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影评(收集整理于网络,侵删)
希望,在我们这个时代像钻石般珍贵的东西
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7722845365444125&wfr=spider&for=pc
流浪地球》讲述的是在未来太阳即将毁灭,人类为了保存自己的文明,为了在2500年后抵达新的恒星系,在漫漫宇宙征程中不断攻克难关的故事。
听说这部影片光特效就耗资3亿,除此之外还有无数的道具,手稿等等,但最终事实证明,付出终会有回报。比起刘慈欣的原作,郭帆导演真是将细节缩放以及情节增删把握的堪称完美,在短短两个小时内要将这么庞大的“流浪计划”完整的呈现在观众面前着实不易。
在导演郭帆看来,《流浪地球》体现出的是“中国农耕文化的烙印和对土地的眷恋”,是中国人的故土情结与对家园的眷恋根植于千年的农耕文明历史,从而让这种科幻叙事理念有了独特之处,这种文化和精神内核让“中国式科幻”有了一种确凿的可行性。
很难一句话概括这部国产硬核科幻影片究竟涵盖了多少内容:家庭,国家,民族,信念,坚持,牺牲,亲情,团结。。。。但我认为最能描述这部影片的就是两个字——希望。
面对太阳的加速膨胀,为了生存,人类似乎没有选择余地,除了向前还是向前。希望往往是在最绝望的时刻迸发出来的一束光,在这部影片中,这是一束高达5千公里的光,一束承载着35亿人生命的光。就在这光的两端,我们见证了超越一切的父子情。“儿子,当你抬头就能看见木星的时候,爸爸就回来了。”,“现在我看到了,可是你到底什么时候回来?”,刘启和父亲的生离死别似乎在那么庞大的背景下显得微不足道,但真正触动我的,正是他们舍小我为大我的奉献精神与家国情怀给了芸芸众生以希望。其实在空间站爆炸的一瞬,刘启父亲的名字就已经被刻进了历史中,这无疑已经是对英雄最崇高的缅怀。从科幻回归现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不在少数,氢弹之父“于敏”,沙特记者“卡舒吉”,探月之父“欧阳自远”,他们都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自从刘慈欣得奖,科幻这个词就不断被拿上台面,科幻在国内的探讨热度越来越高的背后,其实是无人驾驶、大数据、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智能硬件、机器人、人工智能……这些以前仅在科幻小说、电影中出现的新兴技术,已经被谷歌、微软、亚马逊、facebook、国内BAT等各大科技巨头逐渐应用到现实领域。
每一个电影火的背后总有能触动电影发布的时代的人的心灵的东西。相对于过去几年国内电影业的浮躁导致小鲜肉烂片扎堆一度被资本裹挟,《流浪地球》所展现了一个重要的闪光价值点是对电影的制作上的认真与严谨态度以及工匠精神。所谓工匠精神其实就是认真做好细节,不含糊。在与外国顶尖特效团队谈判无果后,导演组决定自食其力,自己动手,请中国自己的特效团队来打造。终于取得成功。
这部影片太震撼人心,我只在这里谈谈个人见解,一千个观众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还希望各位自己去细细品味。值得一提的是,刘慈欣本人看电影初稿时就已泪流满面,这部影片也许标志着中国科幻正式启航,要说流浪地球已经开启中国科幻电影之春为时依然尚早,但是我们却能够明确的感知到这种潮水流动的方向。
虽千万人,吾往矣!
