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素材 • 主题 • 人物」他们,了不起

2021-12-03 16:26 作者:真相大白的小白  | 我要投稿

自强不息 超越自我——国际残疾人日,向残疾人运动员们致敬

有这样一群人,虽然被上帝轻掩上了一扇窗,却仍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向阳而生。也许他们看不见世界万物,可能整日与轮椅作伴,但在运动场上,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奋力拼搏,他们就是残疾人运动员。

残奥会,为残疾人运动员们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在今年举行的第十六届夏季残奥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96枚金牌、60枚银牌、51枚铜牌的优异成绩,连续5届残奥会位列金牌榜和奖牌榜双第一。

一张张欢乐的笑脸、一个个坚强的身躯,他们在奥运五环的见证下表现出自强不息、超越自我的精神品质。今天,是第三十个国际残疾人日。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让我们向那些勇敢的残疾人运动员们致敬。

你是我的眼,在黑暗中为我指引方向

国际奥委会规定,患有视力障碍的短跑运动员必须配备一位领跑员,出生于1991年的刘翠青,和她的领跑员徐冬林也结下了深深的队友情。刘翠青因为10岁时眼疾治愈不及时,导致她失去了光明,而此时教练却发掘了她在短跑方面的天赋,于是她便成为一名短跑运动员。

对于看不到这个世界的刘翠青来说,徐冬林不仅只是赛场上的领跑员,更是自己的另一双眼睛。为了在奥运赛场上拿金牌,为了共同的梦想,他们每天都在努力着。8年来,两人赢得了57枚奖牌,其中有45枚是金牌。

2021年9月4日,刘翠青(右)和领跑员徐冬林在比赛中。图源:新华社 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

在东京残奥会女子T11级别200米的决赛上,冲刺的时候,两人以千分之四秒的优势获得了冠军。“那时我特别激动,翠青拿起了国旗,我就把翠青举过了头顶,因为那一刻我想让全世界看到刘翠青,看到我们中国的盲人运动员,看到我们国家的五星红旗。”徐冬林说。

2021年9月4日,刘翠青(上)和领跑员徐冬林在比赛后庆祝。图源:新华社 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

向着光明奔跑,终将穿越黑暗的笼罩。从里约残奥会夺冠,到东京残奥会卫冕,为了赛道上闪耀的瞬间,两人在场下所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汗水和艰辛。一年三百多天时间里,两人基本上每天都在一起训练,就是为了达成动作自然同步,形成肌肉记忆。这种无声的默契、相互的信任、一复一日的练习,使得这对搭档能够站上巅峰。就像此前刘翠青所说:“他相当于我的眼睛,在黑暗中为我指引方向。”

轮椅上的“豪”情剑客,夺下东京残奥首金

首次参加残奥会的轮椅击剑运动员李豪勇夺男子佩剑个人赛A级冠军,为中国体育代表团斩获本届残奥会首枚金牌,这也是他自己的第一枚残奥金牌。

李豪在2岁时因车祸失去了右腿,2007年开始练习游泳,2014年接触轮椅击剑,当时他20岁。相对于其他运动员,李豪算是入门比较晚、基础比较差的,但他没有认输,“我相信,只要付出就有收获,只要坚定信念,任何困难都不会成为人生中的阻碍。”

2021年8月25日,轮椅击剑运动员李豪(左)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首金。图源:新华社 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

在东京残奥会男子佩剑个人A级决赛中,从开局落后2分,再到落后4分,李豪连得6分实现反超。哪怕是被对手追平之后也没有丝毫的懈怠和大意,关键时刻顶住压力,连得4分,最终赢得胜利。

对李豪来说,奥运会一直是他向往的舞台。每当看到有选手从轮椅上摔下来还不忘完成比赛,看到不少运动员即便没有得到奖牌,脸上依然展现灿烂笑容时,他都倍感振奋。李豪说:“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聚在一起,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他们身上释放出一种强大的力量,激励着我朝着梦想而努力。”

2021年8月25日,轮椅击剑运动员李豪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首金。图源:新华社 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

用嘴咬住毛巾出发、用头撞向终点的“无臂飞鱼”

8月27日,东京残奥会男子50米蝶泳S5级决赛中,三面五星红旗同时升起。其中,打破世界纪录摘得金牌的云南小伙郑涛,被称为“无臂飞鱼”。6岁时,他因触碰高压线不幸失去双臂,童年的欢乐戛然而止。14岁时开始接触游泳,从此打开了全新的世界。正常人能完成的训练量,郑涛咬牙也要坚持完成,“有梦想,时间到了该是你的就是你的了。”

2021年8月27日,冠军郑涛(中)、亚军王李超(左)和季军袁伟译在颁奖仪式上合影。图源:新华社 新华社记者 张铖 摄

2012年伦敦残奥会上首次出战的他,因一张“咬毛巾”的照片被网友熟知。因为失去双臂,郑涛在比赛出发时,只能靠紧紧咬着毛巾保持姿势,接近终点时,以头撞向泳池壁。打破世界纪录,夺得金牌后,郑涛从水中跃起庆祝的那一刻,仿佛背后长了翅膀。

