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汉语同源词意义系统研究》摘录15-第二章第二节之三
《上古汉语同源词意义系统研究》
黄易青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4月一版一印

三、认识对运动特征理解的概括性与意象的概括性
1.运动态势理解的概括性
甲、直线纵横垂直相交的运动态势
街、行、衢:两道纵横相交
《释宫》: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歧旁,三达谓之剧旁,四达谓之衢,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七达之劇骖,八达谓之崇期,九达谓之逵。
康、行叠韵;剧、衢叠韵;期、逵溪(群)纽双声
期:会也。会谓相交织,崇期即四条道综会交织。期与棋音同,棋取意棋局纵横交错。
逵、龟音近,龟、期之部叠韵,见溪(群)旁纽。
歧、徯、径:从一主道分出的路,与主路纵横相交。
二达:从一原点出发而有不同两个方向的路口,两道方向不同,即有相交之意,故“谓之歧旁”。
乙、两线曲角形纵横相交的运动态势
一端叉开而一段相连属即纵横相交的运动态势。
规:与奎(奎与胯双声。两股/髀分开。)形象特征同。
圭:线段与日影构成三角即相交。
榘(矩):利用勾和股来测量的工具,勾与股(取名于股髀之股)两段,各自一端相连,另一端分开成90°。
丙、纠缠、圜转、卷曲的运动态势
果、瓜、葫、壶。都是滚圆状,运动态势是弯曲。
丁、逆向相交着、相会合的运动态势
逆向的运动态势,可以是相接触着/相击中/附着。
介:两个人或事的中间
界:两块田地的中畔
共:古文字象两手相向相拱,《说文》训同也,两方相向而又共同之义。
具(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双手捧起鼎的样子。):齐备,《说文》训共置也,孳乳为俱,亦齐备全备义,即由相向相接触而来。
扛:《说文》“横关对举”。两手共举,两人共举,扛是共同即相向相合之意。
戊、向着一个目标运动的运动态势
运动物由原点向一个目标运动,可以是向高处、低处、四周远处。
揭、举、挢(jiǎo,举手)、赶(举尾走):都是向上
疆(相对于一个中央的最远界域)、竟(从一个起点出发的最终点):都是向最终目标

①无论相交,还是构成直角,都是一方与另一方不平行,即横逆不顺的运动。
②卷曲是由平直运动而改变角度,自身的运动方向与轴构成纵横垂直,形成逆向的运动态势。
③单向,从运动者与目标双方的关系看也是双向相逆的。
④垂直相交与逆向相交相向,是相同、相似的,也是互为因果的。对直线来说,横是逆向。对于射线来说,从两个原点出发,射向相反的是背向,相垂直的是逆向。
⑤横向垂直的贯穿、分割,与纵横垂直的相交运动,是同样的运动特征,区别仅在具体的运动内容。
2.运动过程、结果理解的概括性
以韵母收喉或收喉鼻的字为例讨论。
甲、形成空腔、运动方向封闭不通彻的状态
谷:一段通川,另一端为水源、穷终无所通。
竆(穷):极也。字从穴,象前方无可出达之意。
宫:竆、宫冬部叠韵,溪(群)见旁纽,宫亦是周绕不通彻之意。
容:盛也。谷、容屋东对转,当是谷亦声。谷、曲同意象,曲、容皆可盛受,容从谷是取谷三面壅抱之意。
乙、包笼环壅的封闭状态
窖:地藏也。是封闭的立体。
穹:穷也。苍天称穹,谓天如穹隆笼罩。
丙、环围周帀的状态
疆、境:地方的限域。
㽘(gǎng):田地的限域。
郭:城市的限域。
丁、相对当、相逢遇的状态
房:堂两边对称的室。
防:堤也。是川的两旁并行同为一体的。
戊、相附着连属的状态
吕:脊骨也。
闾:《周礼》:五家为比,五比为闾。
旅:军之五百人。
己、运动至终点、顶点的状态
头、首:既是顶点,也是终点。
兆:开头。

疆:离中心原点的最远圆周
竟:《说文》训乐曲尽,是线段上离开始的点的最终点。
①一方的终竟与双方相对当,是同一事实不可分的两个方面。(此田之疆也是相比邻的彼田之疆)
②运动至终点、顶点,运动本体与目标,构成双方的相对向运动。
运动至终点、顶点的状态,与环围周帀的状态,客观上是一致的。从始至终必然是周而复始的循环。如,宙是时间运动从古至今,是运动至终点的状态,但又是周而复始的状态,唯有周而复始才有所谓至终点。
【类广义相对论之等效原理???】
《淮南子·天文训》:“古往今来谓之宙。”往与来就是周。
《说文》:宙,舟舆所极覆也。段注:覆者,反也,与復同,往来也,舟舆所极覆者,谓舟车自此至彼而復还此如循环然……
通过双声、叠韵的比较,说明意象对运动特征理解具有两个内容:运动态势和运动过程、结果。这是前贤不同意见的矛盾指示我们去探讨的问题,前贤本来可以直接揭示这个问题,但他们往往用“音转”来解释这种声音之异,同时面对意义又只注意相同的一面而忽视相异的另一面,在把矛盾掩盖的同时,也就忽视了兆示音义规律性联系的语言事实,从而失去了揭示音义关系更深层次内涵的机会,所以这些关系有待我们继续探讨下去。这里的讨论主要在于举例说明“意象”“命名的取意”“认识对特征的理解”等概念,以说明意象构成的原理。
【黄老师真乃我的嘴替!我每次看古籍都很想跟祖宗说:大佬,我没慧根的,您说清楚再走!无怪乎人家说中国传统学问不够系统。好害怕模棱两可的东西叫我“意会”——当时还算“两可”,千百年后,孰知变到“几可”?而且你是知道有问题的,你接触过,甚至就“处于”变化之中,为什么不讲啊?
有人说古人的思维模式与现代人不同,不要用现代的想法去套古人,他们觉得没问题。我:????????甲朝人甲想法,乙朝人乙想法,甲乙想法能贯通,或者说乙继承甲衣钵,真的就那么顺遂,那么丝滑?宋人看唐人犹唐人看汉人嘛,中国的文明没有断过的,怎么这些个疑惑到了我这里就叫“现代人”去看“古人”?汉朝的“历史遗留问题”,唐宋不讲,还是“历史遗留问题”嘛。而且,即便前朝遗留问题还没解决,当下你记录了,有对前朝问题的探讨,高低有条路径可循啊。
我比较好奇的是:①“古人”思维究竟跟我有什么不同?②如果这种不同,在漫长的“古代”(以清朝终结为界?怎么地?1912年后,“清人”不讲话了,都是“民国人”“现代人”讲话了是吧?)是恒定的,这属于啥情况的“强大惯性”?】
我希望将来有人反驳我时,能据古代文献材料来反驳,而不是单用权威理论和“共识”的观点来反驳……
【小安疯狂点头!从来如此,便对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