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厦门光动时代:品鉴经典电影,欣赏大师手法

2023-09-05 14:28 作者:动感光波哒嘟  | 我要投稿

1. 《八部半》(1963)导演:费德里科·费里尼

意大利电影大师费里尼用这样一部充满幻想、回忆以及梦境的作品与之前的新现实主义风格宣布告别。在《甜蜜的生活》获得成功之后,费里尼陷入了一个创作瓶颈,但是他的伟大正在于成功的将窘境转化为灵感。

该片主演马斯楚安尼就是摄影机背后的费里尼,他无法拍出新作,却始终被妻子、情妇以及回忆中的各种事情所纠缠。这部影片就像导演的一次自我反省,对他的创作意图以及理念都进行了重新整理。

2. 《2001太空漫游》(1968)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

库布里克的特点在于:无论什么题材的电影,他都能将之拍成经典。《2001太空漫游》的意义就在于:在那个科幻片相对蛮荒的年代,它为后世树立了新的标准,包括失重状态、人与电脑的关系以及关于人类缘起和对未来的思考。

不过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这部影片仍然有些晦涩难懂,在当初上映的时候,甚至收到了正反两极评论。也许各不相同的无限解读正是导演希望看到的,因为电影未必仅是叙事或娱乐用的。而就在该片上映一年之后,人类首次登上月球。

3. 《驴子巴特萨》(1966)导演:罗伯特·布列松

从三十年代就开始电影创作的罗伯特·布列松既不属于诗意现实主义,也不属于新浪潮,他一直特立独行、自成体系,但却受到新浪潮诸小将的无上赞誉。《驴子巴特萨》延续了其一贯的极简主义和弱化叙事,甚至连应有的情节铺垫都进一步削减。

而在表演上,他也限制演员过度发挥,认为演员只是影片的一部分,只需按导演的意图执行剧情就好。这样的电影态度不仅让他这个人与众不同,更让其作品充满独特的魅力。

4. 《假面》(1966)导演:英格玛·伯格曼

即使是放到今天来看,《假面》的故事以及表现形式也依然令人惊讶,尤其是片头那些毫无征兆的片段组接,更充满着实验的味道。电影讲述医院来了一名知名的女演员病人,但她却拒绝讲话,始终保持沉默。

本片在情节上遍布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及哲学解读空间,大量特写镜头更是让角色的痛苦直逼观众内心。这部60年代的大胆作品对很多电影产生影响,罗伯特·奥特曼的《三女性》以及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都可以找到《假面》的影子。

5. 《镜子》(1974)导演: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镜子》被认为是塔科夫斯基的一部自传体影片,且由于融合了太多的私密记忆。影片在解读上充满了各种可能,像他的大部分作品一样,《镜子》也是弱化剧情,通过少年的回忆来呈现其成长时童真的迷失、对家人的回忆、对亲情的召唤。

镜子的角色已经不仅仅是生活用品,而是上升为创作者自我认知和审视的工具。其象征性的镜头,黑白和彩色镜头之间的相互转换,都让影片充满着朦胧的诗意魅力。

6. 《现代启示录》(1979)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科波拉在《教父》以及《教父2》大获成功之后,将视角对准了越南战场。影片改编自约瑟夫·康德拉的小说《黑暗之心》,美军上尉威拉德奉命寻找传说中的科茨上校,不过在寻找的过程中,他却领悟了关于战争以及人类原初的邪恶。

虽然从拍摄到上映一直经历各种波折,但最终戛纳捧得金棕榈让导演长出了一口气。电影里那种深入灵魂的黑暗不仅仅是越南战争的缩影,更堪称人类社会每一场战争的注脚。知名影评人罗杰·伊伯特将本片称作最伟大的越战影片。


厦门光动时代:品鉴经典电影,欣赏大师手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