璇玑女神访谈录
【转载】非原创
来源:网络
保存时间:2020.2.8
一、与汉服结缘
1.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并喜欢上汉服的?契机是什么?
妈妈混汉服吧,之前不知道汉服的时候,特别喜欢拍艺术照,旗袍啊古装啊什么的,包括吹笛子演出什么的演出服选择也是旗袍和古装。那会儿不知道汉服这个概念,结果出国前我妈给我买了一套,就那个红白款的入塞,当然现在已经是时代的眼泪了哈。那会儿还没被彻底否定。我妈当时就说出国嘛,一定带一套自己的民族服装,各种给我科普。我才知道的汉服。
2.您的舞蹈和音乐是在何时启蒙?
我妈喜欢在家听戏和竹笛,京剧昆曲地方戏,赵松庭老师的笛子曲,耳濡目染吧,立志把我培养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淑女,结果跑偏了,一点都不文静。其实家人不太喜欢我接触太多艺术相关,说要学乐器就是钢琴,然后我表面很听话,其实不好好学,最后我妈烦了,说你到底想学什么你自己选,我就挑了竹笛。舞蹈是因为小时候身体不好,送去锻炼身体用的,学的芭蕾,后来长大了自己觉得古典舞汉唐舞超美!就自己找老师学,很业余。
3.汉服对您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或改变?
没啥改变,我觉得我接触汉服虽然是偶然,但更是必然。就是,与其他书法绘画是一样的,都是传统文化的一种。
二、推广汉服
1.推广汉服的初衷/契机?为什么会约定三年?
对我个人没有所谓的契机,我刚出国就经常在学校演出竹笛和舞蹈,还收华裔教他们笛子。要说契机,只能说是让更多的人知道我在做什么,是这个契机。就街头艺人嘛。年轻中二,头脑一热,看人家皇家乐队都去地铁表演了,激发了我对于“音乐不分贵贱不分演奏场合”的热情。考了个执照就跑去了,想想觉得要是能宣传一下竹笛和汉服就更好了,就这样。然后自己写文章,发自己空间,结果被盗。吓死了,没见过。挨个要求人家删帖,没人理我。就赶紧发文章澄清,我自己觉得写的很有道理呢还。结果没什么人转……甚至还有人说这么快就能写出这么优质的文章,一定早有预谋,有团队。我当时特别无语,就,我文笔好也有问题?现在就无所谓了,觉得是在夸我嘛,尤其是说我有团队的,真的是,谢谢你对我的认可。我上个月跟清瑶妹子聊天才知道cpm值是啥,当年我毫无目的毫无专业素养,一个人都仿佛一个团队,那我真厉害!不过当时是真的怂,反正早些年大环境真的不如现在,大概都以为汉服是天降热门吧,那个时候跟汉服扯上关系真不一定是好事,我自己工作领域的领导长辈,都很担心,觉得人家会拿有色眼镜看我。
我妈说,主观的臆测,演绎,都不用搭理,但前提是我没有真的做错事。那我觉得我没错,我凭什么就不继续做了。我就该干嘛还干嘛。
至于为什么是三年,我也就大学这三年有时间吧我觉得,也就上学期间能让我这么折腾。其实第二年就想走,学习工作带社团还想做作品,每天只睡四个小时,扛不住。
2.公益支教为汉文化推广注入了什么力量?
首先我觉得这个不是刻意的,不是说为了注入什么力量才去做公益。公益这个事是论迹不论心,但你平时喜欢什么,诗词也好,音乐也好,生物也好,你在支教的过程中肯定就会自然而然的去教孩子们什么。
那非要说有什么力量。一是文化总要有一个载体,不是落在产品上就是落在教育上,落实到教育上的话,给年轻人灌输,比去说服老一辈,长远上看更有用。当时我支教,因为之前我提过我其实最希望成为一个音乐家,但是不可能有这个机会。就有一个小丫头很认真的跟我说,姐姐我会努力的,我也喜欢音乐,你做不到的我帮你去完成。二是推广者多是学生党,学生党需要体验,体验带来理解,理解才能带来改变世界的热情和对社会的实际了解,更能脚踏实地的做出合理的行为与判断。”
3.退圈后(关微博)做了什么,有没有继续文化相关工作?
