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党史,红色记忆:乳娘精神,滋养乳山这片热土!
1942年,胶东抗战进入最艰难的时刻,八路军主力和党政军机关在突破日寇层层包围封锁中面临生死考验,被迫频繁转移,不得不为民族大义抛舍下刚入人世的亲生骨肉。当年7月,中共胶东区党委在牟海县(今乳山市)组建胶东育儿所,秘密从普通百姓家选取乳娘哺育党政军干部子女和烈士遗孤。
23岁成为乳娘的肖国英,在日寇扫荡时,为了保护乳儿,将自己的亲生女儿撂在逃命路上,抱着乳儿小远落跑到了山上。她曾说:“八路军打鬼子,把孩子交给俺是信得过俺,待孩子必须比俺的更金贵。”在乳山境内爆发的日军扫荡屠杀的“马石山惨案”中,军民伤亡近千人,其中民众伤亡至少826人,但期间育儿所分散在各个村庄的二三十个孩子,却在乳娘们的保护下无一伤亡。在枪林弹雨中抱着乳儿突围的乳娘大都没有留下名字,但她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人在孩子在,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保住孩子!”

编辑
秉承着“忠心向党大爱无疆”的信念,在日军“扫荡”和多次迁徙过程的极端艰苦条件下,300多名乳娘和保育员共养育了1200多名革命后代,她们用质朴无私的行动,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大爱之歌。
硝烟中用血肉之躯倾尽全力保护乳儿的乳娘们并不求回报。新中国成立后,质朴的乳娘们始终保守着当年的秘密,对哺育乳儿的事情守口如瓶,没有索取过功劳,也从未主动寻找过哺育过的孩子。
拂去历史尘埃,擦亮“乳娘精神”
“红色文化资源是宝贵的,一旦受损将无法挽回。”由于当年乳娘们都是秘密抚育乳儿,因此关于胶东育儿所留下的资料线索少之又少。本着敬畏历史的责任感,上世纪80年代,乳山市就组织相关部门对乳娘进行查访,对胶东育儿所这段珍贵的历史进行抢救性保护。数年来,乳山市40多个乡镇、部门的500余名干部走访了149个行政村、20多个城市,采访了30多名人物,征集了769件文物资料,编写了《关于胶东育儿所的历史材料》。

编辑
乳山还通过创作影视文学作品,组织红色书画联展、图片展、红色主题歌曲征集,举办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讨会、研究乳娘精神等多种形式,唤醒群众对“乳娘”记忆,让乳娘精神在交流互动中传承发扬。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乳娘精神,乳山又利用胶东育儿所原址民房,修缮了胶东育儿所基地,以文物陈列、照片展示、影像播放、展室复原等方式,展现胶东育儿所历史,让群众、党员干部重新了解乳娘感人事迹、感受乳娘精神。
胶东育儿所修复时,田家村17个老屋住户不到3天时间,就完成了置换搬迁;70多岁的老党员沙典仁主动让出了自家的房屋,全家搬到苹果大棚居住;胶东育儿所开放之后,已过花甲之年的乳娘子女、亲属们自发担当起义务讲解员,一遍遍地为参观者讲解乳娘事迹。

编辑
乳娘精神的传承,凝练了区域精神品格,促动了干部作风转变,坚定了服务群众的意识。乳山挖掘提炼和弘扬传承“忠心向党大爱无疆”的乳娘精神,全力打造“母爱圣地美好乳山”城市品牌。乳山组织开展党员干部到红色教育基地接受党性教育、“红色关爱”志愿服务、学乳娘当先锋、重温乳娘精神等系列红色主题教育,激发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红色文化感染和教育了乳山一大批党员干部,涌现出了全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先进典型邵本道、“齐鲁时代楷模”王伟等一大批新时期先进模范人物,红色基因成为党员干部开拓进取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