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5175272726155148&wfr=spider&for=pc
在这部电影之前,我们的文化中,有着厚重的历史和人文,这部电影之后,我们的文化中,将会拥有星辰大海!这是我在看完《流浪地球》后,第一个出现在我脑海的理性思维。
希望,是如同钻石一样正规的东西。电影中那个时代的人认为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希望是最弥足珍贵的东西,但在电影外的我却以为,希望这东西,对于现下的我们而言,一样很是珍贵。
人生在世,只有内心有希望,有向往,有目标,有梦想,才有生活的动力和价值,否则浑浑噩噩的生活将毫无意义,在空虚寂寞之中消磨生命,浪费时间。电影里面有两个关于为了希望而奋斗的片段,让我记忆深刻。一个是在上海某荒废大楼的电梯里,吴孟达饰演的韩子昂牺牲的那场戏,眼见这电梯解锁下落了,救援队的刚子用尽全力也要打开电梯门,把年老的韩子昂丢到安全的位置去,他内心的希望,便是韩子昂得救,即便是牺牲自己,他也要做到,可结果呢?他真的打开了电梯门,真的把韩子昂丢到了安全区,他自己也真的被下落的电梯给砸死了,可韩子昂得救了吗?多活了几分钟,得到了坐着冻死的机会而已。
这一段看哭的许多人,有的人说这一段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许多人文精神,但对于我而已,最让触动的是,为了内心的希望,用尽了全力,甚至不惜生命的代价为之拼搏过后,最后所得到的收获依旧是没有任何的意义。就如同向杭州地下城运输火石任务失败一样,让队长王磊圣手打击和失落。
可即便是希望破灭,可即便是希望荒谬的好似幻想,即便是希望只有百分之零的可能性,为了拯救地球,所有人都为了这个没有意义的希望,冲到了最后的行星发动机去做最后一次拼搏,无数已经离开的救援队掉头回到了这个没有任何一丝希望的救援行动之中,那一刻,我是感动的。人生之中太多事情,做了没有任何收获,却十分有意义,这样的事情倒地要不要做。我以为,还是要做的,不说在做的过程之中,或许就有吴京驾驶太空飞船冲过来,为你续上最后一段距离,创造奇迹。就算是最终没有成功,人生之中为自己认定的事情,为了自己内心的希望所付出的努力和坚持,本身就是对人生的丰富,至少可收获精神的财富。
《流浪地球》和诸多西方世界拯救地球的电影的不同,是我们中华人文精神和价值的体现,是传承!作为地球上唯一一个没有断档的文明,我们中华民族对于传承的重视,世界上没有别的民族可以和我们相比了。在电影之中,军人姥爷,宇航员父亲,叛逆却懂得大局的儿子,一家三代人,用自己的行动体现着家族精神的传承,而电影之中的整个世界,则是万亿个这样的家庭所组成的,就电影之中,吴京的话便是,我们还有孩子,孩子还有孩子,终有一天,他们是可以去贝尔加湖上钓鱼的。
更为重要的是,传承在《流浪地球》之中所表现的意义和从前很不一样了,传承不是为了什么发扬光大,传承不是为了什么不要忘记,传承,在这里,更是为了开拓!一代一代的传承,继承前辈的科技,地球的运动轨迹数据,是为了找到新的行星,新的家园,在新的家园,需要传承下来的所有知识,科技,人文和道德,传承过去,是为了开拓未来!
《流浪地球》的高潮,在于地球上的人付出了自己一切的努力之后,八千米高的喷色火焰依旧无法点燃木星,吴京驾驶飞船,带着飞船上的三十万吨燃料,为火焰续上了最后一段燃烧的距离。牺牲自己,拯救世界,这一次,这么做的是中国人!体现的,是人的意志力!面临灭顶之灾,人类不屈不挠,和天斗,和地斗,在绝境之中,永不放弃!拯救世界,更是拯救自己。
而对于看电影的我们而已,想要拯救自己,便需要改变自己,改变整个世界,至少,是改变我们自己眼中的世界。想要做到这些改变,我们需要做的,便是用强大的意志力,控制自己,改变自己,让自己去做自己认定的正确的事。
最后,关于《流浪地球》这部电影本身,我在想,是不是也已经给我们上了很有教育意义的一课。在电影里面,面对零成功率的可能性,救援队乃至全人类都拼尽了全力,最后关头,可不止一处火焰想要点燃木星,除了电影中的主角救援队外,还有别的救援队也在这么做!即便是没有可能性,但我也一定要做!