有的~学习文言文英文翻译,也帮忙翻译了一些比如古琴曲介绍之类的,走访了一些雅乐,宫廷乐重建的团体,做了一些努力算是。然后一直有在做中英文化交流,刚刚关闭微博,就做了六小龄童老师在英国的讲座。
我的专业保我衣食无忧,而文化事业是我终身的理想。但是不是很习惯频繁的曝光,自己一般是不太会发出来,别人的话,之前杜莎夫人蜡像馆发了各国大使馆的人和六爷那张照片嘛,然后我就被发现了,底下一水儿的惊现玑麻麻,吓死了吓死了。现在心态还好,就像现在这种,咱们关系本来就特别好的,就没必要躲着,躲着更累其实,有想法偶尔来聊个天也不错。
4.推广汉服遇到的困难?
外界的困难对我来说都不算困难,最大的困难来自自己。
基本除了宋制,我穿过的所有形制,曲裾齐胸,包括一些被认为是版型不好的明制。都是我刚穿时还没问题,随着考据的发展都慢慢都被否定了。如果说我是那种我不管,我就美美美就行了,也就算了。但实际上我是打心眼里佩服考据党的,我很怕我的错误宣传给他们添麻烦。而且关键是粉丝不是用来给你买单的,反而你说什么做什么,要对那些信任着你的孩子们负责任。我虽然有时候也会心里暗搓搓抱怨——“又不是我想要这么多流量的,人气对我没有变现价值!我凭什么考虑这个考虑那个”。但是,现实就是,就是有这么多人关注你啊,已经这样了!那要么我别说话,我说了就得负责任。我不知道什么对,那尽量不去宣传争议非常大的东西也行。
另一个困难就是我其实不适应关注度高这种环境的,我一直很喜欢一句话叫不敢慕虚名而处实祸。关注度太高这个事,会影响人对自己的判断。做人最重要的,有自知之明,要知进退,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又可以不做,心里要有数。但是人想一辈子不膨胀,太难了。
三、海外的汉文化推广
1.在海外(英国)推广汉文化跟在国内有什么不同?
优势是相对而言阻力小,比较包容。而且说实话啊,确实对文化更尊重一些,懂的人特别懂,特别认真。而且穿汉服出去不会有大法师偷拍,反正我没遇到过。
劣势是推广人的问题,铁打营盘流水兵,留学生一茬接一茬,而华侨呢,大多年纪比较大,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国内断层至少二十年。基本就是,我们在做推广的时候,整个风气就是我们推的那些东西,我们不干了,很快就又是大红大绿的秧歌扇子舞。
其实在做传统文化海外推广的时候,真的需要持续性和因地制宜。我们过去在做文化推广的时候,特别容易犯一个毛病就是,天朝上国的观念太重。可是讲真的,外国人凭什么就得接受你那一套?出国表演的大多数,靠侨商们买票赠票填座位这不是秘密吧?全都是一个套路,钱花了,没效果。给英国人推广,英国就是较真,跟你掰扯历史,分类。跟美国人推广,人家最烦你跟他们讲这什么朝代那什么朝代。就跟讲历史讲酒庄的法国红酒不如就只有红黄两标的澳洲红酒在美国好卖一样。这一点说句不怕得罪人的话,文化推广方面真的要学日本。我们不缺留英精英,也不缺留美精英,其实挺缺日本回来的精英的。至于持续性,就是说除了表演这种短期展示,需要落实到产品和教育上。产品是个大类,时间原因这里先不细说,教育方面,外国人去学汉语,其实不是为了学语言而已,人家真正想的,是通过语言了解我们的文化,那我们对外的机构,我觉得在展示我国真正的传统文化及真正的现代社会文化上,还是肩负着很重要的任务的。
3.您认为在海外推广汉文化对汉服复兴运动有什么帮助?
