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谈《小丑》

在正题开始前让我们来回顾一下电影《小丑》的成就 想直接看影评的朋友请往下滑滑滑跳过哦(彩虹屁飞飞飞飞飞飞飞飞飞飞飞飞飞飞飞)

2019年8月31日小丑在威尼斯电影节上首次亮相

2019年10月4日在美国上映,全球累计票房超过10亿美金(不包括中国大陆),光在美国本土就狂揽3.3亿美元,制作成本仅为5500万美元左右,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DC的逆袭黑马《海王》全球票房11亿美元,成本1.6亿美元

惨遭扑街的大制作《正义联盟》全球只有6.6亿票房,成本却高达3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小丑》放弃了较为广阔的中国市场,所以电影取得这样的票房成绩可以说是非常厉害了!
不过电影主动放弃在中国上映也不说是什么高大尚和有胆量的决定,定位为R级片的《小丑》即使广电过审了,影片表达的内容也不是中国大众喜欢的,不符合我们大部分人的娱乐需求,如果大陆引进后,也不会有太多人去看,票房肯定是很惨淡的吧
我们再来看看《小丑》的重大获奖及成就:
2019年9月7日获得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就是金狮奖

补充一下,威尼斯电影节是国际三大电影节之一,其宗旨是“电影为严肃的艺术服务”,评判标准是“艺术性”

2020年2月10日斩获第92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小金人

还有其他20多种大大小小的奖项这里就不列举了
金狮奖和小金人的分量真的是沉甸甸,其电影的艺术性和艺术成就不言而喻

《小丑》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商业+艺术”的漫改电影,电影看得让人“津津乐道”(特别是某国观众因为当时本国的情况,对这部电影有着别样的好感),其深度也不输其他的艺术片
饰演男主的华金 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更是贡献了神演技,绝对值得观众静下心来好好欣赏这一作品!


(ps:以下内容包含剧透,建议观看完电影后再搭配食用,每个人看电影的感受大部分都是主观的,或好或坏,请尊重别人的看法,理性讨论,谢谢,让我们开始吧!)
电影的另一主角,哥谭市。讲小丑,离不开哥谭,哥谭市是一个充满暴力和肮脏的城市,城市街道堆满的垃圾,对别人施暴的孩子们,地铁上的性骚扰...其中最重要的是小丑运动的兴起,每次小丑杀人后,小丑运动都会悄悄兴起,舆论自行发酵,虽然电影前期没有给太多小丑运动发展的片段,对整个运动的过程描述不是很完整,但看完电影后回过头来仔细想想,其发展速度之快,人数之多,也不难想象出哥谭市民在这个运动中发挥的作用和充当的角色。

小丑的出现只是一个爆发点,他不想领导任何运动,从头到尾他确实是这样的

小丑只是做了自己的想做事情,其他人就把小丑当做他们的领袖,小丑运动如火如荼,其实小丑跟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他自己与每个市民都格格不入,我想小丑在车上的那段笑,更多是“一个疯子笑一群傻子“的感觉吧。推进电影剧情发展最有力的那只手,不是冷漠残酷的社会,是哥谭市民内心中被压抑和自私的欲望。

小丑被押到精神病院的途中出了车祸,被解救出来后,人们首先没有他送去救治,没有保护起来,而是把他抬到了车盖上,他们需要的不是真正的领袖,只是需要一个能给他们的暴乱带来点仪式感的人而已

面具无所谓是小丑脸,也可以是鹰嘴脸大象脸,甚至是简单用一块黑布围成的面罩。用哥谭市民来暗示如今各种抗议运动的参与者不理智,极易被煽动,盲目发声,各种示威游行的充满了暴力和荒诞,也显而易见了

误导。上电视秀的那段实在拍得很有感染力,不得不佩服演员和导演的实力,但关于主题和现实意义方面,真的就是小丑在节目里倾诉的那些吗:社会制度、人们决定是非、世道能逼疯人、富人不理穷人横死街头、人们之间没有换位思考......

我大胆猜测,导演想表达的不只这些,光把台词挑出来看,发现这些讨论早已经被说烂了,作为要拿金狮奖和奥斯卡的作品,这些都太“小儿科”或者说“太浅”了,那帮学院派艺术派的老评委是不会看不透这些问题的

我想导演是故意把这一过程展现出来的,加上全篇对小丑的“美化”,来误导观众
什么过程呢:一个引发运动、患有精神疾病,处于社会边缘、有悲惨出身值得被同情、看似是底层阶级代表的人,在电视上公开、真诚、没有忌惮的讨论,自身遭到的不公平,社会的摧残,活在别人制定的体制下等社会问题,最后发言者碰壁。

这个壁其实小丑是必须碰的,没有所谓的什么社会不公和富人罪恶,他就是要碰,在电视秀上讨论过程,就像小丑慢慢了解自己的身世一样,他一直以为是富人托马斯韦恩(蝙蝠侠他爸)狠心抛弃他们母子,才导致自己惨淡的人生,最后发现是母亲患有妄想症精神病,自己是被捡来的,从小被母亲虐待的他才有的笑病和精神病,到最后没有了憎恨的目标,自己从小到大的经历的苦难、做过的反抗、坚持的梦想没有了任何意义,这无疑是对自己之前的人生的一种否定,也是电影名《Joker》所包含的意义之一。小丑说“我一直以为我的人生是一场悲剧,现在我发现是一场喜剧”,我想,这最后的喜剧比悲剧更悲。