在电影外,所有人都不看好中国的科幻电影,觉得不是神剧就是坑,觉得拍摄科幻电影唯一的结局就是失败就是惹人嘲笑,拯救世界,科幻,宇宙,就应该是欧美,就应该是外国人做的事,可《流浪地球》团队他们还是做了,而且把电影拍得很漂亮!票房口碑双丰收,打了无数人的脸!从这部电影之后,中国的影视,不仅有厚重的历史人文,我们还将拥有星辰大海!
对于《流浪地球》,喷子们否定,韩国人评论之中的酸味,在我看来,更是对这部开启科幻元年的电影的肯定。虽千万人,吾往矣!对于未来的国产科幻电影,对于大刘宇宙,我期待满满。毕竟,希望还是要有的,守住自己认定的希望,终究是有回报的。
三
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0701668833785707&wfr=spider&for=pc
中国航天员刘培强(吴京饰)在儿子刘启(屈楚萧 饰)四岁那年登上了航天空间站,肩负起了地球自救的重任。十年之后,刘启与父亲刘培强之间也产生了隔阂,因此刘启带着妹妹到黑市买了防化服,偷开着爷爷(吴孟达 饰)的车和妹妹(赵今麦 饰)一起出了地下城,结果遭遇了全球发动机停工,就被强行加入救援任务。在这执行任务过程中,起初刘启和妹妹是不自愿的,最后看到很多人的牺牲就自愿加入了救援对伍,但任务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而且在这过程中爷爷意外去世,随后众人都知道了地球与木星相撞是在所难免的,空间站就通知救援人可以回各自的家与他们的家人相聚在一起最后的5分钟。
但就在此时,空间站的刘培强得知地球上的情况并且发现人工智能主机叛逃,就开始与它做斗争,最后发现,这都是联合国政府作出的决定,他不能放弃地球和他的家人,因此与联合政府谈判,并且也给出机会,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转机,刘启想起父亲刘培强小时候说的话,用发动机来点燃木星所有氦气来推动地球远离木星。随后与父亲取的联系,终于解开了对父亲的心结。因此号召众人来为最后的一线生机拼搏。人类渺小,有时候拼了命的努力,换来的却是惨烈的失败。生死存亡的关头,并不是每个任务只要努力就能完成,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失去家园,失去亲人,失去伙伴,失去自己原本珍视的一切,甚至过往所有的努力看上去都是徒劳。但活下来的人不能忘记肩上的责任,不能失去希望,不能失去拼死一搏的勇气。在影片最后尽管在众人的帮助下,发动机的火焰距离木星也有一定的距离,就在这时刘培强作出一个决定,用空间站撞向木星,使地球得以生存。最后刘培强牺牲了。但人类还依旧在实行“地球流浪”计划。
面对浩瀚的星空,人类是很渺小的,当我们遇到问题或者灾难的时候,我们人类该怎么做呢?《流浪地球》给了我们一个丰富带有想象力的答案。
在本片中,讲述了人世间的亲情,亲情是家人间最宝贵的,无论发生了什么,家人都是互相牵挂的,有了矛盾和不开心,最终的心结也是能解开,让家庭更幸福;也讲述了人的一种敢于牺牲的精神和全人类的自救;最后留给了人们思考:为什么地球要流浪呢?地球最后会是什么样的?我们在以后应该怎么做呢?……该片导演用克服了一个个的困难和种种技术方面的问题,以一种国产科幻片的全新视角对未来地球会是什么样做出的假想,也让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并且引起我们的思考。
地球可以流浪,但灵魂需要安放
链接:https://www.sohu.com/a/293701770_642912
作为<流浪地球>的原著粉,在去年知道小说被改编成电影搬上大银幕的消息就很期待,同时也很忐忑。
所有的原著粉大概都有这种心情吧,就像一个少女等着和心爱的少年郎见面,怕他不来,又怕他乱来。
况且这么宏大的科幻主题更是极难驾驭,和好莱坞的驾轻就熟相比中国在科幻电影上仍旧处于起步阶段,失败的电影改编毁经典的例子也不少。
