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教科书》7.6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化和绝对贫困化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59年 仅供学习参考】
6、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化和绝对贫困化
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就是:随着资本积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一极,集中了大量财富,剥削阶级过着日益奢侈、寄生、挥霍和悠闲的生活;在社会的另一极,剥削和压迫愈来愈重。创造一切财富的劳动者的失业人数日益增加,生活水平日益下降。
“社会的财富愈大,运用的资本愈大,这种资本增长的范围和能力愈大,也就是说,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及其劳动生产力愈大,则产业后备军也愈大······,产业后备军的相对数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但这一支后备军同现役的劳动军比起来愈大,经常的过剩人口也就愈多。这种过剩人口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反比······,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1]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具体表现。对更多的剩余价值的追逐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这必然使财富积累在剥削阶级手中,使社会不平等和失业日趋严重,使越来越多的劳动人民的生活更加毫无保障,更加贫困。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修正主义者硬说:似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增长,工人和全体劳动者的生活状况正在改善,阶级间的差别正在消失。
马克思揭示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的作用时得出一个最重要的结论:“资本越是积累,劳动者不论所得的工资是高是低,他的状况总越是恶化。”[2]
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就是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化和绝对贫困化的过程。
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化,就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工人在资本主义企业中生产出来的国民收入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而资本家所占的比重不断增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对工人剥削的加强,使工资的比重不断下降,剩余价值的比重不断提高。因此,日益增长的财富、社会剥削者的奢侈生活,和工人生活水平之间越来越脱节。“随着社会财富增多,社会就更加不平等了,有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鸿沟不断加宽加深。”[3]在这个基础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也日趋尖锐。
虽然社会财富绝对增长,但是工人阶级收入的比重却显著下降。1889年,美国产业工人工资为资本家利润的69%,1919年为61%,1929年为48%,1939年为45%。
在沙皇俄国,从1900年到1913年,由于产业工人的增多,名义工资总额在实际工资下降的情况下增加约80%,而产业家的利润却增加2倍多。
根据美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材料,20世纪20年代,美国占人口1%的私有者占有全国财富59%,占人口87%的居民一共只占有国民财富8%。
1920-1921年,在英国,人数不到私有者总数2%的最大私有者,占有全国财富64%,而76%的居民只占有国民财富7.6%。
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化就是他们生活水平的降低。工人阶级生活水平决定于工人阶级的全部生活和劳动条件,即:实际工资水平及其和劳动力价值的比例,劳动强度和工作日的长度,全失业和半失业者的数量,经济危机和战争的影响,工人阶级[4]的生活状况。
为了粉饰资本主义的真实情形,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以及追随他们的修正主义者企图否认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化,硬说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状况不断改善。他们引用最发达国家个别时期就业工人实际工资的增长,作为主要论据。而忽视了决定工人生活水平的上述一切其他条件。
前而已经说过,资本主义的实际工资,如果研究它在长期间的动态,就会发现下降的趋势。
其次,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实际工资和劳动力价值之间、工人在历史上形成的需要和工资水平之间越来越脱节。
实际工资不是工人生活水平的唯一指标。在实际工资水平不变,甚至可能稍有提高的情况下,工人的生活状况也可能恶化。
劳动强度的提高和劳动条件的恶化,是工人生活水平下降的重要标志之一。劳动强度过分提高会使工人的状况恶化,因为加速操作速度和加重负荷,显然使工人的体力过度紧张,这就直接破坏了工人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的劳动能力。由于提高劳动强度而增加的体力和脑力消耗,通常得不到增加工资的补偿。因此,劳动强度越高,不仅是降低工资,即使稍微提高工资,工人的状况也是每况愈下。提高劳动强度,使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之间更加脱节。在这种条件下,工资越来越不足以补偿劳动力的正常再生产。因此,工人的状况就绝对地恶化了。在资本家经常破坏劳动保险和安全等必要措施的情况下,提高劳动强度必然会增加生产中的工伤事故。这样一来,工人迅速衰老,丧失劳动能力,成为残废。从前提高劳动强度,首先是依靠增加筋肉力量的消耗,现在,由于操作速度过快,所以提高劳动强度,就要求工人在神经上越来越特别紧张,这就使工人筋疲力尽,患神经病和心脏病。
