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义主义】本质主义(2-1-2)——存在、虚无、无限、万物,太一与命运赐予它的

本质主义(Essentialism),代表人物:巴门尼德。
场域论(2):Place vs Fate(Dike)
本体论(1):太一(One)
认识论(2):Truth(logos)vs Apperance(mortal)
未对巴门尼德哲学的理解(可从海氏中找到迹象):
1.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无法存在(真理之路)。不存在者无法存在的原因是太一被命运死死地捆住了,无法突破存在论壁垒。上面这句话的意义就在于,这个世界在存在论上是闭合的(the world is ontologically foreclosed);存在论闭合即世界的后台代码无法被修改且无法显现、无法被把握,太一被命运死死锁住,这意味着太一中的万事万物都已经在其正确的位置上了;太一作为总体是一个完全符号化的总体,所有东西都被注册到符号系统、被注册到它的命运中,所以可以说它是不动的,因为所有东西都被注册好了。在这个意义上讲,巴门尼德是第一个体会到这个世界的本体论闭合的,觉得世界是被后台代码预先写好了的,所以与其说他是本质主义,不如说它是先验主义,但他拒斥主体性维度,他认为第一人称只能临受真理(天人感应、仙人?)。
2.太一不被允许获得无限的存在者,因为太一有求于无(it is in need of nothing),或者说无所求;即太一是闭合的,所以它无所求、不需要一个无限的存在者,但这里写的是“不被允许”,也就是说,太一的命运、符号学能指链、本体论框架不允许它里面有无限的东西出现,不允许有真正敞开的东西;这里巴门尼德把无限理解为敞开的东西,这里有个问题,因为在海德格尔那边,真正敞开的是有限的存在者;太一应当无所求,没有欠缺、剩余,可以把它看成类似母子共同体的状态;这里有个问题,既然太一是没有欠缺没有剩余的,那么它为什么是被命运死死锁住的(锁链稍微松一松?)?
3.太一中的生成与消亡被驱逐得很远了(被大他者/命运驱逐)。巴门尼德在其残篇中描述的这一个过程,太一后来被命运死死捆住了,之前它是很散乱的,然后被缝合/捆起来,捆起来之后,它里面的生成和消亡的两个本真事件就不可能了,然后真正意义上的想要去颠覆符号系统的否定性是不被允许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下无限也是不可能的,它不被(命运)允许去接触无限。太一是被阉割了的结果,太一里面没有差异,处处都一样,是个整全的体系,但它的外部性是被命运明确地道说的,这个命运就是形而上学。
这里其实有个平行关系:太一/One=凡人/Mortal,分别被神的锁链/语言所锁住。这里主体性被遮盖了,所以它是形而上学。
在残篇中还有句话:if if were infinite,it would stand in need of everything。这里的infinite就是主体性的维度被撕开,就是不受命运的控制,开始陷入欲望的辩证法(之前是in need of nothing,有求于隐匿在本体论框架中的无,有求于主人),要求成为自己的主人。in need of everything的是nothing,太一不是已经有了很多东西吗,为什么还会in need of everything?因为他发现他有的东西和一切相比他什么都没有,他是个奴隶,他一无所有,这时欲望辩证法的维度已经敞开了。在这里,主体性的虚无即不愿被必然性/命运捆住的东西,主体性是完全空洞的无,逃出了其本体论的束缚,需求一切。
形而上学的二分不是本质vs表象,而是Fate/Logos/必然性 VS 真理/太一/表象/意见,左边是形而上,右边统统是形而下,真理不过是道出了实情,没有Fate/Logos/必然性等值钱,它们的名字就一个字——无;巴门尼德涉及到了这部分,但没有明确地把它当成一个本体论的东西来思考,巴门尼德哲学的缺陷在于左边部分还没有进入本体论,即what is not,not ontologized。这部分讨论的话就很快进入欲望辩证法、爱欲经济学等维度,直接进入前本体论的符号学,直达晚期谢林。巴门尼德最大的错误在于把左边的维度看成是无限的,但这个维度恰恰是有限性的维度(海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