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逆反心理学》读后感
在2020年末到2021年初,我读完了《儿童逆反心理学》。
这本书的内容简单易懂。通过一些图解和举案例的形式,分别介绍了各类型的逆反心理。同时又用一些观点阐述了这些逆反心理的来源及其因素和解决的办法。其中的“父母应知道”里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诠释了文章所讲的道理。
令我最有感受价值的一篇文章是《知识链接——标签效应:不随意否定孩子》。文章开头直接说了某个人做了一个实验,接下来就对这个实验进行介绍。总的概括,就是拿几个孩子作为参照,分成某两组,第一天对一组孩子说关于否定的话,对另一组孩子说关于肯定的话,第二天把两组孩子听到的话(关于否定和肯定的)说出来。在这两天内,无论否定和肯定的话怎样更改或不更改排列,都是孩子听到了肯定的话,对自己的心理就肯定,听到了否定的话,对自己的心理就否定。这样一来,我就熟悉了里面的内容。后半部分说到这就是标签效应,同时介绍了一系列孩子得到标签的来源及其因素和解决的方法。读完这部分后,我心里就有感受了。
标签效应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的确常见,可被教育者所贴上的都是负面标签。就以我为例:
有些地方我就是想去,有些事情我就是想做,可这些地方和这些事情偏是被父母所禁止。我一味的劝求父母、讲道理,可就是不听。我读这本书目的是啥?就是用这本书里的只是跟你们讲道理。虽然有句话说的好:理服人,方无言。用道理说服别人,别人没话可说。我这不就是在礼理服吗?结果父母还是有言。归根到底,就是我父母摆的权威性,这让我感受到了,我讲道理行不通,全是父母的权威性!
父母的权威性确实是要存在的,但也不能全方位归到自己的身上啊,总要给孩子一些自由权,否则就显得父母太自私了!相当于父母的一种错误。我们都知道,大人也会有犯错误,逆反就是其中之一,这也是我读完这本书才感受到的。
孩子指责父母的错误,父母反倒不会改正错误,还会把错误归到孩子身上,我的父母就是这样的。这是为什么?就是上述说到了父母有权威性,再加上与孩子是对立的,就构成了父母的逆反心理。这是我对这本书有了感受之后总结到的。
解决逆反心理,有一个关键词,叫做“因势利导”,可以理解为家长从消极的角度去观察孩子的逆反,再换位思考,考虑假设逆反也有积极的方面,对孩子进行积极教育,会得到什么成就。例如我一次我和我爸打台球,以我3分我爸0分的比分获得了胜利,但约定前我爸是否定和我比的,这里的“自信”、“实力”、“后续的肯定”都是因势利导的因素。可从今年开始,父母不再支持我滑冰,我反复抱着“积极”、“自信”、“有准备”的态度发挥出我的实力,给父母讲“我能行”、“我能滑好”、“没问题”等理由劝说、讲道理,可父母就是绕着“我有病”用一系列话给我讲道理,否定我。打击了我的心。再说,这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随机的,你永远都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可能是好的,也有可能是不好的。类比于滑冰,就是这一秒内有可能犯病,也有可能不犯病,那么你们是否想到了第二种情况呢?有可能与也有可能完全是相对独立的。这就表明了我犯病是污点,不犯病是闪光点。那么不妨利用因势利导中的标签效应,找出我的闪光点,教我滑冰,看看能出什么效果。再类比一个例子:一个学生在一所学校上学,每天所有学生都说他智力低下而这位学生偏不听,还专门一下课就自己在教室内研究速算,后来有一天她的妈妈带他到一个节目上表演速算的才艺,这位演员通过成功的表演,感动了自己的妈妈,到说获奖感言时,妈妈们问各位观众自己的儿子是否智力低下。同理这个例子,对于我而言,我滑冰又算的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