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当代诗歌
由于我国各少数民族都有着悠久的诗歌传统,再加上诗歌形式短小,便于反映现实生活变化和表达情感,因此诗歌在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中成绩最为显著,并以自己的方式“对我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冯牧语)。
少数民族诗歌创作的繁荣得益于少数民族诗人队伍的不断壮大。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文艺政策指导和扶持下,到20世纪末,一支由55个民族组成的人员众多、成绩突出的少数民族诗人队伍得以形成。
这支诗人队伍基本由四类诗人组成:
一是为数众多的民间歌手和民间诗人。他们既是传统民间诗歌资源的保存者,又是当代少数民族新民歌的创作者,在少数民族诗歌由集体的“民间歌唱”向诗人的“个人书写”转化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是少数民族诗歌实现由传统到现代转型的重要枢纽。他们的作品由于多是用本民族语言进行的口头传唱,因而诗歌的民族特色浓郁,韵律和谐,节奏感鲜明,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代表诗人有蒙古族的琶杰、毛依罕、波·都古尔,傣族的康朗英、康朗甩、波玉温、庄相,哈萨克族的司马古勒、玛哈坦,纳西族的锡典、和顺良,傈僳族的李四益,苗族的唐德海,等等。
二是一些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即从事诗歌创作,但所取得的文学成就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老诗人,如维吾尔族的尼米希依提、艾里喀木·艾哈合木,蒙古族的纳·赛音朝克图,藏族的擦珠·阿旺洛桑,回族的沙蕾、马瑞麟、木斧,朝鲜族的李旭,白族的马曜,锡伯族的郭基南,哈萨克族的库尔班阿里,侗族的苗延秀,等等。
三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各少数民族中培养和涌现的一批新诗人。这批诗人从50年代至60年代开始创作,是当代少数民族诗歌创作队伍的中坚力量,如蒙古族的牛汉、巴·布林贝赫、苏赫巴鲁、阿拉坦沙、丹碧扎拉森、查干、莫·阿斯尔,维吾尔族的铁依甫江·艾里耶夫、克里木·霍加,哈萨克族的乌马尔汗、夏侃,回族的高深、赵之洵,藏族的饶阶巴桑、丹正贡布、伊丹才让、格桑多杰,壮族的韦其麟、莎红、黄勇刹、黄青,白族的晓雪、张长,朝鲜族的任晓远、金哲、金成辉、金泰甲,满族的胡昭、满锐、中流、戈菲,苗族的石太瑞、潘俊龄,仫佬族的包玉堂,土家族的汪承栋、黄永玉,布依族的汛河,东乡族的汪玉良,傣族的岩峰,等等。
四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到来而跃上诗坛的一大批诗人。其中影响最大的有彝族的吉狄马加,藏族的班果、白族的栗原小狄,蒙古族的阿尔泰、波·敖斯尔、齐·莫尔根、勒·敖斯尔,维吾尔族的阿尔斯朗,壮族的黄神彪、黄钰、李甜芳,回族的马钰,朝鲜族的南永前,土家族的颜家文、田禾,等等,不胜枚举。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批诗人中,出现了不少的少数民族女诗人,这是少数民族文学领域的重要收货。她们中成就最突出的有彝族的巴莫曲布嫫、蒙古族的萨仁图娅、壮族的陆少平、满族的娜夜、俄罗斯族的米拉、柯尔克孜族的萨黛特、藏族的唯色、水族的石尚竹,等等。
当代少数民族诗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对本民族独特的社会历史生活的描绘,对少数民族文化中独特心理素质和情感表达,对源远流长的民族民间文学题材和民间文学形象的选取和再创造,对民间诗歌形式的借鉴和运用,对中外诗歌艺术的学习和吸纳,共同形成了当代少数民族诗歌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如草原上的诗人描绘的是大草原辽阔无边的绮丽风光和在草原大地上生活与斗争着的各族人民的情感、愿望,粗犷豪放;云南各民族诗人以西南边陲特有的瑰丽秀美风景、各族人民淳厚古朴的风俗及其与现实的矛盾为创造对象,形成了诗歌中令人神往的神话色彩和清丽俊美的语言风格;贵州、湖南少数民族诗人植根于多民族具有蛮荒色彩的传奇生活,形成了诗歌中传奇式的故事和风趣盎然的语言特点;新疆各族诗人创作的诗歌,善于开掘生活中具有深刻哲理的内容,并形成机智、凝练而又挥洒恣肆的语言风格……
当代少数民族诗歌创作,有两个明显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这一时期的少数民族诗歌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光明”的歌颂,还是对“文化大革命”期间对“黑暗”的诅咒,都明显地注入了相当多的社会内容,并在某种程度上使得诗歌的思想政治特征压倒了本该天然拥有的民族地域特征。如纳·赛音朝克图的《狂欢之歌》,晓雪的《秋声赞》,饶阶巴桑的《母亲》,康朗甩的《向伟大的祖国祝寿》,铁依甫江的《祖国,我生命的土壤》《火车经过我们村前》,胡昭的《答友人》,黄永玉的《献给妻子们》等众多作品,都是这种话语系统中的精品和代表作。这是文学的时代性和政治性,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共有特性,正是这种状况让少数民族诗歌得以顺利汇入中国当代文学的洪流之中。
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和西方现代文学观念与方法的引进,我国进入多元文化冲撞、沟通、对话的历史新时期。加之通信传媒的便捷迅达,人们接受到海量的信息和新鲜的语义。这也正是张扬自己优长,感知自身短缺,激发创造力,发展民族诗歌的大好机遇。优秀的各民族诗人们,继承传统,扎根本土。他们没有失语的焦虑,反而更加自信从容。他们在沟通开放中,开掘民族文化积淀中潜隐的珍宝。他们致力于民族文化的书写,以时代的眼光和人类的视野加以审视和表现,或者倾力于深沉的现实追寻,或者注目于悠远的理想期许。正是这种全球性体验所带来的的审美体验和诗歌创作,使得少数民族诗歌获得审美升华,从而得以走出传统少数民族诗歌的局限。例如,彝族诗人吉狄马加,他不仅热爱自己的民族,也同样把炙热的爱献给了祖国,并且有开阔的世界视野。他在认同自己民族和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充满了国家意识和人类意识,这保证了他诗歌深刻性和广泛性。《龙之图腾》《致印第安人》和《献给土著民族的颂歌》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