在几个月前看到了<流浪地球>的剧照和宣传片,多少放下心来,至少在特效和场景上已经很接近读者心中的在"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中地球的景象了。
大年初一就去看了Imx巨幕厅,在特效技术上<流浪地球>呈现出现阶段中国电影史上的最高水平,很多场面震撼到我了,说这部电影是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不为过,但用"经典"、"伟大"这样的词来形容着实远远达不到。
编剧在改编中基本只保留了流浪地球这个概念的设定,其他的情结做了大幅的删改。基本完全拿掉了大刘在原著中都透露出旧有社会道德消解的末世生活的描写和对人性的反思反讽,飞船派和地球派两派持续几百年的分歧和战争、最后处决地球派领导人……
这些内容肯定会引发更多的思考,把这部电影带向伟大的可能性更大。
然而我也能理解,这样做确实也要承担更大的风险,一个投资巨大的商业片对市场做出些妥协,决定把剧情的落脚点放在家庭、亲情和希望这些更容易被目前中国大众接受的立意上其实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毕竟家庭是物种文化的最小细胞,从中也是可以以小见大的。
然而这个改编最大的缺陷就是拿掉了原著中宏大的视野和对人性的思考,却没有补上对人物、情感更为丰富细腻的刻画。
描写细腻的情感和刻画鲜活的人物不是大刘的强项,透过宏大的视野,引发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对人性阴暗面的深刻反思才是。
抽走了原著中的支撑点,又没有补上新的支点,结果导致所有的角色都是扁平的。
看完后没有任何一个角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个人都是面目模糊的。你不会觉得是一群鲜活的人物推动着剧情在走,因为这个人是这样的性格,所以剧情必须这样发展。
就像当年有个读者给托尔斯泰写信说,“可不可以不要让安娜卡列尼娜死掉?”托尔斯泰回信说“她非要死,我也没办法”,因为这样性格的人物一定会说这样的话,干这样的事。
而有些作品里的人物是为了完成剧情的发展而存在的,观众不明白为什么他要这么干,为什么要愤怒,为什么要离开,角色的反应变得莫名其妙,最后只能解释为:没办法,导演让他死,导演让他离开。
2
接下来的内容有大量剧透,没看过电影的朋友请收藏后迅速撤离。
---------我是有剧透内容的分割线---------
刘启(屈楚萧扮演)的爸爸刘培强(吴京扮演)作为空间站的航天员二十年没回家,爸爸要回家了,儿子拉上妹妹离家出走,出走的理由是为了不见到爸爸,这个行为之下支持的情感是对父亲巨大的愤怒怨恨,那这个怨恨到底来自于哪里?
因为爸爸做了决定放弃了妈妈治疗,让妈妈安乐死?还是爸爸离开他二十年不管不顾?影片里的交代是十分模糊粗糙的,观众无法理解这个恨意,那么刘启的不想见父亲而离家出走的行为就十分莫名其妙,而最后父亲牺牲之前和儿子在电话里的和解也就必然变得寡淡且例行公事一般了。
男主角设定为一个拯救了地球的年轻人,但在影片全程这个人物是没有任何成长的,整个过程唯一的情绪就是愤怒,对父亲的、对救援队长的。再无其他丰富的情感。
从独自上路到最后拯救地球,所有过程都发生的那么顺利,所有的情节的偶然发生和任务完成都是因为强大的主角光环,所以一路运气好到爆。
不仅是刘启,吴京扮演的刘启的父亲刘培强这个角色也是同样单调呆板。
最后他做了牺牲自己和航空站的决定。在联合政府总指挥的质疑下,他坚定的说"没有人类的文明是没有意义的"。然后就义无反顾的启动飞船去行动了,最后任务成功,拯救了地球和地球上的人类。
这样的剧情和台词放在如此宏大的设定下实在显得太过苍白单薄了。
这就是这部电影远远称不上伟大的原因,每个人在自己做决定时都是那么的理所当然,坚定不移。
地球上的人类是人类,飞船上在休眠的宇航员不也是人类吗?