不妨说是文化自信和文化复兴的相辅相成。这几年好多了,我国人民文化自信日益提高,以前最明显的就是,外国人说好才重视,什么东西在国外有影响力了,国内才觉得嗯是不错,或者会开始声讨,你看人家国外都怎么怎么了,我们自己都不重视。当然我认为这种风气并不自信,但是我觉得很多事不是强行改变就效果好的。做事讲究以柔攻坚,顺势而为,利用这一点,在海外推广,引起国内人的重视,然后在国内顺势开始推广,随着文化自信的提高,我们之前所不满的,外国重视才叫好的现状自然会有改变,这相辅相成的。”
四、作品
1.《礼仪之邦》MV的构想初衷?在创作过程中遇到哪些麻烦,又是怎样解决的?
初衷就是喜欢,没有什么大义凛然的“我要宣传汉文化”这种,我是任何事我得先喜欢,然后再去判断做这件事是有正面意义还是负面的。第一次听到就满脑子画面,跟安九叨叨了半年说如果有个mv就好了,最后把她弄烦了说你到底要不要拍?我就,呃…那我拍。
过程:
想象丰满,现实很骨感。各种各样的麻烦,我不专业,我那会儿连制片人是什么都不知道,前期拍摄经费都是自己掏的,到了后期导演看不下去了说你众筹吧,那会儿这个圈子还没什么人用众筹,我们当时预设二十天筹够,结果两天就够了,吓得我赶紧提前叫停了,导演还不理解,结果就那样还被喷成非法集资。后来古风圈都开始用众筹做专辑,越来越普及,大家才知道这个不是他们想的那样。然后不知道怎么调度现场群众演员,第一次拍视频什么都想管,什么都管不好。编舞很头疼,又要有汉唐舞元素,还得简单再简单!不然没基础的人跳不了。西安夏天40度高温,穿着那么厚的衣服拍外景,姑娘们想凉快撩裙子露个大腿,还被网上的人喷是在抹黑汉服。我是坚持着拍完回家就病倒。太多了,其实很多遗憾的,但如果让人们由表及里去关注广义的传统文化,那我就觉得挺有意义了。而且之前看到南苏丹维和部队的女兵在国庆日上跳这个,很欣慰,没有舞蹈基础的人也有展示东方美的机会。
2.《礼仪之邦》掀起了一股大热,引起大家对传统文化的追寻,可以说是推广汉文化的成功典例。您有计划带来更多新作品吗?
首先我遗憾挺多的,没觉得特成功。其次新作品的话,其实有那种特别有热情的脑补构思、但暂时没有太多时间。人家出作品大不了用爱发电,我觉得我出作品简直是用命发电。
3.什么样形式的作品是您想创作的?(乐舞吗?)
熟悉的吧,音乐舞蹈、纪录片mv之类的,就是顺其自然有共鸣能想到的,其他的,我不会啊,那我也没法子为了做作品而去做(作品)。
五、现状
1.汉服受众与日俱增,很多人是因为觉得好看而入坑,这种现象您怎么看?
