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总花神是谁?论林黛玉之死的第二个阶段:逝后

2020-09-13 16:13 作者:云笺说红楼  | 我要投稿

在上一篇和上上一篇文章里,我们分别分析了林黛玉之死的第一个阶段,逝前,和红楼梦中花神的意象代表的深刻含义,现在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林黛玉之死的第二个阶段:逝后。

《红楼梦》里除了镜子、梦境、金、玉、木、石等这类总体架构的意象以外,春逝与花也是一个贯穿全书的带有强烈隐喻性质的意象,春逝我们以前早就分析过其含义了,其象征意义与花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代表随着春天的逝去大观园中那些如鲜花般的众女儿从绽放到凋零残败最终逐水漂流的悲剧命运,而花始终是象征着作者眼中无比珍贵的“女儿”的,从警幻仙子口中的:“飞花逐水流”,到大观园中“饯花神”、彩明说大姐儿园子里撞见花神,再到林黛玉葬花,吟诵《葬花吟》,及抽花签、晴雯死去后女儿棠的衰败和暗示她死后做了花神,甚至李纹、李绮编的那个谜底为“花”的灯谜无不是花的意象,除此而外,几乎每次的诗社,都是在吟诵与花有关的诗,第一次开诗社,便是“海棠诗社”,吟诵了海棠花;芦雪庵联诗却是以梅花诗结尾;之后林黛玉写《桃花行》,诗社又改名桃花社;而螃蟹宴吟咏的正是菊花;中秋夜联诗,林黛玉说出了“冷月葬花魂”这样悲凄的诗句,所有这些对花的歌颂与吟咏,其实正是作者对如花般的女儿们自身命运的哀叹与伤怀。



而花神的不断出现,也正是这种意象的体现,在上篇我们把书中提到花神的部分全都捋了一遍,从中我们得知,众女儿死后的归宿就是成为某一种花的花神,并且这些分管不同类别的花神们还有一个总花神来管辖。那么这个总花神会是谁呢?
首先,最值得注意的就是贾宝玉曾经自称“绛洞花王”,因而返归天界后的神瑛侍者,极有可能就是总花神,但是,因为作者从未用花来形容一个男性,而神瑛侍者也不是管辖和统领众花的,他更多的是一种陪侍和伴随的作用,所以这个说法很是存疑。
再其次,还有两个人也有可能,一个是可卿仙子,为什么说是可卿呢?那是因为她是情的化身,我曾经画过的那张红楼人物映射关系表上,可卿仙子就是总领各路情痴的神仙,各类互有映射关系的女子,最后都能通过某一通路回归一个情字,而可卿仙子是情的拟人化,是情痴的最终极代表。她也是太虚幻境中与贾宝玉恩爱缠绵,令他领悟仙境中的男女之情的风月女神,所以可卿仙子也有可能是总领众花神的人。
当然,最有可能的还是林黛玉的前身——返回仙界后的绛珠仙草,因为这本小说本身就是用木石前盟来构建故事的因果的,因而,作为在凡间经历了一场梦幻情缘的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二人返回仙界后,依然是故事的主人公,如果说神瑛侍者做为一个男性不便成为总花神的话,那么我们的女主角就极有可能担任这个角色。
而林黛玉本身的死亡也存在种种疑点,令人不由想到,这些疑点的存在会不会跟绛珠魂归仙界以后担任总花神也有点关系呢?
那么林黛玉之死有哪些疑点呢?首先就是她死亡的时间段的问题,我之前也分析过,林黛玉应该是死于金玉阵营的幕后谋划与赵姨娘之流的台前污蔑诽谤再加上无人关注关怀,孤独而悲惨的死去的,也正是因为林黛玉死去了,后面贾宝玉才有可能与薛宝钗成亲。但是,在暗示全书重大关键情节的那四出戏中,暗示黛玉之死的那出戏却出现在最后,我们重新将这四出戏拿出来分析一下前后顺序,就会觉得疑点重重,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第一出《豪宴》;【庚辰双行夹批:《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

