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书,大概让招生官欲罢不能;Stanford,我来了!

背景
学校:北京师范大学
GPA:3.93/4
GT:T-104(S23) G-155+170+3.5
最终去向:Stanford MSE MS
留学的想法
高考填报完物理专业后就计划准备出国留学,想打好基础日后去更大的世界发展。于是从高三暑假就开始背单词做最基础的准备,大一奔波于各种留学讲座并跟学长学姐交流。在前期扫盲的过程中接触了很多中介,我最终选择GGU首先是因为其半DIY项目性价比很高,所提供的服务正好满足我的需求,提醒我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帮助我选校以及CV、PS的润色;另外熟人中肯的评价让我更加坚定选择世毕盟(GGU),后续申请上的成功也印证了我当时的选择。
申请的准备与规划
对于理工科硕士申请,首先我认为GPA尤为重要,它是你给对方学校的第一印象。低的GPA不能用来完全否定一个学生,但是高的GPA确可以反映一个学生持久以来(至少三年吧)对于学习认真上进的态度,基本可以证明能出色完成日后的学习任务。另外科研经历肯定是不可缺少的,毕竟无论Master还是PhD都是要做研究进行创新,研究生院一定希望你在本科阶段就有很好的训练然后自然而然融入新的氛围。科研上大家肯定都比较在乎成果或者说是一些证明之类的东西,比如发paper呀、作报告呀;如果你顺风顺水paper多多那自然恭喜你,但更多人可能像我一样磕磕绊绊,宏图大志总是赶不上现实的骨感。
我觉得这个时候最好可以少想一些自己简历里没文章,静下心多学一点多请教一些多思考一下,今天能比昨天多看明白个概念、多懂一个公式、多有个想法就算有所收获,就算不枉费这段科研的过程。有人可能说过程有了没成果照样白搭,我认为实则不然——跟导师的每一次讨论、提出的每一个想法,跟实验室师兄的每一次交流以及你在实验室的焦头烂额的身影都可能化作一条正面的评价影响着你申请的走势,影响着你的前途命运。对于海外暑期科研我是强烈百分之二百推荐,想到自己没申甚至很后怕。看一下GGU之前优秀的申请者的总结,都提到了学术界圈子的重要性:大概就是大牛或者知名新星暑研老板的一句这个小朋友还不错,你就拿到了名校的入场券,什么三维劣势都显得暗淡不是事。(大概暑研强推是逆袭必备吧)GT的话大一大二有时间当然是刷的越高越好,如果进入大三这时候科研的重要度已经远远超越GT,速战速决够用即可。
前面各位GGUer已经对申请中软硬实力各部分进行了地毯式剖析,这里我想更多谈一下自己所认为的理想的留学时间规划(针对理工科硕士申请),希望可以对跟我一样追求生活平衡协调的学弟学妹们有所帮助。总体来说为了保障出色的绩点,我会在学期中把绝大部分时间放在课程上,坚持背单词,空闲下来去运动、参与一些活动;这就要求将每一个寒暑假充分利用起来,备战英语并进行科研。那么首先在大一的寒假我认为就可以准备一次托福,一个月以三天为一个周期完成一套TPO(阅读听力一天、口语、写作各一天),每两个周期后进行一次模考;阅读听力这种很熟悉的小项比较容易经过一定量的训练得到理想的分数,虽然口语、写作对于陆本来说第一次不是那么适应,但坚持训练配合上前面优势的两项最后拿到90+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
在大一手握一个90+的TOEFL对于申请一些海外项目,比如交换、暑研还是很有优势的。大一的暑假我认为继续学习英语攻克GRE是最优解,原因有二:首先大一学习的专业课较为有限,去做科研心有余而力不足;第二GRE有效期五年早考完早省心,另外GRE确实有一定难度,除了单词要熟练过关而且需要有大量做题训练正确率才能稳定住,我认为暑假两个月的时间比较合适。接着在大二可以开始听一听各种组会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及老师,为大二暑假的第一次暑研进行准备。如果大一暑假GRE直接过关那么大二寒假就可以联系暑研或者开始跟着心仪的导师做科研,反之最好可以继续静心一个月彻底分手GRE(作为过来人深知后期没有语言压力的快感),学不动或者休息的时候去联络暑期科研。大二的这趟暑期科研国内外都可以,第一次开始正经科研建议一定是自己喜欢的方向,热爱容易让你在科研道路上开门红,随之而来的成就感可以让你在科研上继续充满希望,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紧接着大三的寒假用来分手TOEFL,这个时候考出分正好可以完美覆盖申请季,凭借之前的GT经验、学习与科研中英语的无处不在再配合一个月的训练,考出理想成绩是游刃有余的;这个寒假可以开始着手海外暑研的寻找,最好是目标学校目标专业目标导师。大三的暑期科研着实关键,海外老板的一封推荐信可能会到申请有质的改变;但也不用过于紧张焦虑,想着一定要发文章才算可以,重点是多跟导师交流,展现自己的热情、能力与潜力,剩下的都会水到渠成。暑期科研后申请的准备基本告一段落,剩下的时间就可以进行查漏补缺,开始选校、文书、网申等申请流程。
在申请的准备过程中涉及很多的因素,多点开花自然好但往往我们能以做到面面俱到,会做出一定的牺牲;这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人人都有ta的闪光点,我们要自知并将它发展壮大,剩下不闪光或者劣势的方面尽力而为。每个学校录取学生时总会提到diversity,也就是说学校希望招到在不同方面special的学生,这与个人发展其优势是契合的。比如对于我来说,我很喜欢按部就班、系统地学习知识,自然学习课程应对考试就很对我路子;同时做科研对我来说就较为痛苦,因为我不习惯由下游到上游再到下游的不系统的过程。于是我所做的就是在我擅长的领域发挥到极致,每一门课精益求精,不擅长的领域量力而行但也从一而终;最后出色的GPA成为我的绝对优势,科研上的坚持也让老板对我有不错的评价。
GGU的帮助
我选择的是半DIY项目,主要因为我觉得自己的申请还是自己要多经手一些且我签约较早时间充分(大二下开学)。虽说钱交的少服务是一应俱全,刚签约完我的培训师就让我做CV初稿并且提供了很专业的修改,让我觉得很靠谱。之后每次申请准备相关的关键的节点之前会提醒我,让我感觉一切都按部就班,很踏实。
在申请季中,各种细碎的网申问题培训老师都会耐心及时解答,尤其选校选专业时候帮我破除各种纠结,最后能去梦校斯坦福绝对有培训老师的一份功劳!(纠结梦校报EE还是MSE,培训老师说你这MSE文书更靓,然后就报了就去了hhh)另外还要感谢没有透露姓名的GGU Native Expert Team对我文书的润色和修改,MSE的文书初稿很fancy,但润色过后就变得恰到好处——既表现了我的专业能力,又透露我跟科研涉及方向的destiny,沉稳又不失活泼,大概让招生官欲罢不能吧。
最后一句感谢送给GGU,这是一个让努力不负期望,让梦想走进现实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