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同读红楼梦|69 曹雪芹揭露的是黑暗的社会环境,而不是要贬低像袭人这样的小人物

2023-06-08 09:51 作者:同读红楼梦  | 我要投稿

宝玉和袭人早在年幼时就产生异样的情愫,袭人也一心想要过人上人的生活,以后好争荣夸耀,而宝玉后来却渐渐地更喜欢晴雯了,这无疑让袭人嫉妒不已。对袭人这个角色,我们应该理性地去看,不要把她当作一位多好,或者多坏的。

从上帝视角可知,晴雯被赶出贾府,根本上是由于贾家的骄奢淫逸,导致入不敷出,并且王夫人也不喜欢像晴雯这样的女子。晴雯最后的悲剧也是因为宝玉的疏忽,是他的不周到,他的懦弱,没能尽力保护到晴雯。

在许多人看来,袭人是有意博取王夫人欢心,以便争取上位的机会,袭人害得晴雯被赶出去,宝钗又破坏了黛玉的婚姻,因而认为她们都是心里藏奸的人。

但事实上,身处在那个环境之中,她们的命运早已注定,环境的影响,始终大于自控力。

虽然是人定胜天,事在人为,但这并不适用于大部分普通人,尤其是对于身处糟糕环境中的人,大多时候是无法克服环境的影响,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因此很多人信命,其实这是他们身处的环境所决定的。

曹雪芹也表达出对当时社会环境的不满。在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伤心寂寥时,一事无成。他对那个时代感到绝望,他也明白这不是说理的世界,如果说理行得通,那天下早就太平无事了。

很多时候,人们不讲理,只讲情,或者说只顺从自己的感觉,屈从眼前对自己最有利的,因而他也只讲情,只将天下至臻至纯的美好真情抒发一二,而后再将这美梦戳破,让人又回到冰冷的现实中。不体会到失去的感觉,便不会懂得珍惜,不经历绝望,永远不知道奋起。人就是那么贱,不浇上一盆凉水,永远不会清醒。

我认为造成这些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当时黑暗冷漠的社会环境,并非是宝钗袭人的过错。

袭人想着争荣夸耀,想过人上人的生活,不能说这就是心怀鬼胎,都二十一世纪了,有些人的想法比地主老财还封建。

分析一个人,要结合他的生活处境,不要只看他说了什么,还要看他最后究竟做了什么,这一点批书人无疑给了我们更为积极的答案,所以我并不将宝钗袭人当作反叛。

从故事的整体脉络来看,她们占有重要戏份,是为这场怀金悼玉的红楼梦,做谢幕演出的角色,也奠定了最后悲伤的感情基调。

而按一些人的分析,宝钗袭人都是坏透了的,最后的故事就是贾雨村孙绍祖,贾环贾蓉和几个坏女人在群魔乱舞,也是莫名其妙。

花袭人有始有终,体现在哪里?薛宝钗朝朝暮暮等什么呢?总不能还在等遭了报应的贾雨村。我是觉得,应该多倾听一下批书人的意见,少受点续书的影响。

其实袭人小红贾芸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她们的私心也是人之常情,又出自本心本意。袭人心地纯良,对主子忠心,也是源于她和平温顺的性格。在当时礼教文化影响下,袭人没有晴雯的真情真性,但这也不应该被过分苛责。

有的观点因为袭人支持金玉姻缘,有意撮合宝玉宝钗,很厌恶她,然而宝玉的婚姻,又岂是袭人这般小人物能决定的?

袭人认为宝玉黛玉两人的恋情是‘不才之事’,从传统观念来说,两人是姑表亲,要比宝钗的姨表亲血缘关系更近。

宝玉和黛玉两人恋爱,不但违背了礼制,也违背当时的世俗规矩。古代同辈近亲结婚,不算是很稀奇的事,但也有许多讲究,除了避讳,更多的是为了加强两个家族之间的联系,巩固其社会地位。宝钗和宝玉姨表亲之间的关系,则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并且又具有亲上加亲,强强联合的积极意义。

而宝玉黛玉,因为是正室嫡出的关系,血亲之隔更深,况且黛玉父母亲皆已亡故,并不能拓展荣国府的关系脉络。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袭人认为宝玉黛玉之间的感情是‘不才之事’也无不妥。现在的读者嫌弃袭人,是因我们现在受到的教育和以前完全不同,在以前袭人的话可是句句正能量。

袭人在王夫人面前进言,积极表现,她的话不能说是毫无私心的,这无形之中也加重了王夫人的猜忌。但结合当时文化语境,袭人劝宝玉上进,委身仕途,搬出园子好读书,以后免得再出现金钏这样的事,其本意也是好的。