第二出《乞巧》;【庚辰双行夹批:《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

第三出《仙缘》;【庚辰双行夹批:《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

第四出《离魂》。【庚辰双行夹批:《牡丹亭》中伏黛玉死。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

从这四出戏的顺序来看,先是贾家败落,然后跟着元妃死去,接着贾宝玉见到了甄宝玉送来的玉梦醒,然后才是林黛玉之死。这个顺序是很奇怪的。



本身我就分析过,贾府之败原本应在元妃倒台之后,因为元妃是贾家在皇室的大靠山、大后台。元妃死去,贾府跟着败落才是符合逻辑的,可是看作者这个顺序安排,贾家之败在元春死去之前。后面两出戏的顺序更奇怪,前面贾府败了,元妃死了,贾宝玉这才梦醒也还算是符合逻辑,但是为何黛玉之死却在梦醒之后呢?难道不是黛玉死后,贾宝玉跟宝钗成亲,然后元妃才死,最后家败后才梦醒吗?
一种原因可能是作者故设迷津,将这四出戏故意打乱顺序排列。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这四出戏就是原本故事发生的真实顺序,如果是后者,那么具体应该是怎样一种情形呢?
我想,前两出戏还是说的通的,首先可能元妃已经倒台了,但是却未必就死,也有可能被打入冷宫,或者在政治敌对势力的攻击下被控制、被囚禁,然后跟着贾府先败了,闻听家族败了以后元妃才自尽身亡,或者被处死也是有可能的。这个时候,家败了,甄宝玉来送玉,贾宝玉开始梦醒,然后跟随甄宝玉到天界去证盟,也就是证前缘。但是最难解释的是林黛玉为什么最后才死?
这还是要从暗示黛玉之死的那出戏来寻找可能的解释,我们知道《牡丹亭》讲柳梦梅同杜丽娘的爱情故事,杜丽娘就是先死后还魂,最后与柳梦梅结为夫妇的。所以我认为先死后还魂才是这出戏被引用在这里暗示黛玉之死的真正用意。否则的话无法解释,贾宝玉是怎样与薛宝钗成亲后又抛下宝钗去出家的。很明显,只有黛玉死后,贾宝玉才可能与宝钗成亲,若黛玉活着,贾宝玉绝对不可能做出这样的事情。而我在《女儿死去必托梦》一节中也写过,林黛玉未来死去之时,也应该会有托梦的情节描写,而这个托梦很可能与还魂也有点关系的。
其次,在原著中也有少许蛛丝马迹提供了一种探佚的思路,我以前分析过,刘姥姥讲那个雪下抽柴的故事的时候,当贾宝玉听到死去的若玉(茗玉)姑娘成精了时,就曾经说过“规矩这样的人是虽死不死的”,而若玉姑娘的身世则很难不让人想到那是林黛玉的某种映射。而贾宝玉说若玉是虽死不死,便是说林黛玉是虽死不死。
虽死不死,恰好与暗示林黛玉之死的《牡丹亭》故事相类同,因为杜丽娘也是虽死不死的。由此可以解释为何暗示林黛玉之死的那出戏排在最后的原因了。除此而外,还有一条脂批也提到了一点点林黛玉逝后之事。这条脂批以前也提到过,那就是靖本关于“证前缘”的那条眉批:
【靖眉批观此知虽诔晴雯,实乃诔黛玉也,试观证前缘回黛玉逝后诸文便知】
这里脂批说,证前缘回才有黛玉逝后诸文,这是有点奇怪的,因为到了证前缘的那一回,等于说,贾宝玉已经开始证盟了,怎么这个时候才写到黛玉逝后的情节呢?黛玉不是应该早就死去,然后宝玉才成亲,那个时候距离证盟的情节还早着呢!那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早前黛玉先死了,可是这个“死”是贾宝玉口中的“虽死不死”,日后到了证前缘那一回,黛玉还魂了,也可能只是以返归仙界的绛珠仙草的形式,来与贾宝玉证却前缘。而黛玉死前的托梦,我觉得可能就是指这样一种情节:起先贾宝玉听闻黛玉已死,大悲大痛之下,一病不起,命悬一线,也就是玉上的字“疗冤疾”的那一段情节,而病中昏迷的他梦见了黛玉前来叮嘱他,叫他好好养病,不要就这样白白送命,并告诉他日后还有相见之日,那个日后相见之日,恰是日后证前缘之时,两人的再度重逢。黛玉还会告诉他,她就要离开返回天上做总花神了,此来是向他暂时告别的。这些都是发生在宝玉病重梦中之事,而发生在外部的情节,则应该是跟我之前分析过的王熙凤扫雪拾玉的那段情节相符,在贾宝玉因黛玉死而病重之时,为确保通灵宝玉不被拿来救治宝玉,在一个下雪天,赵姨娘偷走了通灵宝玉,可是她却在穿堂门前被雪滑倒了,将玉掉在那里,后又被王熙凤碰巧拾到了,然后交给再次到访的僧道二人,持诵过后,通灵宝玉显灵,贾宝玉从梦中醒来,犹然记得梦中黛玉对他的嘱咐,才慢慢病好,然后与宝钗成亲的。
脂批说,《芙蓉女儿诔》表面上诔晴雯而实诔黛玉,而且到了“证前缘”那一回就能证明这种说法,到了证前缘时,已经是在天界了,那时候发生的故事,估计就与花神有关,而《芙蓉女儿诔》除了描写了很多晴雯遭污蔑诽谤之死的文字以外,后半部分还写了做花神的事情:




