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王德峰中西思想-学习笔记(33)海德格尔发动的哲学革命

2023-10-25 21:33 作者:王小c的c  | 我要投稿

15.4.1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革命

15.4.2 重新记起被遗忘的存在

前情

:尼采的思想揭开了整个西方文明、文化传统的自我批判的序幕,欧洲人有必要知道在西方人的根本思维方式中有什么需要改变,必须究其本源。。。一位了不起的哲学家来了,那就是海德格尔。

西方思想中最根本的东西(本源)是什么

?是存在者(being)

比如西方哲学把世界上所有的存在者都要做最基本的分类,一类是所谓物质的事物,一类是所谓精神的事物,抓住的都是存在者。

海德格尔说当我们抓住存在者的时候忘记了一个动词to be(不定式)。to be这个词就是个动词,但这个动词又并不是表示某种具体的动作,而是人对自己活着有领会。

人和世界上其他的物的区别在于,树或者鱼也是存在者,它们就在那儿,它们对自己的存在没有任何领会,人存在着并且同时领会着存在。

继续追问,人如何知道存在的?

如果我们要知道存在,我们应当同时知道非存在。就好像如果你要知道红颜色,你就要看到过非红的颜色。那么什么是非存在呢?就是虚无。

但是我们能知道虚无吗?假如虚无是我们知道的对象,一说对象它已经不是虚无了,它就存在了。所以我们照理不应该知道存在的,我们只能知道存在者(和“死人”做比较),所以不能说我们「知道」存在,我们只能「领会」存在。

同样的,我们也不能说我「知道」虚无,我们只能「领会」虚无。实际上释迦摩尼的佛学讲的就是对虚无的领会,对虚无的领会就是对“空”的领会。

当代西方文明的病根所在:只是去认识存在者,而却忘了对存在者存在本身的领会。

 把存在遗忘了的后果就是我们通过对存在者的认知和把握来支配这个世界,我们还会创造某种新的存在者,这种对存在的认知、把握、控制以及创造的活动,让我们的这个文明在根基上消失,它没有根可以扎。。。一个有真正的活力的、真正的创造性的文明,它应该扎根在对存在的领会中。

换一种说法,理性主义在西方取得了巨大进步之后,文明开始变得以来理性和逻辑推理,而忘却了对存在本身的感悟,这种也是中国思想认为比理性更高的层次:性灵。

假如某人向你论证一个道理,在概念判断推理当中完全以严密的逻辑的方式论证一个道理。你听了之后可能觉得他在逻辑上无懈可击,但你仍然知道他是错的。他的论证是那么的天衣无缝,你在逻辑上无法反驳他,但是你知道他根本就错了。。。

(因为)我们在生存中现已处在某种存在的真理中了,我们有一种深入骨髓的真理感,它无法用概念判断推理来论证,因为这是来自我们对存在本身的领会。

用逻辑推论出来的真理实际上是派生的,不是原生的。

 假如我们对真理没有一种深入骨髓的领会,对存在的真理没有这种领会的话,我们其实无从判断,已经不可能判断某种命题、某一种逻辑推论是正确还是错误的。对某些命题、某些推论的正确与错误的最终跟区分的根据不在这个逻辑里头,而是在我们对存在的真理的领会中的。

先存在着才会有认识,而非去认识了才知存在

。我们每一个人活在这世界上,并不是首先作为一个认识主体才能生活的,在认识事物之前我们已经生活了。让我们扎根于大地的、让我们的一切文明创造有根基的都来自对存在的领会,而不是关于存在者的知识。

古希腊哲学说人类灵魂的最高部分就是理性,亚里士多德明确地说了,亚里士多德说人是理性的生物,所以人的灵魂去发挥它最高的能力——理性,这是人最高的幸福。按照这个理解,

人活在这世界上的基础是作为认识主体成立,先认识而后去生活,他根本上搞错了

。这种西方哲学的传统在这根基上出了问题。

我们要说明这一点很简单的:当一个人爱上另外一个人,这个爱哪里来的?是不是把那个爱的对象先作为认知的对象,判断了一下、审视了一下、思考了一下,最后决定爱他或者不爱他。有这种事吗?没有。这时候并没有发生任何认知活动,我们并没有把我们所爱的那个人看成是我们认识的对象,打量他、思量他、判断他,然后去爱他。在什么时候我们需要认识爱情了?失恋的时候。当我们失恋的时候,我们需要去了解、认识爱情的本质了,这时候认识才开始。我们拿这个例子在说明

认识活动并不是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在实践受阻了的时候发生了

这一点马克思的学说也极为深刻。马克思说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基础,马克思讲的实践其实是

概念前的、逻辑前的跟事物打交道这个活动

,恋爱是异性之间彼此打交道,这里边认识根本没发生——这才是马克思讲的实践概念。那么跟事物打交道怎么会发生的呢?是因为你领会存在。你一定跟事物打交道,想要让事物上手。正是因为这个道理,爱情从来不以认识做前提。

这样的讨论意义在哪里?