必然的结果;考据在于生产者
这是必然的结果,“一个东西只有真正普及了,才能吸引更多不带着情怀来的人。”
“文化市场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消费者没有义务进行考据研究,只注重美观和实用是很正常的。我觉得应该各司其职,生产者和研究者做好考据,如果汉服领域现在还在卖情怀,那就是我们当初太失败,没能把汉服从小众推广到社会大众跟前,让它步入市场的正轨。”
2.您对汉服的商业化又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如梦商品照;礼仪之邦淘宝山寨;市场构建
商业化是推动力,“一样东西,让人都想要去商业化了,才算真正推广开。”
以前确实是没有商业化的环境,我当时给如梦拍照,因为他们看到我街头表演那个新闻嘛,发现穿的是他们家衣服,就很热情的邀请我去家里玩,说最近有做新衣服诶,可好看了,要不要来拍?我就超开心的好啊好啊,摄影师化妆全是我自己朋友,背景随便挑的,拍完了人家老板在家做饭请我们吃。放到现在,什么给不给模特费,照片你商用了要不要给分成,版权,互免,白嫖之类的词,在当时我们是想都想不到的。就纯粹是图开心。
而且其实以前的大环境是看不惯谁去赚钱,就得无私,不然不认为你是同袍,甚至做好事得到好评,都有人觉得你是有目的要人气的。但实际上付出了为什么不能有回报对不对。
所以我其实觉得现在商业化了,反而挺好的,什么事都讲得清清楚楚,真正当个事去做,好坏对错都能有规则可循。还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市场规则的构建问题。礼仪之邦舞蹈服这个是一直梗在我心里其实。当时免费公布舞蹈视频,但衣服压根没想过跟商家合作,让商家生产。就我自己表演要用,我就自己只做这两套。因为嫌麻烦不愿意赚汉服方面的小钱。但我忽略了很重要的问题,大家跳舞,总要有舞蹈服。你正品不授权商家做,那人家就只能买盗版了。所以现在淘宝一搜一堆山寨。我也想过打官司,但是..你们懂得哈,费精力不一定有结果,而且回头人家改个名字或者细节,继续卖。而且就算都不卖了,那喜欢这个舞蹈的妹子们就没舞蹈服穿了。有个典故是说子贡路过鲁国,救人质,但没有按照当地法律,领取奖励。就被孔子训斥,就是顾小义而失大道,你是做了好人了,但你助长了“付出不求回报”的风气,以后那些没你有钱的,需要奖金的,就有可能因为这个风气,不敢救人。你破坏的是规矩甚至法律。我觉得很多人,包括我当年,多少都缺乏一点大局观。就太像子贡了,只想着我不缺钱,就当做好事了,其实挺不利于整个市场的构建的,甚至有时候无意中会破坏行业规则。”
3.对“中国华服日”活动的看法(将汉服定义为华服对汉服发展的影响好坏)
对汉服有好处的活动,都喜欢。
4.官方或组织机构举办的大型活动考虑到经济成本、资源利用等多方因素,选择价格较低,看似“影楼”风格或山寨的汉服,此类事情层出不穷,对于此类事情的看法
我又不给他们钱,我哪儿来的立场去指责人家。但心里其实挺无奈的,我觉得根源还是在于商家,希望会有正规批量生产价格低又形制正确的汉服,自己能做的就是不参与不正规汉服活动。
5.对汉服未来发展的看法。
回归服装本身,专业化,细节化;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会分出两个类别,传统的越来越严谨,汉元素越来越生活化。汉服活动家逐渐淡化甚至淘汰;这是必须的,只有因为汉服而出名的人越来越少,才证明了汉服普及力度越来越大。我当时关微博也是有这个原因,我个人不需要,大环境也不该再需要璇玑这个人。宣传汉服是为什么,不就是为了,未来有很多比我们更能打的人,除了会穿汉服,还有更多别的技能的人穿上它吗。我觉得未来真的会像我以前说的,由穿着汉服去做什么,变成做什么事的时候考虑穿汉服去做。
6.关于传统文化重要性的一些想法?
中国需要文化的复兴。中国人总是希望受西方的教育,但是接中国的传统。可是中国的文化需求,西方满足不了,况且这还有意识形态的问题。我2016年出席了凤凰网做的有关国家软实力的论坛,收获很大。为什么要文化复兴,文化就是国家软实力,是有着强大的内聚力和向心力的。并且存在着独特的历史认同功能和文化亲和功能,是构筑国际联盟和加强国际合作的纽带。当然了,尚礼不可忘强军,拳头不硬,连展示软实力的机会都不会有太多。
我们过去穷,现在有钱,找对方向其实可以做得更好。美国了不起是因为一直在讲未来,但科技是可以学,可以买的,我们的历史沉淀比他们多太多,这就是优势,用科技的力量,现代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呈现好传统中的精华。我觉得文化推广,载体就是产品,这一块才证明我们强大大了。汉服为什么不死,因为那个时期是我国文化最灿烂的时期,是全世界文化生活最高的国家,人人都以拥有中国的产品为荣。现在的状况是设计师不少,产业还没有起来,市场很大,好产品不多。但是我觉得,就快了,我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