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老碧学习实验Ep7】50天学习挑战day7:学习打卡+自学避坑指南(三)+Ep5一点补充

2019-04-18 11:58 作者:躺坑老碧的学习瞎记  | 我要投稿

大家好,我是爱你们的老碧,照例先做学习打卡哦:

进度

复习之前学习的内容。

遇到的问题

心态出现负面波动。

反思

负面情绪往往来自于生理心理两方面原因:

  1. 生理上:某些神经递质由于血液循环新陈代谢的降低而导致合成率或者分解率降低;

    对策:调整睡眠消除神经紧张,增加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均衡饮食给予大脑运转足够燃料,有必要的话可以摄取维生素补剂

  2. 心理上:对于一些事物的认知存在偏差,比如,看待一个问题只着重看其负面的部分;

    对策:正能量写作,比如我昨天写的《【老碧学习实验Ep6】50天学习挑战day6:从勇气聊到“漫威”和蔡依林+学习打卡》,写完了老碧感觉满血复活,写作从功能上来说,有调整认知的作用。

次日计划

继续复习。


我们继续在【老碧学习实验Ep2】中的话题。

在【老碧学习实验Ep2】中,老碧提到,自学最容易出现的六大问题:

  1. 虎头蛇尾——往往第一天学习兴高采烈,没学多久就因为难度,积累度,乃至最简单的没有耐心而丢一边了;

  2. 舍本逐末——因为一两个细节的卡住而无法继续看下去;

  3. 急功近利——迷信网上的神奇经验,各种满天飞的速成法,盲目模仿最终事与愿违;

  4. 迷信权威——觉得但凡“大神”,说什么都对,他们说简单,就认为对自己而言也简单,没想过“小马过河”,“大神”的脚踝可能是“老碧”的脖子;

  5. 轻视背诵——相当多的理工科学生不去背记一些东西,导致要用的时候一个想不起来,要么是读个文献一段查阅几十次名词,要么是到了考试读不懂题目,等等问题都很常见;

  6. 贪多求快——学习的效率一开始起飞,便急不可耐地吞下一大堆教材,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基础不扎实,可能书看了五六本,还没有人家扎扎实实学好一本书的学得好。

我们在【老碧学习实验Ep4】中聊了第一第二个问题的成因以及解决方法,这两个最容易出现在没有自学经验,第一次自学的同学中间,刚刚开始自学的同学是很容易因为一时的困难而放弃的;

(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跨专业考研准备中,大多数人可能都是在备考的第一个月就放弃了,第二批大量人放弃出现在暑假,第三次弃考高峰就出现在考前一个月到考试过程中了,所以什么考研人数激增52万,老碧根本没所谓,说得跟这批人都能坚持到专业课考完一样。说得跟老碧今年要去考研一样?老碧真是个超级无敌大二货!)

就这么浪!

我们在【老碧学习实验Ep5】中聊了第三第四个问题的成因以及解决方法,这两个问题极易出现在跨专业考研或者类似的缺乏自学自习经验的同学身上,因为没有经验,又慌忙操切,于是“病急乱投医”,网上看到什么抓什么,结果最后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影响了心态,对长久坚持地学习有百害而无一利。

(刚刚发现在【老碧学习实验Ep5】中提到的事例少了一段,难怪,这篇收藏量这么低!!!

”老碧在自学数学的群体中一直属于那种看书又慢又细又容易卡的类型,基本上一开始自学的一两年基本上一本书都没学多少。但是因为个性比较爽朗,并且学过的那一丢丢东西学得还不错,所以经常有自学数学或者数学系大一大二的学弟跑来问我题目的。

然后,其中有一个工科生说要考“北大数学系”,他大二就把《微积分学教程》刷过一遍了,备考的时候一开始选的是“华师”的教材。结果居然经常跑来问老碧题目,而他问的大多数题目,都是课本上面老碧觉得十分基础的常识性问题了。所以虽然他天天嚷嚷着专业课要考130+,老碧也没往心里去,老碧自顾自去刷自己的《常微分方程》的课本。

