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气镜皇的通病?自己治! ——索尼蔡司135mm F1.8 ZA 晃头

索尼蔡司135mm F1.8 ZA,发布于2006年,彼时索尼刚刚把柯美收入囊中,作为接手柯美后,索尼的诚意之作,成为了那个年代各家唯一的135 1.8 自动对焦镜头,直到2017年适马推出同规格的Art镜头,才结束了一枝独秀的岁月。
相比于同时期索尼蔡司85mm ZA、50mm ZA的售价,可以看出135mm ZA的镜皇身份。但一枚配备金属植绒遮光罩的镜皇,却有个人尽皆知的通病——晃头。

所谓晃头,就是镜头前端外镜筒部分松动,类似螺丝不紧的部件松动产生的手感。由于是外镜筒松动,与固定镜组的内镜筒不连接,所以完全不影响成像,但十分影响心情。作为连接遮光罩的外镜筒,200g的原装遮光罩会更加加剧因为“哐当哐当”而产生的不爽感。

作为一枚镜皇,一枚近乎工艺品的镜头,产生这种问题,万不能忍。之前的网贴说以蔡司编号37XXX为界,后期的镜头改进了工艺,不会晃头,但我这只44XXX也晃头了,修。
看诸多前辈的维修经历,售后维修收费100-300,我在广州,问了正佳Sony Store的售后,回复要寄上海返厂,时间比较久,于是自己尝试。无忌有位前辈分享了自己的维修方法,感谢前辈,遂试之。


虽然已经是过气镜皇,用的人很少了,但还是把维修经历写出来,为所剩不多的A口玩家探探路。
维修前需准备一块77mm的镜头拆解牛筋块(约60闷)、锉刀或水果刀、一字螺丝刀。

镜头前端有压圈,压圈很紧,并且与常规压圈方向不同,顺时针松,逆时针紧。之所以需要锉刀或水果刀,是需要将牛筋块前端适当削小,增加牛筋块与压圈的接触面积,我使用的是削果皮的水果刀,将牛筋块削小了一圈。

之后就是用牛筋块将镜头前端的压圈顺时针拧下来,压圈很紧,扭了约20分钟,还中间用描线毛笔点酒精浸了几次压圈,牛筋块为中间凹陷结构,不会接触到镜片,不用担心镜片被划伤。
将放弃的时候,突然一松,拧开了。
拧开后外镜筒外侧有三颗一字螺丝,拆开之后可以看出,三颗螺丝都松动了,导致金属壁松动,可明显看出金属壁晃动。

晃头的外镜筒就是通过三颗螺丝“挂”在金属壁上,再用压圈固定于金属壁之上。三颗螺丝松动导致金属壁松动,相当于外镜筒“地基不稳”。

使用螺丝刀紧固螺丝后,金属壁不再晃动,将外镜筒内侧的三个小口对准三颗螺丝,重新逆时针紧固压圈,完美解决。
如此旗舰镜头,出现大批量的因设计问题出现通病,实属不该,只能算是十几年前,索尼初出茅庐走向专业影像时跌的一个跟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