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抗日名将,死后光绪痛哭,日本人亲自祭拜!
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作战主力还是陆军,空军在民国时期也起到了一些作用。海军是当时作用最小的,除了那场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十几条船在长江上自沉,拼命拦截日军战舰的进攻。
海军在抗日战争的表现,让人感觉到中国近代海军的落后,然而真实的情况是,在中日战争的半个世纪前,中国的北洋水师是东亚最强的海军,实在令人意想不到。而在这期间,涌现出许多厉害的海军军官,如左宝贵、丁汝昌等等,今天我们要说的是邓世昌。

编辑
邓世昌,1849年出生,广东广州人,是中国第一批海军军官之一,属于清朝北洋舰队,担任“致远”号舰长。10岁时去上海求学,见识到外面的新世界,并学会英语、算术,见识面非常广。18岁时沈葆桢创办福州船政学堂,他第一个报名学习,在学校的五年里,关于航海的天文地理样样精通,成为一个耀眼的毕业生。
巡洋舰“致远”从英国购买后,北洋舰队正式成立,邓世昌被任命为军舰管带。“致远”是一艘超级巡洋舰,长度是76米,宽度为12米,排水量2300吨,每小时能行驶34公里,是当时北洋舰队速度最快的军舰。碰巧的是,甲午海战中“致远”最大的强敌“吉野”,也是出自英国同一家公司和工程师之手,火力比前者要强大很多。

编辑
1894年,甲午海战爆发,大战开始前,邓世昌作为指挥,对将士们喊出他经常说的那一句:“人谁不死,但愿死得其所尔”!随后指挥海军英勇作战,在日本军舰的围攻下,“致远”舰多处着火,船身也已经倾斜。眼看就要沉船,邓世昌亲自驾驶军舰撞向日本主力军舰“吉野”,想要与敌人同归于尽。
遗憾的是,日本人看穿了他的想法,多艘军舰同时开火,将“致远”军舰击沉,邓世昌也一并坠入海中。当时随从果断扔出救生圈,邓世昌却拒绝了,陪伴他的爱犬咬住他左臂想将其拖上岸,但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忙,于是抱住爱犬一起沉海,全舰官兵250余人以死报国。有一颗报国的赤子之心,实在令人尊敬。

编辑
邓世昌壮烈牺牲后,光绪帝痛哭流涕,亲自给他写挽联,赐封“壮节公”的谥号,并拨款10万两白银抚恤邓家,在他家乡建立了衣冠冢,建立邓氏宗祠。威海卫的百姓感激他的壮烈,自发在成山上塑像建祠,作为永久铭记。邓世昌的事迹对后代影响极大,子孙们纷纷投笔从戎,卢沟桥事变后,邓家7个后人有5个进入了黄埔军校,为抗日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编辑
邓世昌的爱国之举不仅受到本国人的尊敬,就连日本人也对他产生敬佩之情。在1938年日军侵占广州,很多中国人的祠堂墓碑都遭到了破坏,唯独邓氏宗祠完好无损,据说是日本士兵敬重邓世昌的威望和英气,所以才不敢破坏。
甲午海战几十年后,日本企业家井上幸男特意来到鹿岛,为邓世昌的墓碑献上花圈。原来他爷爷曾是甲午海战日舰的一个大副,对于历史上侵略行为,感到非常愧疚,于是井上幸男带着爷爷的遗嘱,过来祭奠甲午海战的英魂。后来,依次有不少日本人过来祭拜邓世昌墓。

编辑
邓世昌的事迹,生得光荣,死得伟大。他在国家危难之际,英勇无畏地为国牺牲,他的行为告诉我们,中华儿女可以跌倒,但还是会站起来,会让祖国复兴和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