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影视热点 | 影片《消失的她》的艺术特征

2023-09-21 08:27 作者:研必果艺术考研  | 我要投稿


近些年来,女性话题热度不断提升。毋庸赘言,从题目到故事,《消失的她》也在关注女性视角。《消失的她》改编自电影《为单身汉设下的陷阱》。原创电影和改编电影,对于观众来讲其实没有高下之分,只要最终呈现出来的作品是好的,观众都会买账。电影营造了环环相扣的悬疑感,导演和编剧埋下的叙事“扣”都成功把观众“套”住,在反转、反转、再反转中一步步接近“谜”底。是一部演员表演功力扎实又悬疑感实足的类型电影。

而且对电影的本土化改编创作,对于编剧、导演而言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如《消失的她》中这种结合真实案例的改编,一方面能够增强电影的真实感,另一方面更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其艺术特色如下:

一、叙事:“后时代真相”的反转叙事,营造“悬疑感”

这部电影延续了熟悉的 “配方”,一是,改编自国内观众并不熟悉的苏联电影,借鉴其成熟的剧作结构,再进行本土化和在地化改造,把故事背景设定在东南亚某地,便于安排更多惊险、刺激的情节;二是,侦探、悬疑、推理等多种风格混搭,如电影的名字《消失的她》,很容易使人想起以“消失”“失踪”为主题的悬疑电影。

《消失的她》不仅保留了苏联电影创意中的核心反转,还通过新的情节设计,将观众进一步拉到了漩涡的中心。为了实现反转效果,影片设计了三次误导性情节铺垫:发现枕边人陌生“妻子”的何非,在书店被指控患有精神问题,影片试图引导观众认为此前的一切都是主角编织的虚假幻想,在酒吧初遇假律师陈麦的情节中,影片利用观众被媒体奇观建构起来的东南亚“刻板印象”,拍摄了畸形秀场景并试图向观众暗示被拐卖的可能,最后,则是陈麦在灯塔边提出的“妻子因嫉恨丈夫嗜赌成性而选择的报复”假设,以上情节支撑了影片围绕悬疑展开的叙事反转。

影片以人物之间的对峙作为主要的场面调度策略,以一个被不断延宕的真相为“戏眼”,用层层嵌套递进的结构,契合了当下观众对反转快感的追求。它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将观众置于充满悬疑和意外的情节中,依托视觉奇观建构的片段化情节与凭借“弱逻辑、强设定”的快节奏剧情激发着观众的好奇心与期待感。

二、视听:希区柯克色彩下的运镜技巧

带有希区柯克色彩《消失的她》将女性作为解密者,陈麦以李木子的闺蜜身份,揭开了何非因为赌钱而杀死妻子的真相。这种女性情谊对渣男的惩戒,比希区柯克电影的男性中心更为“进步”,也更符合当下青年观众的性别政治正确。不过,这种性别意义上的“进步”却掩饰了另一种社会关系上的保守性。

在视听语言方面,《消失的她》创新尝试了多种颠覆性的创作手法。电影中对男主人公何非多采用中近景拍摄,以放大人物的情绪变化,如多次使用“希区柯克式”的大师运镜,将主体人物放置在画面中央,使用滑动变焦保持主体人物不变而背景急速推拉,形成空间错位以强化恐怖的心理表现力。

《消失的她》有别于一般悬疑类型电影的灰黑色调,开辟性地使用了大量明艳的色彩来充斥银幕。在影片中梵高画作《星月夜》和“海底星空”作为何非和李木子之间爱情的象征多次出现,其中大量的蓝色、绿色与黄色的明暗交错与电影画面的色彩撞+分相近。同时,在灰黑色调的基础之上加入了大片蓝色点和鲜艳浓郁的红色,画面整体呈现出强烈的高饱和度的感和对比度,空间建构的层次更加凸显。

