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
1. 马克思主义概述
事情的开始,我们从两百年前的欧洲说起。
1848年注定是人类史上浓墨重彩的一年:工业革命如火如荼地进行;然而,在生产力提高的同时,民众的生活水平似乎却停留在原点。彼时,封建旧制尚未完全灭迹,新的工业资产阶级统治者又加重了底层劳动者的负担;在三方矛盾的激化之下,欧洲革命爆发了。这一年的二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时年30岁的马克思和28岁的恩格斯,在资本主义发展如日中天的时候,以百年难遇的洞察力揭示了它的规律,并提出了较之更为先进的社会形态。这一伟大著作的出版,标志了马克思主义,即科学社会主义的正式诞生。
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包括三大方面:源于德国经典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源于英国政治经济学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在空想社会主义上发展出的科学社会主义。其中,科学社会主义即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也是前二者的理论归宿,它是由理论迈向实践的桥梁。
接下来,我们简单讨论一下马克思主义中较为重要的两个理论成果,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唯物史观以物质生产和人的社会性为前提,原则主要有二:
其一,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但它并未对前者进行彻底的否定(毕竟辩证法也是唯物主义的重要方法论之一),而是在肯定历史规律的同时,也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即人为推动历史进程的可能。
其二,其认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存在辩证关系。即: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对前者有反作用。这是一种宏观的说法。我们平常所听到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就是这一辩证关系的体现。其中,“经济基础”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综合构成(这两者之间同样存在如此的辩证关系),“上层建筑”则指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
剩余价值学说初见于《资本论》。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和其劳动所得之间的差异。它一般表现为创造的价值与挣得工资的差距。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正是通过占有这部分差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剥削),来源源不断地积累财富与资本的;与此同时,无产阶级劳动者无论工资高低,都在经受着剥削。而社会主义的目标之一就是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让每个人的剩余价值都能归其自身所有,从而达到解放生产力的作用。

2. 为什么资本主义必将灭亡?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肯定了资本主义在封建制度瓦解时期表现出的先进性,同时也指出了其灭亡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体现在它自身的基本矛盾中,即: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
简单来讲,资本家如果想将剥削得到的价值变现,必须向市场倾销商品。因为其他们自身消费能力有限,所以购买力的主要来源是无产阶级。这一关系的矛盾之处在于:资本家出于利益,必然要降低工人工资、抬高商品价格;这样一来,必然导致工人消费能力愈发降低,逐渐形成商品滞销的局面。由于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供过于求会导致价格降低,资本家不得不通过销毁商品来维持物价,同时继续压低工人工资以维持自身利益。如此以往,恶性循环不断累积,经济危机就爆发了。因此我们说,在产能过剩时,资本主义会对生产力进行反噬——这正是其局限性与落后性的体现。
我们拿二战之前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萧条来举例。在萧条来临前,美国经历了长达十年的“柯立芝繁荣”,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政府鼓励民众大量消费(甚至是大量借贷消费),导致市场不断泡沫化。终于,华尔街股市崩盘,经济危机迅速爆发。在危机面前,资本家纷纷放弃了以往的“自由贸易”、转而倾向于贸易保护主义,同时为了缩减开支大量裁员,一时间社会失业率骤增。为了防止农产品继续贬值,资本家开始销毁农产品,于是出现了向密西西比河倾倒牛奶的场景(是的,为了维持物价,他们宁愿将牛奶倒掉也不会捐给流落街头、饥寒交迫的失业工人);甚至政府方面以损失补贴为代价鼓励农民焚烧销毁作物。美国方面,直到罗斯福上台十余年后,经济才逐渐恢复常态。欧洲方面则没有这么幸运——由于资产阶级政府管控不力,有些国家的民众向军事独裁者倾斜。德国便是其中之一,这个国家后续的命运想必人尽皆知,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资本家本身是不参与劳动的,他们所谓的“工作”只是在“努力地”将有限的资源和财富据为己有,这和无产阶级的生产劳动有着本质区别。因此,他们需要将生产资料“借”给无产者,像寄生虫一般,通过剥削对方的剩余价值来积累自身的财富。但是,当无产阶级取得了生产的主动性并不断壮大时,他们与资本家对抗的能力也增大了。因此,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在为自身谋利的同时,也在培养着自己的掘墓人。

