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有此一说 | 话说“开河”

2023-07-25 13:24 作者:咬文嚼字杂志社  | 我要投稿

◎吕永进

新购得王锳著《诗词曲语辞例释》(第二次增订本),随手翻到“开呵(开阿;咳呵)”条,发现被释为:“为戏剧艺人之行话市语,本为脚色上场时自报家门之意。”“自报家门多用白,故‘开呵’可径作道白乃至演出解。”不由想到了一直半懂不懂的“信口开河”。

“信口”就是“随口说”“随便说”,但“开河”呢?《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等均只有河流解冻和开辟河道二义,《汉语大词典》除此二义外,还有“开始从河中捕捉鱼类”之义。但这些与“信口开河”义似不沾边。仔细查查,发现“信口开河”被《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确定为推荐词形,此外还有“信口开合”“信口开喝”等等写法。其释义在各种现代辞书中差别不大,大致就是“随口乱说”。如《现代汉语词典》以“信口开河”立目,附列异形词“信口开合”;李行健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以“信口开河”立目,特注明:“不要写作‘信口开合’。”湖北大学古籍研究所编的《汉语成语大词典》以“信口开河”立目,补注“原作‘信口开合’”,并附列“信口开喝”“顺口开河”等。而《汉语大词典》和《辞源》均以“信口开合”立目。前者附列“信口开喝”“信口开呵”“信口开河”。后者注释:“合、河音近,今通作‘信口开河’。”

其实,“信口开he”词形的多样化在古代就已形成。如同是元代,关汉卿的《鲁斋郎》用“信口开合”,张养浩的《新水令·辞官》用“信口开喝”,尚仲贤《气英布》则是“信口开呵”(均见《汉语大词典》书证)。到了《红楼梦》,却又变成了“信口开河”。“开合”“开喝”“开呵”“开河”,在古籍应用中头绪不清,应该是源词的确认当时就有问题,于是产生了“字随音变”的泛化。

“开”古有“陈说;表达”义,如《史记·吕不韦传》:“不以繁华时树本,即色衰爱弛后,虽欲开一语,尚可得乎?”杜甫《奉待严大夫》诗:“身老时危思会面,一生襟抱向谁开。”另有“开白”“开言”等,“开”均为“陈说”义。据此或可推断“信口开he”诸异形词中“开”传承一以贯之,当取“陈说”义,只是末字“he”出了问题。

明代徐渭《南词叙录》:“宋人凡句栏(即勾栏)未出,一老者先出,夸说大意以求赏,谓之开呵,今戏文首一出谓之开场,亦遗意也。”“呵”本义“责骂;呵斥”,转义有语言应酬义。如古有“呵会”一词,即指见面时的应酬话。如《水浒传》第七十四回:“那任原坐在轿上……前遮后拥,来到献台上。部署请下轿来,开了几句温暖的呵会。”据此,“开呵”当为同义复词,义似闲聊,宋元时成为戏剧用语。而“信口”与“开呵”为同义并列结构,意思正是“随口乱说”之类。

若以“信口开呵”为源词,则“信口开喝”之“喝”或可认作是“呵”的同义替换,因“喝(hè)”有“大声喊叫”义,与“开呵”义贴近。至于“信口开合”与“信口开河”之“合”与“河”,若与“开”的“陈说”义组合则不成文。或可认为是把“开”误作“开启”义,选取了与“开呵”音近的“开合”“开河”替代了本形“开呵”。鉴于“开呵”为行业用语,日渐生僻,至晚近,以常用词“开河”成了主流,或许还受“口若悬河”之类的影响。

附带说一下文章开头提及的“开呵”之异形词“咳呵”。《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宦门子弟错立身》十二:“我学那刘耍和行踪步迹,敢一个小哨儿喉咽韵美,我说散嗽咳呵如瓶注水。”钱南扬注:“散嗽咳即道白,道白比较自由,不受曲调板眼的拘束,故云散。嗽即是咳,同义叠用,也称声嗽。《玄雪谱·行院声嗽》‘人事’:‘说话,衍嗽。……骂,杂嗽。’可见嗽咳即是说话。”王锳先生认为:“‘散嗽咳’三字连读,致使‘呵’字无着落,其说未谛。‘咳呵’当连读为一词,常作‘开呵’。”基于上面的观点,“开呵”或当为源,“咳呵”为流,今各类工具书收“开呵”而难见“咳呵”词条也可为旁证。

话说回来,今天从语用规范的角度看,即使“开呵”就是源词,因为时移世易,“信口开河”既已作为主流词形广泛应用,且被有关部门确立为推荐词形,现在也不必回到“信口开呵”的形式了。但面对上举各类辞书在“信口开河”一组异形词立目和注释上的抵牾,特别是“开河”作为“开呵”的记音,对成语“信口开河”并无理据可言,辞书中又无相关注解,因而带来读者理解上的困惑等问题,我们有理由认为,根据《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以“信口开河”统一立目,同时适当收取该成语的代表性异形词,特别要注明“开河”在本成语中的含义,或应是现代汉语辞书对“信口开河”立目、释义的必要完善之举。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23年第7期《有此一说》栏目。)


有此一说 | 话说“开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