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兵相接,国内新能源汽车御三家何去何从?
刚刚过去的5月,对于国内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而言,并不平静。
一方面,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许多车企已经达成共识——“不转型,就等死”。在这样的压力驱动下,越来越多的传统车企开始加速向新能源领域的转型进程,对市场构成新的冲击。而另一方面,比亚迪、特斯拉和新势力领跑者们正在加大自己的领先优势,无论在技术储备还是销售渠道上都能更胜一筹,成为市场的主要领导者。

两相叠加之下,许多新能源车企开始显露疲态,在白热化的竞争中逐步落后。
作为最早的新势力代表,蔚来和小鹏近来表现难称出色,以致于市场座次已从此前的“蔚小理”变成了如今的“理哪零”:根据蔚来近日公布的一季度财报,106.8亿元的营收(同比增长7.7%)和47.39亿元的净亏损(同比扩大165.9%)难以令市场满意;交付数据(一季度交付3.1万辆)较上一季度下滑22.5%,预计二季度这一数字还将进一步下滑到2.3-2.5万辆——实际上,4月和5月交付量分别为6658和6155辆,要想实现交付目标,6月的交付压力巨大——CEO李斌公开表示,从目前的情况看,想要实现盈亏平衡,至少要到2025年了。

小鹏的情况则更让人捏一把汗:根据财报,小鹏一季度营收为40.3亿元,同比大幅下降45.9%,净亏损扩大至23.4亿元,同比扩大37.7%;交付方面则更是惨淡,一季度交出18230辆的成绩,几乎仅为理想的三分之一。不过对此,CEO何小鹏倒仍有信心,坚持年销量增长30%的目标不变,并称小鹏G6上市后公司就将迎来销量拐点——他预计,G6的月销量应该达到P7的两倍“才是合格”。

相比于追逐者的搏杀,已经渐成领先者的理想就要好过得多。作为新势力中首家成功实现盈利的企业,理想无论在交付量、营收规模方面都大于蔚来与小鹏之和,愈发丰富的产品线和贴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力也成为了理想最大的信心来源。5月,理想单月交付量达到了2.83万辆,对于年内每月4万辆的目标又更近一步,同时首次实现单月营收百亿元以上的成就也让CEO李想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憧憬。

对于消费者而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充分竞争与快速发展并不是坏事,只有在激烈竞争中活下来的企业才能真正把握住市场的走向,为消费者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在这样的短兵相接之中,早晚会有人落在后面,被市场淘汰,这是市场规律的必然,也是市场走向成熟的必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