再回到碰壁这件事上,现在你也许会发现小丑确实是在电视节目上发声并揭露社会现象,出自真心,但在别人看来都显得幼稚,不是因为看不起小丑或者认为疯子的话不该相信之类的,是因为这个道理正常人都要懂,这些现象都是每个人出到社会都要经历和面对,或早或晚,会被打击,会变自强。主持人莫瑞就是电影展现出来的跟小丑相对的人,小丑问莫瑞“你有没有看过演播室之外的世界?”“你就跟那些人一样”

莫瑞没有特别正面反驳小丑,而是说“你根本不了解我”

这恰恰说明了莫瑞不是什么含金汤勺出身的人,他肯定有过拼命,也有遭到社会的摧残,你凭什么认为一个年过半百的人没有真正接触过社会,你凭什么认为台上的谈笑风生不是台下的万般努力换来的呢?瑞莫属于“被伤过,仍热爱”的人,不过莫瑞也有对小丑的曲解了,他认为小丑只是一个经不起社会考验,想瞎搞运动的人,没想过小丑患有精神疾病,让有精神病的人上节目本身就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很多人第一次看的时候想不到这些吧。这一过程在表面上看非常振奋人心,因为当看到小丑碰壁时,人们无来由的满腔热血,把电影之前积攒的,也具体说不出来是什么的感情此刻汇聚到一起爆发,在诸多情感的冲击下,没发现别的细节,包括我第一次看《小丑》的时候也是这样

小丑的“美化”。如果说上面讲述的过程,是导演为了把观众之前的情绪流全部引到一个爆发点而设置的一段剧情,那么对小丑的美化,则贯穿全片,作用是让观众的情感慢慢的累积,越发觉得小丑的恶是情有可原的,期间也一直用很多不经意的细节和小丑的不寻常举动来左右大家对小丑的看法和态度,对小丑的美化有明显,也有不明显的,最明显的是通篇用小丑的视角来讲述故事,让观众很有小丑的代入感,这样的做法本身就极具个人主观的色彩

可能你们会说,电影叫《小丑》,不用小丑的视角来拍还用谁什么的视角来拍?确实,这部电影相当于小丑的个人传,但导演在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故事下又加了很多难以被察觉但潜移默化的改变观众想法的操作,比如小丑去参加节目下楼跳舞的那段,明明是杀了人,天空却金光四射,焕发出一种别样的光彩,再此之前这个楼梯的出现,给人都是阴森森压抑的感觉

这种处理也用在了小丑平静的杀死自己的母亲的片段

而且电影很多像这种不寻常的表达处理,又可以说成是小丑混乱的精神世界。还有一个细节,节目上小丑翻看自己的笔记本时,看到了这样一行字“我只希望我的死比我的人生更有意义”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电影要表达的意思,回顾电影开头,这句话也出现过

可更值得注意的是,节目上小丑看到这句话愣了一下,就翻到了下一个笑话,其实这句话也没被小丑放在某个重要的位置或者第一页之类的地方,我猜测这可能只是小丑不知从哪里摘抄来的句子或者突发奇想造出来的,这句话对小丑来说不怎么重要,想想如果小丑真的一直秉承着这样的信念,他为什么不按计划在电视上直接结束自己,虽然他讲的笑话被打断,不过后续他却转变成与莫瑞的争吵,最后到情绪失控开枪打死自己崇拜的偶像,这于原先的计划相差甚远,我想这肯定也不是他想要的结果

就是这么一句不重要甚至可删去的话,导演刻意安排在了开头和高潮,给镜头,大家每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理对小丑都肯定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吧,像类似的这些细节导演在电影做了很多,上面对“过程”的进步解析时,就是用了,尽量避开导演这种“美化”小丑和误导观众的思维,去看这部电影,多注意除小丑以外的角色

那么我们继续用这样的思维去剖析小丑,他是个怎样的人呢?我看到的是一个矛盾、迷茫、懦弱、可怜的人。他梦想成为一名谐星,却忍受不了人们的嘲笑

他既不是以杀人为乐的恶魔,也不是会为杀人后悔的普通人,这种人物的内心的矛盾和分裂在电影的一些画面构图就有体现,小丑每次遭遇生活上的困难时,心情低落地爬楼梯,他都是走在正中间,有扶手不扶,感觉他突然一个不平衡便会摔倒