晴雯因为真实可爱的天性,和宝玉越走越近,袭人也是心怀不满。不仅是袭人,麝月不经意间也会流露出对晴雯的嫉妒。人人都瞧不起母鸡变凤凰,但人人都希望成为那一只幸运的母鸡。

人们的思想受当时的社会环境所决定,我们心中最大的欲望源自于生存,周围的环境让人感觉不安,就会展现出嫉妒排挤、自私占有、自我保护的本能。物不平则鸣,愤怒是不平的宣泄,如果得不到宣泄则会加剧这种不平的产生。当欲望得不到良好的归导,则会转向诸如贪婪残忍、暴力冷酷、邪恶的一面。

封建社会一个男子身边有多个女子服侍,本就不公,又加上地位的不平,身处那个环境的女子,危机意识要强于别人。在皇宫深处,失了势就注定一辈子抬不起头,被人骑在头上颐指气使,受尽屈辱,而在贾府中,则很可能被人撵出去,逼的活不下去。

我们受自己精神力量控制,和文化氛围的熏陶,但对我们影响最大的还是身边的环境,有些人会出淤泥而不染,但大部分人很容易受到环境的侵染。

人类一旦进入到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的世界,贪婪和自私,残忍和暴力的邪气,就会占据主导,因为这样才能生存。

在地位不平等,充满压迫的环境中,你要求每个人都表现得很无私,不斤斤计较,不蝇营狗苟,这本身就是一种形而上的伪善。错的并不是个人,而是整个压迫环境的错。

在这样的环境中,像晴雯这样敢于反抗黑暗,具有真实性情的人少之又少,也弥足珍贵,也只有像这样勇于反抗,真实勇敢的人更多一些,才有可能打破黑暗的牢笼。曹雪芹在书中更是极力赞扬这种反抗精神。

环境对人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人们的理性是建立在情绪平和,跟生活安逸的基础上。环境一旦被破坏,所谓的理性就是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纵然贾宝玉有平权意识和人文精神,急了也免不了踹人一脚。

袭人不同于宝钗,心里也没多少知识见地,她总是引宝玉逗她生气,之后又故意怄气,以柔情来劝谏宝玉,靠自相伤害,来博取怜爱,其实这是很愚笨的法子,小孩子才用这种土法子,来博取对方的同情和爱护,如果这都算作心机,那也太天真了。

曹雪芹写得如此传神,我想在他小时候,也没少受到像袭人这样丫鬟的辖持。在第二十一回,袭人穿着衣服装睡生闷气,有一段互动批语,【真好石头记得真,真好述者述得不错,真好批者批得出】。

从这段批语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曹雪芹在创作时,融入了自己亲历亲闻的往事,也因此整本书才那么真实自然。

作者心肠慈悲,又如此珍视童年的感情,论理也不能将曾经伺候他、照顾他,甚至与他发生第一次的人,塑造得这么卑劣不堪。

他赞美勇于反抗的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需要批判麻木的民众,来揭露社会的丑恶,就如鲁迅对笔下的孔乙己、闰土、华老栓夫妇、阿Q等等也是充满同情和怜悯。曹雪芹与鲁迅本质上,都是要揭露封建社会对人民的摧残,都希望用一场场人间悲歌,发出一声声呐喊,来唤醒麻木的民众,激起人们的反抗精神。

前面的故事已经隐晦地表达出这种倾向,而后面的内容,我想会更加辛辣。遗憾的是,曹公生不逢时,后面的故事注定无法问世。或许他自己也意识到这些,所以隐晦地把结局提前告诉给人们。这种草蛇灰线的特殊写法,不是为了衬托自己有多么高明,而是迫不得已。

虽然后面的故事,我们无法知晓,但《红楼梦》反反复复讲的其实都是一样的事,许多故事都有相似的成分,前面纷乱的故事,也是为结局所作的铺垫。

《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是一贯且明确的,也因此成就了整部作品的伟大。伟大的创作者总是在反反复复讲一件事,这种重复体现在,用一个绝对专注,又清晰深刻的视角,去审视世间万象,如吴承恩对长生的执念、施耐庵对不平的愤慨、罗贯中对忠义的咏叹,而曹雪芹所专注的,是对自由平等有情世界的向往,他们的作品都在激起人们向善的精神。

环境的影响大于自身,作为现代读者,我们应该把目光聚焦在旧社会的不公上, 对处在黑暗环境中的人,多一些宽容与理解,而不是像主子一样要求她们努力并且听话。


同读红楼梦|69 曹雪芹揭露的是黑暗的社会环境,而不是要贬低像袭人这样的小人物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