意义就是要去探寻一个有文化创造力的文明,有人的动力和源泉的文明它的根基在哪里,不在关于存在者的知识那里

怎么破?于是我们重新理解这个世界,我们不要把这个世界看成是我们认知的对象。

世界并不是耸立在我们面前的各种存在者的整体,供我们细细地去思量,去打量、去认知,而是我们向来就在此世界中了。这个世界是我们向来归属于其中的生存世界,而不是作为知识之主体的认知对象,我们是知识主体,然后世界是对象世界。

我们可以把世界做成对象,于是发挥我们的理性思维的能力做出一系列知识,但是它有一个前提:我们首先生存于此世界中,人首先生存于此世界中,他才会有知识的能力——

就你是先领会存在,才可能发现存在者并对它做知识。不要对存在者做了知识之后,却把存在本身遮蔽掉了。

以此角度我们重新讨论几个基本的概念,一个叫真理(truth),一个叫思(think)。海德格尔喜欢做这样一件事情,叫词源学的考察。

真理(truth):

最初说出这个词的是希腊人,叫Aletheia,本意是“无蔽”,就没有遮蔽。遮蔽是指对存在本身的遮蔽,把对存在的遮蔽去掉那就是真理,真理就是存在的无遮蔽。

但是我们现在把真理跟知识划等号的,一个客观的科学知识就是一条真理了。那么这个意义上的真理其实是对存在者的概念规定,范畴规定。

佛教老早消解了这一点——名相。看来如今的“真理”是相,不是本真的东西。禅宗修行要直指人心,直指人心的前提是“破文字执”,打破对文字概念的执着。

好,对真理重加说明,它不是关于存在者的正确的有效的把握,而是让存在本身澄明,而不是被遮蔽。

真理就是存在的澄明

(澄清光明这个澄明)。

思(think):

德语中denken和danken本来是同一个词(通英语中的think与thank),思想和感谢本是同一件事,后来我们就把思想看成是对事物的概念的把握,逻辑的推论,这叫思想,遗忘了它本意是感谢。

感谢什么?感谢存在。思就是“怀着感激的心情铭记存在”,这是本来意义上的思,怀着感激的心情铭记存在,而不是去把握那个存在者。

比如给朋友说“当我们分开之后,记得想想我”,这个想指的就是,在当我们不在一起的时候,仿佛我们还在一起。这是种对我们曾经的共同存在的铭记和感谢。

海德格尔就抓住了这层意思,

思想的本意是感谢和铭记存在

,后来才演变为所谓范畴的思维、概念的思维。在这种范畴思维、概念思维取代了对思的理解之后,

西方哲学一定紧紧抓住存在者,而遗忘了存在。

所以海德格尔告诉我们,西方哲学传统出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是它只能思being,不能思to be,只能思存在者,不能思存在本身。所以全部的问题在于把to be这个动词变成了名词,于是就把存在变成了存在者。

于是西方文明就建立在对存在者的认知的基础上,它最终导致虚无主义的文明。

所以尼采说对了,当代人类的无家可归状态是柏拉图主义哲学的必然的推论和结果。

我就换一个形象的比喻,在柏拉图主义传统中的西方文明一步步走过来,始终是以头立地的文明,不是两脚站在大地上。

对真理的误解,对思的误解,理性无法把握存在,理性则是去规范存在者。于是海德格尔说出这样惊人的话:

只有我们意识到1000多年来思想最大的敌人就是理性,我们才能开始真正地思想。

我们需要来自西方思想的启发,但是西方思想的它的根本的病症反而衬托出我们中国思想向来的一个高明之处:中国思想从来没有认为这个世界是可以被我们摆弄的东西。

该笔记已整合入个人知识体系,详见 [5 海德格尔的哲学革命](http://wangc.site/cbrain/share?nodeid=b052191593b5e01c)

王德峰中西思想-学习笔记(33)海德格尔发动的哲学革命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