法国在生产中的工伤事故[5],从1938年的610,000件增加到1953年的1,829,000件,其中有83,800件使工人完全丧失了劳动力。仅从1949年到1953年,工伤事故就增加了38%,其中冶金工业中增加了32%,化学工业中增加了42%,建筑业中增加了49%,食品工业中增加了69%,服装生产中增加了73%。
美国煤炭工业中,在1878-1914年间,每1,000个在业工人,因发生工伤事故而死亡的人数增加了71.5%。美国在战后时期,生产中工伤事故平均每年几达200万,其中因伤致死的有15,000人。在战前时期,英国煤炭工业的每6个矿工中,每年有1个是不幸事故的牺牲者,而在1949-1955年,已经是每3个矿工中就有1个是不幸事故的牺牲者。
工人的死亡率比统治阶级的死亡率高很多。法国不满一岁儿童的死亡率,矿工家庭的儿童每1,000人中有80个,小工家庭有61.7个,企业主和高级职员家庭则仅有23.9个。
失业规模的扩大和时间的延长,是决定无产阶级贫困化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失业是工人阶级的真正灾难。工人除了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外,无以为生。被抛出企业的工人面临着挨饿的威胁。失业者往往没有栖身之处,因为他们连住宿的钱也付不起。失业的增加使几百万在资本主义生产中找不到工作的工人陷于穷困。失业者不得不接受最苛刻的劳动条件。
同时,产业后备军的增多意味着对在业工人加强剥削,使他们生活状况更加恶化。资本家利用失业的存在,把在业工人的工资,降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失业使整个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在许多情况下,家庭中的失业工人是靠在业工人养活的。因此,失业越多,每个工人[6]的生活资料也就越少。失业现象的存在使在业工人状况不能稳定,使他们失去对明天的信心,生活没有保障。正因为这样,所以资本家愿意产业后备军存在,让它造成对劳动市场的压力,以保证自己获得廉价的劳动力。
英国工联会员中的失业人数:1853年占1.7%,1880年占5.5%,1908年占7.8%,1921年占16.6%。据官方材料,美国失业人数1890年占工人阶级总人数的5.1%,1900年占10%,1915年占15.5%,1921年占23.1%,德国工会会员中失业人数:1887年占0.2%,1900年占2%,1926年占18%。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中,相对人口过剩的数量是很大的。
经济危机、战争和加强军事化,对工人阶级状况的恶化有巨大的影响。经济危机使失业增多,在业工人的工资急剧下降。某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笨拙地企图把战争和加强军事化说成是对劳动者有利的事情,他们硬说工人的状况在战时可以改善,这些企图的目的是煽动工人去支持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政策。但这些企图在显明的事实面前完全破产了。战争和经济军事化引起税负增加和物价上涨,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日延长,饥饿加重、疾病增多和死亡率提高,至于劳动人民在战时的牺牲则更不待言了。这一切现象,在大战结束以后很长的时期内,仍继续影响着工人的生活状况。
研究绝对贫困化问题时,必须注意殖民地和附属国劳动人民的处境。在殖民地国家中,人民的生活水平特别低。由于过分劳动和经常挨饿,工人的极端贫困和非常高的死亡率是具有普遍性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贫苦农民的生活水平并不比雇佣工人高,往往还要低些。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基本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群众日益破产和贫困。在沙皇俄国,饥饿的贫苦农民就有几千万人。
所有这一切都说明,资产阶级制度下生产力的增长,使劳动群众的生活状况不是好转,而是恶化,使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加强。
绝对贫困化的过程,不能理解为劳动者的生活水平,逐年、逐周、逐日在各个地方都一直下降。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个别时期,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下降的情况下,在某个国家或某些个别国家中也可能有所提高。
工人阶级为争取改善自己生活状况、为自己切身利益所进行的斗争,是阻止工人生活水平下降的因素。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从资本压迫下争取解放的斗争在日益发展,工人阶级的觉悟性和组织性在不断提高。列宁指出:根据马克思的学说,在工人阶级贫困化的同时,也存在着阻止贫困的趋势,即工人阶级争取改善自己状况的斗争。他写道:“我们确实看到,资本主义有产生和加剧贫困的趋势,即使不存在上述相反的趋势,这种贫困也极可观。”[7]工人阶级的觉悟性、组织性和积极性越提高,他们在反对降低工资、争取缩短工作日、争取改善生活状况和劳动条件,以及争取自己的民主权利的斗争中,就会获得越大的成就。
“但是,这些局部的改善,由于经济危机、失业、通货膨胀、战争、法西斯主义、失败的罢工、日益加重的税负等等,总是处在危险中。像许多国家的经验所表明的那样,所有这一切都会使几十年来紧张战斗所争得的一切改善化为乌有,而把工人重新抛入普遍贫困的深渊中。在这方面,只要稍稍回顾和回想一下几年以前两次世界大战、法西斯主义和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人生活水平的惨重影响就够了。”[8]
注:
[1] 马克思:《资本论》,1957年人民出版社版,第1卷第811-812页。
[2] 马克思:《资本论》,1957年人民出版社版,第1卷第813页。
[3] 列宁:《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纲领草案》,《列宁全集》俄文第4版,第6卷第12页。
[4] 不仅是经济发达国家,而且也包括殖民地和附属国的工人阶级。
[5] 矿井的工伤事故未统计在内。
[6] 包括失业工人在内。
[7] 列宁:《对卡·考茨基的书的书评》,《列宁全集》,1959年人民出版社版,第4卷第177页。
[8] William Z.Foster,Karl Marx and Mass Impoverishment.《PoliticalAffairs》,November 1956,p.36.(威廉·泽·福斯特《卡尔·马克思和群众贫困化》1956年11月《政治月刊》第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