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公交车日记

2021-09-02 14:10 作者:Aestic  | 我要投稿

很难想象我关于作品与人生的思考这么快就有了线索。上班路上,坐在公交车上,倚靠着车窗,看着闪烁的街头,我陷入了这个困扰我许久的问题。

全面的思考意味着多角度。

去阅读观看作品对人生造成影响的否命题是拒绝它们会对人生造成的影响。学校阶段,语文应试教育要求我们完成某些课标读物的阅读。假设这些读物是经过严格遴选后的精品,那么它应该能够反映出社会的普世价值观。它将在青少年价值观成型的时候施加一种约束力。但是强迫会不可避免地降低人对事物的兴趣。如果在这个时候拒绝它们,避无可避地,成绩会受到影响。紧接着,由于现实社会与书中的反差巨大,青少年们会陷入“只知险恶,不知美好”的危险境地,会对他们正在成型的价值观产生冲击。我曾提出:“如果家长不教会孩子世界的美好,难道指望成年后世界教会孩子它的美好?”所以,很自然地,我以为教育阶段精挑细选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是必要的,它们可以成为一种治世标准。

而会对价值观产生重大影响的作品除此之外还有大量娱乐时阅读观看的作品。熊孩子模仿喜羊羊烧别人的事件还历历在目。成年人当然不会如此丧失常识,但我们其实会不可避免地将作品代入自己。泛娱乐化的产物质量良莠不齐。劣质产物传达的劣质价值观如果被吸收自然会腐蚀心灵。更重要的是,即使是优质作品,所传达的价值观也未必是全方位多角度的,“片面”同样贻害无穷,这正是我当时所担心的。

我想起了我的《孰朋孰党》,这一切又要回到老生常谈的信息茧房。如果当我们看到并认可某种价值观时,会更多地去寻找具有相同价值观的作品和群体。而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推送加剧了这一现象,“我们只能看到自己想看的”这一现状愈演愈烈。此时人们的价值判断变得闭塞、单一,求同存异成为奢望。当我们无脑认可或无脑否认某一观点时不妨去听听跳出这个圈子的人的意见。引申一下就可以去看看不同文化背景、价值背景的人的创作。所以不难得出筛选作品有两个标准——精度和广度。

然而假设娱乐时间拒绝作品的存在,结果只是危害更大。人会变得无聊、无知,同样地,也会闭塞。只能说我现在接触到的很多中老年人都存在这个问题。他们往往被中国的朴素价值观裹挟,爱好党同伐异。

抉择就和美国总统的选举一样,从坏苹果中选不那么的坏的一个。我不禁再再再一次想起了友人的鞭策:“作品不是人生。”我从这段公交车上的思考中有了新的理解。

首先,作品确实不是一个自然人独一无二的人生。但拒绝作品的人生亦是不完整的,它们拓宽人生命边界的作用不可忽视。至于有关代入作品人物人生的担忧只能说是其可能造成的疥癣之疾。因为人是自然人的同时也是社会人,自出生起就会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教育是前人经验之提炼,接受教育某种意义上我们就活在牛顿们、哥伦布们、李白们的人生中了。如果说想摆脱他人的束缚,活在完全自由的世界中实在是做梦了。为此摒弃作品美好的一面是纯属因噎废食,而方法论早就写在政治教科书里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听到了报站声,我该下车了,思绪回到了现实。不得不说,实习工作还真的挺辛苦,惟有这种时候才能拥有片刻的宁静。如果不赶紧趁着脑子中的闪回将记忆写下,那么它只会随着时间被忘却。所以特此上班摸鱼写下这篇文章。


公交车日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