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同读红楼梦|70 江阴八十一日,十万军民同心义死。芙蓉女儿晴雯与江阴芙蓉城

2023-06-08 09:53 作者:同读红楼梦  | 我要投稿

崇祯殉国后,明朝统治机器彻底失控,军民上下离心离德,都觉得明朝大势已去,争相投降满清。在南京陷落后,弘光被俘,二十三万军士集体投降。

腐朽僵化的儒家虚礼,最终还是败给了野性的丛林法则。清军铁骑势如破竹,很快占领了南方大部分疆土。真是树倒猢狲散,忽喇喇似大厦倾。

江阴守将也随后投降,不久,志得意满的多尔衮为了巩固统治根基,随即下达剃发令,这一政策立刻激起了江阴军民的义愤。

清廷入关打着剿灭起义军,为崇祯复仇的旗号,而当人民见识到清军的残酷与野蛮,见识了投充法、逃人法、圈地围猎、剃发易服等一系列举措后,人们才从民族大融合的谎言中清醒过来。

儒家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道家认为,头发是人精气所在,然而清廷从实用性,基于自身的文化,认为发型意味着归顺服从,是区分敌我的重要符号,强制汉民剃发。这突如其来的改变,让很多人无法接受,尤其是很少受北方游牧民族袭扰的南省人民,文化隔阂更深,思想芥蒂更多,很快激起了强烈的民族对抗情绪。

江阴军民首先将新任县令方亨制服,随后推举典史阎应元作为领袖抵抗清军。清军面对激烈的对抗情绪,低估了当时民众的反抗意志,采取十分强硬的方式推行剃发令,后由多铎作为统帅,对江阴城发起了进攻。

因为剃发令而引起了一场大规模的攻防战役,这场战役中,由一个退休典史领导,及陈明遇、冯厚敦一众爱国将领一起带领江阴百姓,发起了抗击清军的战斗。

这场战斗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是依靠百姓们自发组织,以一个小县城的力量,去对抗二十四万清军,与二百多门火炮攻击,军民同仇敌忾团结一心,浴血奋战殊死抵抗了整整八十一天,展现出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反抗意志。经过这场战斗,清廷不得不采取怀柔政策,从此再也不敢轻视南方百姓。

江阴城破之时,阎应元在城门上题写: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题讫,便带着一千多人冲杀出去。

清军攻破江阴城后,江阴军民依然在奋死抵抗,双方又展开激烈的巷战,自缢、蹈火、投河者数不胜数。是役,城外死七万五千余人,城内死九万七千余人,城中已无活口,仅在偏僻的寺庙内发现躲避的幸存者及和尚五十三人。

城中一女子自杀前写到:

露胔白骨满疆场,万里孤忠未肯降。

寄语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

历史在交融的过程中,总是充满血与泪,这是人类为了生存的邪气决定,然而人类依然有着保卫家园温暖彼此的正气。无论哪个朝代,无论何时何地,这种为了保卫家乡宁死不屈的精神都值得赞美。作为捡了大便宜的胜利者,清军的残酷镇压, 以及不顾百姓感受的野蛮政策,让人痛恨。

从家国层面考虑,晴雯隐喻了那些誓死不屈的民族英雄。芙蓉女儿晴雯与江阴芙蓉城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晴雯死在八月,江阴破在八月,晴雯在天上作了芙蓉花神,江阴古称暨阳,别称澄江。因城形似芙蓉花而有“芙蓉城”美称。

在明末清初的那段血泪历史,提到多姑娘,人们自然会想到多尔衮和多铎这两位残忍屠杀汉民的冷血屠夫。

多尔衮鲁莽颁布剃发令,激起民族间的矛盾,继后亲自制定了投充法、逃人法、连坐制等等惨无人道的政策,将汉民当作奴隶一般,其镇压手段十分残忍,后期又积极推行废除汉字,倘若多尔衮篡权成功,对中华文明的伤害不可想象。

而负责攻打江阴城的统帅叫多铎,清廷应对民族对抗情绪时,采取了十分强硬的姿态镇压。江阴殊死抵抗的英勇事迹传开后,各地又爆发了更多的抗清运动, 导致了更多悲惨发生。

不是人民不热爱,而是世道太残忍。大仁者修治天下,英明的君主应该在历史大势下,努力修复裂痕,团结民众,促进文明进步,而不是对另一个文明的粗鲁征服。

大恶者挠乱天下,他们破坏原有的秩序,疯狂掠夺他人的资源,而不做促进文明进步与民族团结的事。因此,我认为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粉饰他们的‘丰功伟绩’。

在秦可卿篇,我介绍了多姑娘与多尔衮的隐喻关系。按情既相逢必主淫的方法,多姑娘身上具有浓厚的隐喻色彩。

晴雯被抬回家时,多浑虫夫妻又说了许多歹话,对重病在床的晴雯不管不问,晴雯连一碗水都喝不上,多浑虫夫妻也是间接害死晴雯的凶手。

晴雯作为忠贞不渝的精神象征,多尔衮和多铎对江阴城军民的联合绞杀,无疑摧残伤害了中华文明的忠贞精神。

从小问题入手,才能发现更大的问题。如秦可卿不合规制的葬礼,和《芙蓉女儿诔》超乎寻常的盛大礼赞,都值得深思,这些内容是别有深意的。

晴雯是有反抗精神的直率丫头,性格火爆真情真性,最后却蒙受不白之冤含恨而终。她譬喻了在民族英雄阎应元带领下英勇抵抗清军的江阴芙蓉女儿,更象征了许许多多在清廷统治下,拥有鲜红精神却备受屈辱的人民。