那要多少数量的人类才算有意义呢?
这里面是不是必须有自己的孩子才算有意义呢?
这个意义到底是对人类的意义还是你个人的意义呢?
那些装载在“领航者”号的航天飞船上的千万份的植物和动物的基因样本是不是唯一存留的样本?驾驶着空间站撞向木星这个决定是不是把地球上所有的物种生命带入到从宇宙中彻底抹去,万劫不复的境地,这个冒险到底值不值得?
如果在现场有另一个宇航员能犀利的质问刘培强,而刘培强开始反思自己打算牺牲自己帮助儿子和队员们完成救援任务,这份巨大的无私背后是不是隐藏了同样程度自私的呢?
如果他在做最后决定之前,出现一丝彷徨或自我反思,那么这个人物和剧情立刻就丰满起来了。这部电影的深度立刻就会不同了。
3
没有什么决策在一开始制定的时候就能确定未来一定会成功,再强大的人都会在某个时刻经历内心的挣扎和彷徨,承认无论多么强大的控制力,未来的结果都无法彻底掌控。
承认这种不确定,面对在宇宙面前人类的无力和渺小感,承认内心的怀疑和恐惧,最后依然超越这些做出的决定,我们才称其为勇气。
否则只是莽撞和自负。
每一种决策后面都有一种价值观的推动,不计代价救援地球上现存的人类是一种价值取向,保留航空站上的现存人类和地球生物的基因样本,寻找新的栖息地延续"火种"也是一种价值取向。
伟大的作品中都有一个共性,在这其中能呈现出人性中的矛盾与挣扎,能给出更多元的视角。透过不同的角色向观众展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不会急不可耐的标榜某种价值观对错高低。
而是赋予角色以复杂的面向,好人有狭隘冲动的一面,坏人也有柔情担当的一面,通过这些多维的呈现,让观众读者暂时离开忙碌日常生活,去参与到那些被琐碎生活覆盖掉的,生命中更为深层的思考中。
情节和人物之后,最后再来谈谈场景特效。<流浪地球>的大场面真的很棒,滚滚涌动的云层,被放大一万倍的木星红斑,还有国产电影的"毁地标",看到我们熟悉的世界:上海的东方明珠,金融中心,北京的大裤衩……被冰雪尘封。
电影中所有的场景特效都完成的非常出色,除了地下城~
地球表面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之后,人类搬进了地下城生活,在这里继续人类的文明和完成持续性100代人的流浪地球计划。
而在地下城里,我们的小女主角的设定是一个初中生,她竟然穿校服,对,没错,就是你见过的大街上最常见的蓝白相间的那种运动款式校服。
在这里学生穿校服,女老师穿白衬衣黑色修身西服套装,在人类数量爆减至不足一半,大部分生物全部灭绝的逃逸时代,在地下城,缺水缺电生活物资匮乏,还有这么强大的纺织力供应给学生专属的校服?
人们的衣服色彩饱和度这么高,鲜亮干净,连个毛边都没起,这真的让人很出戏
不得不让人想起另一个类似设定条件,人类濒临毁灭地球表面无法生存,人类迁徙(逃)到地下生活-----<黑客帝国>里的地下城场景,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整个人类的社会结构、生活习惯和审美必然会有巨大的变化。
在这方面的呈现上,<黑客帝国>的地下人类社会的表现确实要做的好太多。
相比科技特效场景精耕细作,精益求精,剧组为了找到跟中国人有情感链接的工业设计,特地找到了具有苏联美学风格的外骨骼装甲设计的。无论是救援队员的装甲,还是宇航服都设计的非常棒,科技感和美感一流。
而地下城的生活场景却显得很是草率敷衍。这也看的出来导演郭帆在全盘的把控力的不足,跛脚的厉害。
我无法确定,地下城场景的大失水准到底是真实的呈现了导演的短板,还是他杂念太多,急于想在春节档向中国观众示好卖乖,所以才呈现出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么一个不伦不类的地下城。
片中还有一些其他硬伤,有两处剪切有明显问题,导致情节断裂,还有一些地方的科学设定的漏洞,表演的问题,搞笑情节的尴尬感,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希望这部电影的主创能经受的起这些批评,只有直面自己的不足才能成长,未来有一天带给中国观众甚至全世界观众,像<阿凡达><黑客帝国><降临><星际穿越>…这样经典科幻大
中国优质科幻片长期处于"缺席"状态,甚至曾经传出刘慈欣的作品将有本土导演执导的消息时,粉丝们都模仿<三体>体大呼:
不要中国人拍!
