四家

B、前三家为三家诗,属于今文经学派,目前三家诗已经亡佚,只能看见散见的篇章

C、毛诗属于古文经学派,流传至今

②原因

A、汉代独尊儒术是《毛诗序》话语权的基础

a.对儒家文艺理论的整合

b.儒家话语与封建专制共同之处在于:都有一个稳定的核心权威体系

B、 教化大义是《毛诗序》话语权的核心

 

(2)结构问题

①《手诗序》有《大序》与《小序》之分

②《小序》:逐篇解释每一首诗的题旨和用意

③《大序》:是在诠释《关雎》之时,借题发挥,敷衍出的一篇长文,它简明扼要地阐释了诗歌的本质、作用、内容、体裁和表现手法等基本问题,反映了作者对诗歌乃至整个文学的根本认识,可以看作是《毛诗序》的总论

 

(3)流传问题

①魏晋至隋唐:虽有毛、郑之争,但都共尚《毛诗》

②唐:孔颖达敕作《毛诗正义》,更是奠定了《毛诗》的经典地位

③宋:从欧阳修的《诗本义》开始,就不以诗序为然,到郑樵的《诗辨妄》、王质的《诗总闻》,渐渐形成“疑序”一派

 

3.《毛诗大序》作者

①汉人毛苌

②其他说法

A、子夏、毛公、卫宏

B、诗人

C、毛诗后来的门人

C、村野妄人

 

(二)《毛诗大序》解读

1.对《关雎》解读

①“《关雎》,后妃 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②“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③“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对《国风》之“风”含义的解读

 

2.艺术本体论

(1) 情志关系论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成语手舞足蹈的出处

 

(2) 艺术社会功用论

①“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②“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③“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A、诗歌的本质与其说是艺术,不如说是巫术

B、诗歌的力量不是逻辑,而是情绪的感染力,进而产生共鸣

⑤“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A、诗歌属于群体,能激发人的情绪,使得社会具有凝聚力

B、强调教化功能,压抑诗歌的审美功能,实现统治

 

3.艺术体裁和表现手法

①“故诗有六义焉:一日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②“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日风。”

A、主文谲谏:用诗歌文采委婉表达

B、削弱了文学抗争力,强调了诗歌的委婉含蓄和谐。

③“至千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A、“正风”、“正雅”是西周王朝兴盛时的作品

B、“变风”、“变雅”是西周王朝衰落后的作品

C、“正变说”反应了整个汉代儒生将文艺作品与政治社会历史紧密联系起来的一种批评方法

④“国史明平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A、诗在整个儒家那里不是放纵,恰恰是一种约束

B、文学性与艺术性越平庸的诗歌不应该挑剔,应该得以嘉许

C、“学有余力而从文”:儒家理想的知识分子首先应该是政治人然后才是文人

④“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A、“发乎情,止乎礼”是代表整个汉代的一个诗学思想

⑤“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 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4.对《诗经》篇目的解读

①“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

②“南,言化自北而南也。”

③“《鹊巢》《骆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

④“《周南》 《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

⑤“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三)《毛诗大序》的价值和意义

1.文艺本质问题:情志统一

(1)情志统一

①出处

A、“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B、“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②诗歌本质

A、抒情言志,情志统一,集于中而发于外

B、情:感情情绪——个人性:感性认识→人喜怒哀乐之情。

C、志:意志怀抱——社会性:理性思考→人伦政教礼义得失。

③价值:“情”“志”并提,先秦所未见

 

(2)问题1:“言志”和“缘情”是否是不同观念系统的理论话语?

①观点1(朱自清《诗言志辨》):“言志”“缘情”不能混为一谈

②观点2:“言志”“缘情”并无分野

A、《毛诗序》“情”“志”是二合一的东西,只是表现上有所侧重

B、字源角度:先秦时期文献中,“情”字绝大多数含义是“实情”“情理”,强调“真实”

C、“诗缘情”也并非脱离儒家思想观念,仍旧以政教伦理为旨归

 

(3)问题2:“情”在《毛诗序》中的定位是什么?

①“情”是《诗》三百产生的诱因和出发点

A、“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B、情——言——嗟叹之——咏歌之(乐)——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舞)

C、情——声(乐)——音(《诗》)——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教化)

②“情”是变风、变雅产生的触发点

 

2.文艺社会功用:“发乎情止平礼”

(1)“发乎情止平礼”的情感规范

①提出诗歌必须起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作用。

A、反映儒家文艺思想的保守性,发挥了“温柔敦厚”的诗教说。器

B、从文艺美学的角度说,有限制的抒情也很合乎创作的辩证规律。

C、影响:促进了中国诗歌含蓄、蕴籍的风格和重视抒情性与“情志统一”的传统的形成——杜甫、白居易、《西游记》

 

(2)诗与政教关联的文学价值论

①“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A、诗歌是现实政治、社会状况的反映

B、突出了诗歌与社会现实的密切联系

 

(3)讽谏说

①“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A、明确提出了讽谏的问题,充分肯定了文艺批评现实的意义和作用

B、“讽谏”说为后来进步的文学家用文学创作干预现实,批判社会黑暗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作了比较明确的论述

 

(4)《毛诗序》功利诗学观的成因

①历史根源:涉及比较复杂、方面多、有不同角度的论述且有主观性,整个乐师的采编过程中更多的关注重在它的政治性、教育性而不是艺术性、娱乐性,而且《诗经》的解说、流传也是较功利性

②现实原因:整个汉代尤其是汉初,对先秦文化采取的是兼收并蓄,呈现出驳杂的态势,道非纯道,儒非纯儒,但是一以贯之的是汉代经世致用的文学观念

③文化基础:中华民族的风俗观念等

 

3.艺术的体裁和表现手法

(1)“六义”说 (研究风雅颂赋比兴的排列顺序)

①“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A、“六义”说是《毛诗大序》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

B、风雅颂是《诗经》三百余篇的体裁分类,赋比兴是《诗经》艺术表现手法的归纳。

②关于六义的顺序

A、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大师》: 教六诗: 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B、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风——赋比兴——雅、颂

C、杨宁老师

a.《诗经》当中所收录的只有风雅颂,没有赋比兴

b.《诗经》全篇未必只有三百篇,赋比兴本来是另外的一类,只是因为某种原因没有收录

c.赋比兴并不是表现手法,其实也是诗歌类型(体裁)

D、另一说法: 按组对应分类→风(讽)赋;比兴;雅颂

 

(2)“变风、变雅”说——《诗经变风变雅考论》刘冬颖

①“变风变雅”为论刺之作

②“变风变雅”为商音、变调之作

③通过具体的诗篇加以界定

 

(3)“四始”说

“四始”:《风》、《小雅》、《大雅》、《颂》四者的开始

 

(四)《毛诗大序》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1)积极影响:参考教材

(2)负面影响

①遮蔽了文学性——《毛诗序》本已经注意到文学“吟咏情性”的特征,提出情性,但限之以“止乎礼义”,责之以“厚人伦,美教化”

②影响了文学发展——雅俗分明

③中国情诗的缺失——“非性”、“性禁忌”成为集体无意识

古代文论课程全集 共30讲 2020年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