3. 以新时代视角看待马克思主义
然而,我们必须承认,尽管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十分科学的道路,但照本宣科地阅读《宣言》《资本论》等著作,是绝对不可取的(毕竟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实践出真知)。私以为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马克思本人在著作中,并没有特别强调资本主义的顽强生命力。事出有因,毕竟马克思逝世较恩格斯更早,在其逝世后爆发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资本主义开始向垄断方向发展,通过自身内部的不断调整与改良,使资产阶级统治的时间大大增加了(至少相较于马克思的设想来说是这样)。虽然两次大战和中间的大萧条使资本主义社会遭遇重创,但二战后布林顿森林体系的确立,仍然为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有效的“续命”。
其二,马克思曾预计,社会主义将首先在几个生产力较发达的欧洲国家中实现。然而事实却是,首个成功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和现存影响力最强的社会主义国家,二者的前身分别是欧洲最欠发达的沙俄、和封建制度根深蒂固的旧中国。相反,在发达的西方国家,社会主义者们似乎已经向资产阶级达成了暂时的妥协,转而用建立工会、参与议会选举的方式进行改革。实际上,在苏俄诞生之前,尚在试图通过暴力手段夺取政权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人越来越少,而列宁是其中之一。此后,三十年代国际纵队在西班牙的斗争,是全世界无产者最后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联合。尽管六七十年代,社会主义风潮曾短暂地席卷过欧洲大陆,甚至成就了工人学生手持教员画像上街游行的盛景,但这一红色浪潮很快地退去了。我们可以看到,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极大地缓和了社会矛盾,使得无产阶级革命在西方社会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起来。
其三,马克思与那个时代的社会主义者们,大部分时间身处于欧洲的资本主义强国。他们提出“工人在城市中发起暴动”夺取政权的方法,有时并不适用于欠发达地区。而中国,就是其中一个鲜明的例子——

4. 中国社会
俄国十月革命(1917)后,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社会。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书中为中国国民详细地介绍了这一起源于西方的新潮思想。随后,中国的无产阶级战士们经历了十余年的斗争(此处虽然一笔带过,但其过程格外艰难)。终于在1927年,中共成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不仅是战略上的极大胜利,更为中国革命指明了一条方向,即:打破传统的城市中心论,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个在当时被视为“反社会主义传统”的理念,在经历了实践的考验后,被证明是成功的、具有创设性的。
为什么农村在中国革命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我们必须看到,小农经济在整个古代中国的经济组成中一直占有绝对性的统治地位。即便在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甚至清灭亡以后,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依然根深蒂固。因此,不同于西方社会大工业生产中的工人阶级,中国经济中的主要生产力来源于农民。因此,苏俄式牺牲农民利益、全力进行工业生产的方法是绝对不适合中国的。这仅仅是矛盾的一个次要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中国处于一个被帝国主义列强、封建军阀和官僚资本主义共同压迫的困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三座大山”)。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前(或者说,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最终成功),首先要和这二者作斗争。因此我们说,1919-1949之间的斗争(从五四运动到建国时基本完成),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打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是和工人运动同时进行的。尽管为革命拉开序幕的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承担了主力角色,但显然工人运动并非整个革命的主体。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封建势力强大,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落后,工人阶级力量薄弱;而列强的侵扰又使得民族自救成为了更重要的任务。
在这里很有必要讨论一下有关民族主义的问题:《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主义的社会中不存在“国家”的概念,国际主义将取代民族主义;但在近现代中国的转型中,民族主义却是不可缺少的动力之一。我认为,非极端的民族主义的作用不但在彼时十分重要,在当下也不可被忽视。因为当今的社会形态,尚未发展到可以包容一切民族争端与冲突的水平。虽然阶级矛盾一直存在,但在国际局势中,中国所面临的民族矛盾更为艰巨。尤其是苏联解体后,中国身处社会主义阵营,一时间成为西方国家众矢之的。时至今日,中国受到的打压仍然同时源于国家利益(为主)和意识形态两个方面:西方主导的文化输出内容,不仅针对中国传统的文化理念,更和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形成了极大的冲突。在这样的局面中,尽管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依然是两个看似不兼容的概念,但在中国,这二者的命运已暂时地形成了连锁关系。因此,反对历史虚无主义逆流和警惕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是同等重要的。至于消除国家概念的大同社会,我想,还是等到社会发展到那个水平时再去构思吧。