还有小丑去阿卡姆疯人院揭开自己身世的公交车上,他也坐在正中间,眼神呆滞,对于自己到底是谁的迷茫,也在不安的猜测着真相

他懦弱,电影后半段看似小丑觉醒了,看开了,但又何尝不是没有办法,无奈才发展成这样的呢?他越杀人越展现他内心的弱小,而且后面他是哭着射杀了莫瑞

完后的紧张和不知所措,那种内心的颤抖是洒脱和笑脸是掩盖不了的,他可怜,这种可怜早已不是开头的那种笑病和精神疾病带来的痛苦,其实你会发现,后面小丑的笑病在很多关键时候是可以控制的,他可怜在他没能像其他人那样战胜生活,他内心深处不只一次想过努力,好好生活,把烂摊子收拾起来,社会也过他选择的机会,但他没有选积极的那一个,自以为杀过人就有了支配某种东西的权利

他的人生就像一幅乱七八糟的画,既然改不回来干脆撕了算了吧,草草的在电视节目上自杀,死后最后一刻博得人们的关注

然后留一帮跟自己毫不相干的示威者那里自嗨,可他的这一计划也碰壁了...
误导观众。误导观众什么呢?不看上面的解析,如果你看《小丑》有以下过程,那么就证明导演成功了:看完后...小丑这个角色非常有深度,残酷的社会造就了小丑悲惨的出身,他是被世界逼疯的,小丑其实是我们现实生活里的每一个人,社会一次次的摧残压折了小丑最后一根稻草,小丑他的一生就是反抗着这个世界的不公,神片!如果你觉得这部电影不好看,看不懂这部电影,那是因为你读不懂小丑,你没经历过社会,最后再骂一下社会的罪恶,感叹人性的无法改变,人性无望。整个过程非常流畅, 一气呵成,爽,实在是太爽了!商业,实在是太商业了!

每个人第一次看完后都觉得自己得到了什么,又多看透了社会几分,对成人世界有多了几口唾沫,以后义愤填膺的讨论各种社会问题时,就把《小丑》挂出来,好像大家通过看懂了小丑来展示自己多么的经历丰富和知识面广,一碰到“阶级”“剥削”“资本”“人性”之类的词,更是集体高潮。

这种情况就像我们讨论“中国教育制度”一样,会两个词“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就啥都往上套,一旦中国的教育出点什么问题,有点什么极端了事例发生,一大批学生和砖家们就跳出来“别的国家是素质教育,注重发展个人才能和天赋,我们是应试教育,只教你怎么背书和考试,作业刷......”诸如此类,总会有那么一些人跳出来讲这种话,讨论着中国教育制度的弊端,应该如何改革怎么怎么样的,反正批判中国的教育制度就完事了,也不知道自己具体说的是什么,谴责的对象是谁,提出的建议给谁看,不过对于他们来说没事,毕竟口嗨不要钱,在繁忙压抑的生活中爽就完事了,又爽又不要钱,无异于“白嫖”,建议这些网友多口嗨一点,骂到就是赚到

说正经的,他们可能没有看见过美国幼儿园老师把孩子扔出教师,忘记了国家之间有不同的国情,没想过我国现阶段不实行这样的教育制度,还有别的教育制度更适合我们吗?如果有,请你坚持学习,好好努力,将来为我国的教育事业献一份力

扯远了,谈回电影,长篇大论简单说人话,用一个现在流行的词来讲,导演就是在“钓鱼”,他猜到人们看完电影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对社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响,所以他故意做了“美化”小丑的处理,误导观众往“看懂了小丑”这条道上走,一旦有人开头,就会有人跟风,于是电影之外更可怜的事情发生了,人们开始过度追捧小丑这个人物(注意是追捧不是喜欢),把小丑神化,他是标志性的,他是正面的,他是高尚的,他是伟大的,他是悲壮的,当人们讨论小丑这个角色时,第一感慨的不是他的不幸,不是的他迷茫和分裂,而是说“小丑好帅啊”“小丑在后面觉醒了真牛逼”没考虑过把一个真正悲惨的人如此神化是否得当

看完电影后,拿“小丑”的所谓信条,对周围的事物不断审视加以评论,在电影评论中掀起了一翻翻的争吵甚至谩骂,这像不像导演在现实生活中造出了一个小丑事件呢?有多少人能在看完第一遍时,保留自己的意见,不盲目给这部影片和小丑定性呢?
我们也是主角。我认为一部电影,无论它怎么表达,观众怎么分析,选择权始终都是在观众手中的,《小丑》也有人性光辉的地方,比如托马斯韦恩竞选市长也是想上任后,改善像亚瑟这样的底层人民的情况

社会福利机构刚开始为亚瑟提供了心理咨询和药物治疗,当亚瑟因为妆容问题不能上台是,莫瑞也没有歧视,让亚瑟有上台表演的机会

这些导演都拍出来了不是么,亚瑟可能是疯子,有精神疾病,无法控制自己的选择,但我们可以,我们可以继续盲目解读小丑,然后过几天忘掉这部电影,让社会的下一个小丑诞生,我们也可以看清现状,坚定信念,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减少下一个小丑的出现率

选择权始终在我们手上,我相信有一天我们都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尽管这一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误导”
(本影评仅为个人对《小丑》的其中一种解读,不包含本人对电影的所有看法)
(本影评中所有的资料都是本人网上收集整合纯打进来的,如果有错别字请多包涵,本人不是专业影评,更多是写下刷了好几遍《小丑》后,自己的一些看法,别骂了别骂了,在学了在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