在观影<流浪地球>之后,我看到了中国科幻电影在硬技术上已经可以比肩好莱坞了,然而GDP位列全球三甲已经是早已发生的事实,但是在软实力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但无论如何那些已经开始行动的人总是值得尊敬的,郭帆凭着一腔热血和对科幻的热爱啃了这个硬骨头,即使一开始是笨拙漏洞百出的,但是从迈出第一步开始,成长就开始了,也会有更多优秀成熟的作品跟随而来。
甚至在未来的某一天,真的会出现担得起"伟大"二字的科幻作品来自中国制作。
而我认为一部伟大的电影作品的产生,这不仅仅是电影人需要进步,也是中国本土观众需要共同成长的,看到失望的电影,不是只发泄情绪,各种吐槽。
也不需要仗着支持国产的口号,不尽的溢美之辞,过度保护,抗拒一切质疑的声音。中正理性的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也是观众的责任。
学生准备好了老师就会出现,有水准的观众准备好了有水准的作品才会诞生。不同的群体意识形态自然会创造出与之匹配的文化作品。
这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的!
五
链接:https://www.ruiwen.com/zuowen/guanhougan/1667559.html
有浪地球小说本就想象能力丰富,让地球连同地球人一同逃离的创意荡气回肠,惊艳无比。
电影中的行星发动机很合时还圆了,小说中‘‘雅典卫城神殿的巨柱’’的描写地球启航产生的违纪清晰可见,宛如一艘巨型飞船摇摇宇宙之间;北京、上海被冰雪覆盖,气势磅礴地木交界会更是让人瞠目结舌,试问有电影能看到这一幕?
中国导演能拍出这样的硬科幻,看到这样的完成度,想想就激动,可以让人原谅一切不完美。
这部电影是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自然是站不住脚,毕竟国内早就拍过很多软科幻,但说《流浪地球》是中国硬科幻电影里的一座里程碑,或者说中国硬科幻电影元年,这是任何人都无可反驳的,它的工业化程度在国内。绝对是前所未有,是一部可以载入中国电影史的电影。
其实中国观众对于这类型的硬科幻并不陌生,只是国内一直没有拍摄这种硬科幻大致,也可能是因为中国人没有这样的文化信念,找不到中国独有的文化语境,并不相信中国人可以去拯救地球整救世界。
直到今天终于有导演做了这样的事情,而且做得非常棒,给中国的科幻竖起了一个很高的行业标杆,在中国人的文化语境里有中国人的方式拯救全人类,也一样可以拍的毫无违和感,一样燃爆!
最后表扬一下片尾的流量地球小说的特效比漫威的漫画翻页片头还精彩,电影保持了小说的整体框架有一定的改动,只拍了小说的前两章,最精彩的判断,希望能在续集看她新加入的点燃木星很有新意,这种有创意的改动我还是能够接受《流浪地球》的上映,让中国科幻电影迎来真正的春天,中国科幻迷从此服。在流浪,因为我们终于有了硬科幻了。
六
链接:https://www.ruiwen.com/zuowen/guanhougan/1667559.html
七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ba74fc6d5dff
八
链接:http://www.52qixiang.com/info/29541.html
九
链接:http://www.wenxm.cn/guanhougan/28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