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2022了,「消费主义」的背后还有啥?

消费主义作为一种post ideology的书写模式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如何在当下重新理解消费与生产的关系?如何生产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消费主义极强收编效率之前我们还剩些什么?批判消费主义之后,“新生活”重建的可能性在哪里?
新生活:我们是否拥抱消费主义?
•维持权力系统最显著、有效的策略是消费主义,平等的幻象(通过符号消费)掩盖结构的真正不平等。
人们拥抱它前提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处于上升阶段。
•近年来被批判,消费主义作为post ideology
•大众非金钱层面(所有可能的行动的维度)的东西也落入消费主义网络中,例:看广告免付费、拼多多花时间拉人头
一、反思“批判消费主义”:我们当下讨论消费主义和我们五年前批判消费主义、经济上行阶段拥抱消费主义的议题不一样。
例:小红书最初是消费主义的阵地,大环境批判消费主义时小红书又成为反消费主义的阵地,二者的包装、宣传方式如出一辙。
•在当下宏大叙事被逼在角落的现实的残酷面前,沉浸在消费主义当下小确幸中难以被道德批判
二、
•鲍德里亚认为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没人能摆脱消费主义。例:即使在b站上学习最←派的知识(客观上成为产品)也是为平台提供流量
在必然下怎么去相对较少地剥离这个异化的限制?
矩阵方式理解每一个消费现象,而不是把消费主义整个拎起来。文化工业产品和真正产品生产目的有区别(虽然有劣币驱逐良币影响)
三、•资本造符号/拟像能以一切事物,甚至是本反叛的事物
•消费主义盛行以及其极强收编性的重要原因是没有更好(更有效)的选择塑造我们的生活意义
既然我们现在不能完全摆脱消费主义的桎梏,那么我们能不能尽量地去摆脱文化工业的生产逻辑,利用我们目前所能利用的一些形式去创造一种新的文化内容的生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