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李丹林拜师仪式上程先生的谈话聊开来

2023-07-11 01:37 作者:凝律馆主  | 我要投稿

有朋友告诉我,有人把从我这里看到的程派史料知识拿走后变成他们的然后又去卖弄。我说他们这也相当于变相的弘扬程派知识,只要不曲解、不胡说就行。而且,这里只是我的凝律馆剧谈篇目里的三分之二,还有三分之一篇目我没发表,都是比较“重磅”的,牵涉到一些比较敏感的话题,一经披露必然引起“厮杀”“混战”,不利于程派团结。程派各支脉都有忠实拥趸,彼此间要多些包容才好,不能只盯着别支的不足。须知在程先生眼里,学生都有很大不足。我有一封程先生1956年写给挚友的信件,里边程先生谈了几位学生的优缺点,我要是公布出来,有人肯定会被啪啪打脸(程先生吐槽人挺狠的,看看他的日记就知道了)。等以后我找一个合适的平台,会对专心研究程派艺术和史料的、特定的朋友公开其余60多篇内容及当年一些访谈、聊戏录音、信件等。今后这里还会写一些程派剧目特色的文章供大家了解程先生的艺术特色。 1947年程先生在上海红棉酒家,收李丹林为徒。在收徒仪式上,程先当着李丹林和来宾讲了这样一段关于学程的肺腑之言: 有人把学我学的像的人,叫小程砚秋、小玉霜之类的提法,实话讲我是极不赞成的,不能用这个当艺名。要知道人跟人的条件不一样,学我可绝不能学的全像。学我千万别死学,学我的演唱、做戏的方法,不能只模仿外形,可以学一点儿特点,但特点必须恰到好处才能叫特点。缩小了,表现不出特色来,夸大了,乍看呢仿佛特点是出来了,可实际上是变了样儿,这就是过犹不及的道理。 程先生这段话现在很少有人提及,但这却是程先生对学程者发自肺腑的忠告。一方面,有些人学程抓住某一特点并夸大,把程腔宽厚深沉变成闷暗,还有的把内敛的程派水袖变得大开大合,这就是程先生强调的典型的过犹不及。早年陈丽芳先生学程演唱,就一味的追求程腔的沉郁低回,结果被梅党某人冠以“小火车头”的外号,意即发声是乌鲁乌鲁的。这外号惹了程先生一肚子气,因为有小火车头那就有老火车头,寓意何指不言而喻。所以程先生一直批评陈丽芳死学而不懂变通,这就是过犹不及。另一方面呢,有人学程又总强调顺应自己的条件来,把程派特色又过度的淡化,学出来的东西也是似是而非的。比如程派发声讲究“膛音”也就是“共鸣”,声音要有一定的宽度,不能太尖锐,即使亮也应该是带亮釉的磨砂玻璃的感觉——晶莹中带着润泽。有的人学程吐字行腔都是程派的,但给人的感觉就是程味寡淡,因为音色没有程派特有的共鸣,音是pia的,让人感觉是梅派嗓子唱程腔,又转回到王派风格上去了。四十年代后期,有贵州一农林畜牧学校的学生给程先生写信表达学程派的意愿,程先生回信除了鼓励之外,还特别强调了发声要:不滞不飘。滞,就是凝滞浑浊,飘,就是浮逸尖仄。所以说,闷暗,尖仄的发声,都不是程先生所希望的。

从李丹林拜师仪式上程先生的谈话聊开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