5. 经济制度
我曾经和一位没有主动了解过马克思主义的同学交流过一些观点。在谈话中他这样说:“我从你的话语中听到了对计划经济的向往。”
事实是这样的吗?不然。在之前的对话中,我只是发表了对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私有制辩证性的批判。他的话体现出了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同样也困扰着如今的很多人,那就是:社会主义国家真的只能试行计划经济吗?
对于这一点,中学教科书中明确地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但究其原因,我认为教材中并没有做出太详尽的解释。目前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成熟(非初级)的社会主义制度下,代表着私有制的市场经济将不会存在。因为私有制必定会导致剥削与压迫;在封建制度中是贵族对平民、地主对佃农的剥削,在资本主义制度中是资本家对无产者的剥削。而社会主义要求在解放生产力的同时解放人性本身(这不意味着极端自由主义),这是在私有制存在时无法被完全实现的。
许多人认为,计划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对立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象征,这其实是一种陷入了二元论的误区。事实上,列宁在苏俄建立之初实行的计划经济,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物泰勒制(20世纪初形成的一种科学管理理论体系,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我们有必要指出,计划经济看似“缺乏灵活性”,其根本原因并非制度本身,而是在实施中滋生的官僚主义等乱象所产生的不良影响。
眼下社会主义尚处于初级阶段,其经济制度的实践也必然是待完善的。鉴于此,我认为在将来的人类社会,必定会产生不同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或简单的市场-计划融合经济)的更多种经济形态,其中的某些制度会更加适合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不过目前为止,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还不足以支撑我们去合理地构思这个蓝图。

6. 社会纵切与异化
在时代的推演中,资本家从不仅仅满足于榨取无产者的剩余价值。因为后者在教育条件普遍提高的进程中,获取了更多的社会学知识,开始有能力辨别他们披着伪善外衣的剥削。然而,如今的国际世界中,资本主义依然在思想领域占绝对主导。为了解释这种情况,有必要指出:资产阶级在对社会进行纵切,导致无产阶级内部的异化。
何为社会纵切?我们假设两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别占据社会中的“上层”与“下层”,那么无产阶级作为被压迫的一方,自然体会到了上层与自身的对立。为了更好地“驯服”他们,资本家有意地模糊这种上下层的界限,转而对社会进行了纵向的切割,将其分成拥有共同归属感的几个小份,从而达到弱化无产者阶级意识的目的。美国就是社会纵切的一个典型例子:人们只强调“你是白人,我是有色人”“你是男人,我是女人”“你是性多数人,我是lgbt群体”……这时,两大阶级间的矛盾便被转嫁到不同的小团体中,剥削与压迫的根源因此被掩盖了。无产阶级内部异化(指原本和谐的两物开始分离甚至对立)一旦形成,就在联合之路上设置了极大的阻碍。资本家就是这样试图从内部离间无产阶级的。

7. 结语:理想万岁
还是那位之前同我交流过的同学——他说我是过度理想主义者。首先,我部分接受这个评价;但我还要说明:理想并不意味着空想,理想主义也并不幼稚荒唐。
国际纵队是不是理想主义的队伍?它没能在西班牙内战中粉碎佛朗哥的独裁。但这种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至今仍被我们赞颂。巴黎公社是不是理想主义的革命?它最终的确失败了。但在“乳法”成风的今天,我们依然不得不承认巴黎公社的伟大性:不仅因为无产阶级战士的殊死斗争,更因为它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为后世社会主义运动的提供了宝贵经验教训。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之所以成为理想主义者,是因为我相信人的主观能动性。我明白“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不是一句鼓励,而是一条真理。即便无法亲眼见证共产主义社会,我也愿意为它的早日到来而奋斗。
最后,请允许我用《共产党宣言》的末端作结: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