始知上帝垂旌,花宫待诏,生侪兰蕙,死辖芙蓉。始信上帝委托权衡,可谓至洽至协,庶不负其所秉赋也。

并描写了大段花神在天界的行止:
天何如是之苍苍兮,乘玉虬以游乎穹窿耶?地何如是之茫茫兮,驾瑶象以降乎泉壤耶?
既然这个诔文真实的用意是诔黛玉的,那么文中所描写的做花神的情况,也应该是黛玉逝后的情况,而她做的花神则多半是总花神了。因为黛玉的花签虽然是芙蓉,可是书中明确写了晴雯才是芙蓉花神,那么黛玉要怎样“死辖芙蓉”?除非她是总花神,芙蓉花神在她管辖之下,她才可能同时做到“死辖芙蓉”。

林黛玉很有可能是总花神的判断,还有一个很明确的证据,那就是原著中说林黛玉的生日是二月十二日,而二月十二日正是民间花神之主(即总花神)的生日,看来这一安排,是作者刻意的了,正是在暗示,林黛玉未来返回天界以后,担任的正是总花神的职位。


最后解释一下证前缘,关于证前缘在我看来跟《长生殿》结尾有很大的关系,而《红楼梦》作者创作受《长生殿》剧本影响很深,在《长生殿》结尾唐明皇与杨贵妃的魂魄在天界重逢,二人回忆起当年七月七日长生殿中许下的长相厮守的誓言感慨万千,并且庆幸如今在天界终于可以不负当年誓言,这一出中就有:“千秋万古证奇缘”,"情缘永证"这样的台词,所以通俗点来看,证前缘当类似《长生殿》,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在太虚幻境重逢,二人回忆起当初下界在红尘中历幻,如今终于再度重逢,再续前缘,绛珠终于证明了自己不负当年还泪的誓言,如今誓言得证,同返天界的意思。而返回了仙界的绛珠却正是被天帝赋予了总花神的职位,所谓“花宫待诏”及“上帝委托权衡”由神瑛侍者在身边永久辅佐随侍她,带领众花神一起在天界行使执掌天下众花四季生长荣枯的神仙职能。


其次,证字本身在这里的含义也是多重的,本身也有贾宝玉、甄宝玉证盟的意思,证盟依然是验证自身的真相的含义。这就是我认为的林黛玉之死与花神之间的关系。


总花神是谁?论林黛玉之死的第二个阶段:逝后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