《消失的她》以色彩的极致渲染去表达人物内心的狂躁、恐惧和恶意,这种戏剧性的表达更一进步刺激了观众的感官接受能力,增强沉浸式观影体验的同时能够更好地解读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



三、角色:层次丰富的圆形人物形象

陈思诚监制的悬疑片善于营造悬念和挖掘人性。《消失的她》对于人性的塑造,没有停留在“非黑即白”的简单层面。主人公何非的本性是善与恶交织,片中详细描绘了何非人性迷失的过程,进一步增强了角色的作案动机。何非在影片中呈现出可悲、可疑、可恨的三种状态,构成丰富的人性层次,让朱一龙的大开大合式的表演带有几分话剧色彩。他把握住了角色伪君子的特性,何非一出场的那种极度疲惫、过度伤感的状态令人动容人们愿意相信这是一个深情的丈夫。《消失的她》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现实中的“孕妇泰国坠崖案”,一个丈夫为了金钱而谋杀自己的妻子。影片虽然不是改编自这宗案件,但电影创作脱离不了现实生活。《消失的她》在悬疑片中注入浓重的现实色彩,通过破解一宗人伦惨案,从而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现实思考。

四、 结构:真实与虚假,“戏中戏”的结构设置

《消失的她》最重要的叙事特征是“戏中戏”结构。 这一方面体现为何非在结婚纪念日制造妻子李木子意外失踪的“不在场”证据,自导自演了一出戏;另一方面,好闺蜜陈麦为了给李木子复仇,用话剧导演的专业技能给渣男何非精心设计了一出戏。这种扮演/表演的戏码在电影 《误杀》中被精彩演绎过,父亲为了帮助意外杀人的女儿脱罪模仿“犯罪电影”,让一家人给警察演了一出“假戏”。这种“戏中戏”的设定带来三重效果:一是演员的表演带有舞台感,电影集中在酒店卧室、书店、酒馆、沙滩、废弃的建筑等核心场景,在这些限定场景中展开有高度戏剧冲突的表演;二是模糊了真实与虚假,混淆了戏内与戏外的界限,如陈麦给何非精心布局,使其陷入“楚门的世界”,身边人全是“演员”;三是这种“戏中戏”带来了 “剧本杀”式的体验,片中人物处于电影中的角色和“戏中戏”的角色的双重身份状态。近些年“剧本杀”游戏成为深受青年人喜爱的娱乐方式,不管是在线下实体空间体验 “剧本杀”的沉浸效果,还是以“剧本杀”为结构的电影,如《扬名立万》(2021)、《古董局中局》(2021)等,都取得不错的市场效果。

五、主题:热点话题与女性议题

《消失的她》中有很多情节来自与之相关的社会热点话题,如“泰国孕妇坠崖案”“印尼情侣被害案”,以及很多相关的都市传说,如“畸形秀”“噶腰子”等,用独特的视角呼应真实的社会新闻,其“强话题性”也是电影参与社会价值观塑造的重要形式。观众通过观看犯罪电影来寻找隐藏在犯罪叙事之中的原型故事,在这个意义上,“犯罪电影就与现实生活形成强烈观照,使其得以在文本叙事之外引发受众更多的理性思考”,并且犯罪叙事中最终主人公都会被抓捕归案,这也彰显了犯罪电影在社会文化中所扮演的重要意义——表达“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之罪”的核心价值观。

另外,片中“girls help girls”的情节、“丈夫杀妻”的真相更是让观影的女性观众感到前所未有的愤慨与团结,她们纷纷在社交平台发出如“拒绝恋爱脑”等口号,齐心声讨片中朱一龙饰演的渣男何非以及现实中的渣男。在女性仍处于弱势群体的当下,这样一部电影显然点燃了她们对自身身份的认同与保护。

总而言之,《消失的她》再次证明了陈思诚式悬疑在市场上的适用性,打响了今年端午到暑期档电影的第一枪,再次为电影市场的提振带来信心。




影视热点 | 影片《消失的她》的艺术特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