在某数学系学长的经验贴里面,称《常微分方程》十分简单,《实变函数》最难。然而,老碧的思维模式反而是反过来,《常》中的证明,虽然好懂,但是难记,计算量极大。而《实》教材上面的内容比较难懂,但是懂了又会记得很深,所以老碧的偏好是更喜欢《实变函数》的。

因为《常微分方程》要记忆的部分非常多,《常微分方程》的学习思路大概是把常微分方程分为几种类型,然后每种类型对应某种解法,至于里面的定理证明比较难的可能就“解的存在唯一性”证明比较麻烦一点。数学系要学的类型比工科多几种。

所以《常微分方程》其实是相对偏识记的内容,尤其对于工科生来说,就是多记几种题型和解法,而识记类的内容,最适合多次重复式的学习方式。

老碧就跟那个工科生随口一说:“《常微分方程》我可能要学个五六遍。”他回复了一句:“《常微分方程》还要学五六遍啊。”老碧就不想理他了!

不想理你!

p.s:顺带提一下老碧在藤校的好基友,最喜欢《泛函分析》,天天跟老碧安利,老碧看过一点点《泛》,觉得还挺有趣的。不过今年的数学学习计划不是学新的内容,而是提高做题能力。所以暂时搁置了。

老碧这个好基友和老碧的品味相似,对计算复杂的证明耐受度会相对偏低。所以我俩聊得来啊!)”

注:灰色字体为遗漏补充内容。

今天来聊聊第五个问题:

5.轻视背诵——

成因:认知误区&舆论误导

思考:这个问题的产生往往在于混淆了中学和大学数学内容的特点,而盲目在大学还按照高中的方式学习,再加上流行言论“文科重记忆,理科重理解”,所以导致了许多理工科学生因为惰性而不去记忆一些必备的定义结论定理,做题的时候就一脸懵逼了,甚至看题的时候都会卡住,比如我刚刚提到的工科生,和刚开始自学数学的老碧。老碧是在《数学分析》刷了三遍之后才认知清楚这个问题的,所以导致了一开始学习的质量效率极其低下,乃至到了现在解题能力也不算太高。小伙伴们一定不要犯和老碧一样的问题哦。

但凡上过大学,尤其是还不错大学的人,都不得不承认一点,大学一学期学的理论内容比高中三年可能还要多,名校特色专业尤其是这样。所以“主动背诵”是学好理工科的一个基本前提,“文科重记忆,理科重理解”仅仅说的是偏重。没有说“文科不理解,理科不记忆”吧?就老碧以往与一些业内佼佼者交流的情形来看:优秀的文科研究者,逻辑思维不会差,理解力也很强;优秀的理科研究者,记忆力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尤其是他们记例子反例的能力往往叹为观止。

p.s:比如老碧那个好基友,老碧有的时候跟人讲东西还会临时构造一个例子,而且老碧构造的例子口语上不太好表述,我那个好基友就可以用一个特别简单的例子解释清楚,不服不行,Ta证明问题思维的简洁度也很令人咋舌。老碧认识的所有学数学专业的人中,最佩服的就是Ta和另一个学长,然后他俩博士同校,真是缘分!

如果喜欢看网课的小伙伴就知道在史济怀老师的《数学分析》或者汤家凤老师的《高等数学》里面,都会在每节课开始或者讲到例题的时候带大家回溯前面学过的相关知识和题。他们都爱问同学:“有没有人记得xxx?”所以也从一个侧面来说,理工科学习是需要大量主动记忆的。

解决方法:重视复习,多做记忆,整理重要习题本,没事干就翻开看看抄抄。

老碧还听说四川大学曾经有一个学霸的爱好就是默写数学书,感兴趣的小伙伴不妨借鉴,不用默写整本书,但是看到比较重要的例题或者证明没事干就默写几遍是很好的。老碧试过,感觉不错!

最后一个问题,我们明天再聊!


【老碧学习实验Ep7】50天学习挑战day7:学习打卡+自学避坑指南(三)+Ep5一点补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