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知的灵感与创作
文字创作可以流水线作业吗?
当下很多的文案多是流水线作业,似乎就给了这个问题一个肯定的答案,但毋庸置疑的是,流水线作业下的诸多文案由于其形式重复、内容无意义等,使得文字本身变得乏味。所以短视频的迎头而上,在极短时间内霸占了多媒体的几乎半壁江山,也是理所应当的。
我虽然至今仅有不过数年的创作经验,也没有什么拿得出的作品,但是在自己有限的领域深刻体会过关于创作的成长过程,或者是我们这种“野蛮生长”式的创作者的成长历程。
单谈我自己的经历,或许与多数人相同,都是从考试形式的作文开始的。我想语文考试的好处之一,就是强制性地让所有学生被动地开始创作。许多人也许也有同样的经历,同龄人中不乏一些善于创作的,每次语文作文总能拿高分,常常被单拿出来在课堂上朗读示范,内容也着实令人佩服,然而每每到自己笔下,憋出来的却不是个东西。像我,考试时对于其它题目思路总是很敏捷的,故而到了作文环节,每次起笔之前,会打很久腹稿,常常有近十分钟时间来构思内容。往往心中想了千万想法,写出来却是稀烂。所以我也是很佩服那些有作文天赋的同学,因为他们的确是很有水平的,能在800字的限制中即兴创作,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螺蛳壳里做道场”,难得!羡慕不来!
写文,绝对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即想法要与具体文字相合。但这都是形而上的概念问题,实际上还是要一步一步来,也就是有个积累的过程。我的阅读量在普通人之中可以算中等,但是在真正的创作者面前实在是不值一提。所以我并没有这种厚积薄发的情况,更多的是模仿学习。
这种模仿起源于高考复习期间,在高压之下,总要找些方式来排解,期间恰好有一些经典篇目的阅读,恰好身边发生了一些令人唏嘘的事件,恰好脑中有了一些灵感,也是恰好写出来的作品有同班的读者捧场,所以奠定了我高考期间的诸多创作——从模仿鲁迅、老舍等人的经典篇目来讽刺时事,再到以几个化学式写成一本中篇小说,算是我逐步走出自己风格的成长了。
灵感是不可多得的,但也是必不可少的。我所认知的灵感,应该是在脑中突然迸发的,也许当你想到的时候还会沾沾自喜,不断地夸自己怎么有这么奇妙的想法,同时双手就会不自觉地激动起来,想要赶紧写,因为会怕自己失去了这短时间的灵光。
然而我也经历过失去这种灵感的时期,而且不短,当你的脑中空空如也,被许多杂七杂八的事情充塞,被各种负面的情绪感染,也就失去了这种灵光。这听起来好像是仙侠小说中的修炼一般,但确实是真实存在的。
时至今日,我仍然处于这种低迷的状态,每每读起以前的作品,一方面感慨于当时的青涩,另一方面也怀念当时的自信和灵感,文字从笔下迸发的感觉。如今无法如此,一则是受制于现实中诸多杂事,难得静下心来,二则是深切感受到了许多东西其实不可言,不必言,也就懒得去写,何时能打破现在的局面,写一些必须写的,我想就能走出这种低迷状态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