晴雯有情有义不忘旧,当初恳求赖大家收容他哥哥,而等到晴雯需要他们照顾时。多浑虫夫妇却不管不问,放任晴雯死去,等晴雯咽气就送到化人场焚化。而后马上回禀王夫人,获得十两银子作烧埋之费,这正讽刺了那些攻破江阴城后,请功邀赏的走狗汉奸。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使闺阁昭传,为了传情,书中的闺阁女子可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闺阁女子,而是忠贞不渝的民族英雄。

乾隆后期,制作《贰臣传》为民族英雄平冤昭雪,来讽刺那些背叛的人,那时候华夏民族已经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满汉一家亲已经成为共识。乾隆也是出于政治利益,为了促进各民族团结,然而那也是曹雪芹去世之后的事了。乾隆的做法也侧面说明,为民族英雄正名的思潮,已经在民间蔓延开来,统治者也不得不正视这个问题。

在江阴城死守八十一日的守将阎应元,本是一位不知名的典史,后来却凭借着一腔傲骨,成就了足以载入史册的伟大事迹,然而他却被后人看作是不顾百姓死活的机会主义者。

人民不应忘记为了保卫家园誓死不屈的英雄,没有他们,中华民族早就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

不是百姓不爱国,也不是找不到抵抗外敌的将领,而是统治者自己不辨忠奸,不识真假,导致庸人当权,奸佞满朝。

据史料记载,阎应元血战不支,被俘之后,只求速死,在堂上拒不下跪,清军用枪刺中他的小腿,逼他下跪。阎应元关进栖霞庵里,被折磨了一夜,一直悲怆凄厉的喊着“速杀我”,到天明时,人们才发现他已经遇害。而据小丫头讲晴雯也是直着脖子喊了一夜,直到五更天后宝玉才梦到晴雯去世,这一段凄厉的情景也十分相似。

晴雯的哥哥多浑虫是无情无义的屠夫,丝毫不念旧情,忘恩负义,这不恰恰是对那些投敌叛国走狗汉奸的挖苦和讽刺吗?

然而这样的忠心在那个时代并不被人理解,曹雪芹也只好把这爱国之心,化为闺阁女子,其目的就是为了使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得到传承,就是为了让人们永远铭记这些忠贞志士,永远纪念在江阴死守的十万军民,是他们的一腔热血,为华夏保存了一份赤诚。

晴雯死后,宝玉是那么悲痛,因为晴雯是自由和忠贞的化身,然而她却被多浑虫夫妇胡乱裹着送入化人场,这是最简单,最省事的做法,可见世人对于自由和忠贞的不屑一顾。

我觉得晴雯隐寓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类人,一类具有忠贞傲骨的可爱民众,她们的名字都叫芙蓉女儿。

在英法联军攻入京城后,许多麻木又备受压迫欺凌的民众一起帮忙,争做带路党,一起破坏了富丽堂皇的圆明园,一起搬光烧光了这座艺术殿堂,这难道不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吗?

剃发易服中,剃去的不仅是头发,剃去的也是一个民族的忠贞之魂。一个剃发令把整个民族的忠魂傲骨给剃没了,而曹雪芹就是在找寻这种民族精神。

晴雯死后直接被拉去化人场。化人场这个词是曹雪芹独创的。我们也需要想一想,曹公为什么要用这个词,而不直接叫化尸场。

曹雪芹有意用晴雯的死,譬喻在江阴遭受清军屠戮的十七万忠贞志士。江阴八十一日,十七万军民誓死守护江阴城九九八十一天,那是人间炼狱,是人性光辉照耀着的修罗场,这不是化人场还是什么?

在明亡清兴这段历史中,最后要誓死保卫大明江山的,竟然是统治者起初想方设法要消灭的农民起义军。当国家到了生死存亡之际,最后挺身而出,领导人民抗击清军的人,不是无名之辈就是泥腿子,甚至一介女流,甚至乳臭未干的小儿。而苦读了一辈子圣贤书的封疆大吏,都争先恐后向新主子表忠心做奴才,怎能不让人唏嘘感叹。

是老百姓不够忠诚嘛?绝对不是!是自私贪婪,残暴冷漠的封建统治者,不能团结民众,一味的骄奢淫逸贪还构,把好好的中华民族往火坑里推。明朝如此,清朝亦是如此。中华民族是绝不屈服的民族,也是仁爱谦和的民族,我们总是忍到忍无可忍才站起来反抗。

每一段历史都是饱含了无数英雄的血与泪,而真正的英雄,从来是牺牲自己而成全他人,从来都是饱受折磨和痛苦。他们是我们民族皇冠上的珍珠,这种纯真无瑕圣洁神圣的光华,也一直照耀着我们前行。为人民牺牲奉献的人,人民应该永远铭记他们。江阴八十一日,永远是中华民族史上一抹灿烂的光辉。


同读红楼梦|70 江阴八十一日,十万军民同心义死。芙蓉女儿晴雯与江阴芙蓉城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