里约残奥会后,郑涛背部受伤,腰肌劳损。经过康复治疗,他回到泳池。身为老将,他还是像小时候那样拼命训练,每天训练量超过其他队友。“东京赛前集训,每天都游一万多米。”郑涛在采访时说。付出终有回报,近两年的集训让他在体能和技术等方面突飞猛进。在东京残奥会上,郑涛获得4枚金牌,并4次打破世界纪录。

2021年8月27日,郑涛在比赛后庆祝。图源:新华社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如今,东京残奥会已经结束,但中国残疾人运动员的奋斗故事还在继续书写。中国残联理事、中国残联体育部主任赵素京介绍,目前,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筹办和备战工作正在顺利推进。

体育是一个大舞台,让残疾人能够展示自我风采;体育是一盏灯塔,指引残障人士找寻生活的意义;体育是一面镜子,折射着社会的温度和幸福感。

残奥会上的运动员们,自强不息,超越自我,他们不是超人却会飞,拼了命也要留下奋斗的痕迹。他们的竞技能力和拼搏精神,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身残志坚,奋勇争先”的精神品格,更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尊严和生活的美好。对普通运动员来说,体育是竞技事业。对残疾人运动员们来说,这是重生。他们用拼搏成就梦想,用体育改变人生的这种勇气令人钦佩。




他们是人数众多的“少数群体”,在我国有约8500万残疾人。

  他们或许看不见,或许听不见,或许肢体残缺……但他们同样自力更生、追梦不止。

  今天(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故事。


  5岁小女孩丫丫,出生后因缺氧导致脑瘫。这几年,她每天康复训练5至6个小时,做300到500个俯卧撑,一个简单的动作,丫丫要重复上百遍。每天进行枯燥的康复训练,丫丫特别累。她有时会哭着对妈妈说:“妈妈,我很累”,但她从没说过要放弃。如今丫丫越走越稳,还能爬楼梯。


  25岁小伙何忆义从小喜欢踢足球,却不幸在少年时期因疾病失去左腿。然而,他对足球的热爱从未熄灭。他拄起拐杖尝试单腿踢球,一次次摔倒、一次次爬起,日复一日地训练,用坏了数十副拐杖……终于,他能够在球场上奔跑、运球、射门。何忆义坦言,重拾足球梦让他兴奋不已。何忆义说:“足球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让我的人生充满无限可能,很庆幸自己始终没有放弃足球梦。”


  一岁时,一场疾病使得李爱春身体残疾,口齿不清。她也曾害羞、自卑,好在身边老师和同学的鼓励,给了她很大的勇气。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她考上了大学学习中药。为了锻炼口齿,李爱春念绕口令、读文章,并利用课余时间拍短视频挑战自己。李爱春也逐渐变得自信:“一定要用微笑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困难,这样你才能体验生活的乐趣。”


  30岁的薛旷患有先天性侏儒症,身高只有1.1米。走在路上,总有人投来异样的目光。一次偶然,他与葫芦丝结缘。“因为音乐,我才渐渐敞开心怀,也渐渐淡忘了别人的嘲笑。”凭着热爱和勤奋,薛旷学会了多种乐器,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开了4家企业,主动招收残疾人员到公司干活,他还创办了残疾人艺术团,为有音乐才能的残疾人提供演出机会。他说:“我知道身为残疾人的难,现在自己有点能力了,就想尽我所能,能帮几个是几个。”


  李笑出生时因高烧导致耳聋,之后也丧失了语言功能。不过,天生乐观的李笑并没有被击垮,她通过学习找到了一份工作。凭着对制作咖啡的热爱,她参加培训开了一家“无声”咖啡店,招募的员工也都是残障人士。李笑说:“我想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可能有人对听障群体有刻板印象,但我并不甘就此定义,希望用自己的努力证明自己。”


  卢文建是一位盲人老师。1994年他因高烧加上教学用眼过度造成视网膜脱落,左眼视力0.01,右眼完全失明。医生告诉他不能再教学了,学校领导也劝他回家休息,卢文建却说:“只要还有一口气,只要学生不嫌弃,就不愿离开这三尺讲台。”此后,他开始了长达27年的“借眼备课”,学生们轮流给他读课文,卢文建默默记下,总结教案。克服种种困难的卢文建,不仅成功讲好每一堂课,平日在教学方法上也不断创新:故事教学法、快板教学法……学生们每次听课都兴致高昂。

精彩评论

  不论是赛场上的勇者何忆义,还是在人生大舞台上奋力“歌唱”的薛旷,不论是用微笑化解生活苦涩的李爱春,还是让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卢文建,他们用各自的奋斗经历,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什么是“生活以痛吻我,我却回报以歌”的积极乐观,什么是“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坚韧顽强。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熔铸而成的精神力量,正是这样的力量,让一个人能够备受磨难而依然奋发图强,让一个民族能够历经坎坷而依然生生不息,让一个国家能够饱经风霜而依然勇毅前行。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从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惊天动地,哪个历史时期不凝结着中华儿女自强不息、一往无前的精神品格?哪个领域的发展成果不是中华民族坚持不懈、奋斗不息精神的真实写照?

  披荆斩棘无所惧,乘风破浪永向前。只要我们每个人自觉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从他人优良品质中不断汲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我们的国家、民族定能在新的时代征程上一路劈波斩浪、成就辉煌!


「素材 • 主题 • 人物」他们,了不起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