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4.1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
【本文转载自《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艾思奇主编 · 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第四章 对立统一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是按其固有规律无限发展着的。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不仅必须了解世界是物质的,而且必须了解物质世界为什么会发展,它如何发展,它发展的规律是什么。唯物辩证法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范畴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本质和现象、形式和内容、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可能和现实等范畴。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
物质世界中的事物或现象彼此都是有机地相互联系着,相互依赖着、相互作用着的。事物或现象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物质世界的运动。
世界上任何一种现象都是和周围条件密切联系着的,孤立的现象是没有的。一种现象,如果离开了它和周围条件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就会成为不可理解的、毫无意义的东西。人体的各个部分只有在其相互联系中才能具有它们应有的作用。脱离了身体的手,只是名义上的手。我们再也不能期望这只手会做出一点事来。
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离开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无从察觉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更说不上了解运动、变化发展的实质。位置的移动是运动的最简单的形态。某一物体的位置移动就是它和周围物体的空间联系的改变。位置就是一种联系。脱离了与周围物体的联系不能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也无从说明位置的变化。最简单的运动形态尚且如此,对复杂的运动形态说来,如果离开了联系的观点,就更加无法理解了。恩格斯说:“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的相互联系的总体,······。这些物体是互相联系的,这就是说,它们是互相作用着的,并且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i]
事物或现象的彼此互相依存、彼此密切联系,形成统一的、有规律的世界运动过程。辩证法就是关于这个世界运动过程的科学。恩格斯说:“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ii]
从形而上学的观点来看,自然和社会只是一些彼此隔离、彼此孤立、彼此不相依赖的事物或现象的偶然堆积。形而上学者不是从联系中,而是把事物或现象从世界的总联系中割取出来,孤立地加以研究。他们只看到个别的事物,而看不到它们的相互联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到个别事物的存在,而看不到它们的产生、发展和消灭。
科学发展的全部成就驳斥了形而上学,证明了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质量和能量的相互转化和守恒定律揭示了各种物质状态、运动状态之间的普遍联系。细胞的发展和达尔文进化论的创立揭示了生物界内部普遍联系以及生物和环境之间的联系。门捷列夫的周期表揭示了曾经被认为互不联系、互不依赖的各种化学元素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揭示了社会和自然的联系以及各个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
现代资产阶级的哲学家们不顾科学发展已经获得的积极成果,力图推翻普遍联系的观点。存在主义者断言:“现象间的任何有规律的联系都是不存在的,可以谈的只是历史事实的偶然性和荒谬性。”资产阶级像怕火一样害怕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是毫不足怪的。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联系,就会得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的结论。
唯物辩证法要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有机联系。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有机联系,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互为存在的条件。
既然世界一切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那么每一个事物和现象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是受着周围具体的、历史的条件所制约。一定的事物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产生,在一定条件下得到发展,又在一定条件下趋于灭亡。条件是十分重要的。忽视条件是错误的。斯大林说:“一切都依条件、地方和时间为转移。”[iii]离开一定的条件地方和时间,甚至不能弄清“下雨对我们有利还是有害”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在大旱之后,普降甘霖是十分有利的;而在水涝成灾之后,淫雨不止就无疑是绝对有害的了。
一个现象周围的各个条件对该现象所起的影响和作用不是一样的。在这些条件中总有一些是重要的、决定性的、本质的,而有一些是次要的、非本质的。要了解一个现象,就要对这些条件加以区别,分清何者是本质,何者是非本质的;何者是主要的,何者是次要的。不做这种具体分析,只是甲乙丙丁现象罗列是达不到任何科学认识的。折衷主义者把事物或现象的一切联系和关系等量齐观。他们在说明一个事物或现象时总是东抽一点、西抽一点,“又是这个,又是那个”,“这一方面,那一方面”,这种做法表面上好像是全面观察问题。在实际上,只能模糊事物本来的面貌。修正主义者和机会主义者为着讨资产阶级的欢喜,经常采用折衷主义的手法,使阶级斗争中一切具体的和确切的东西都模糊起来。折衷主义是反辩证法的,它是形而上学的一种表现。“辩证法要求的是从具体的发展中来全面地估计对比关系,而不是东抽一点,西抽一点。”[iv]
客观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是千头万绪的,但是,并非是杂乱无章的。世界是一个按其本身的规律变化发展的有机统一整体。对某一现象说来,并非它的一切联系都是规律性的联系。列宁指出:“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v]在把握事物的联系时,最重要的是把握它的规律性的联系。
规律所表现的是现象间在一定条件下所具有的本质的、普遍的、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不断重复出现的联系。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联系就必然发生作用。如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动力的规律,只要在阶级还存在的条件下,它就必然起作用。力学中的自由落体的规律,并不是只适用于个别物体的、偶然的联系。一切物体在排除空气的浮力和阻力等条件下,都必然以该地的重力加速度向地面下降。规律只要具备它所必需的条件,它是作用就是普遍的、必然的和能够重复出现的。
规律是现象中普遍的稳定的联系。列宁说,规律是现象中经常巩固的(保守着的)“东西”,“规律是现象中同一的东西”。例如,价值规律[vi]就是一切商品生产的一个共同的本质特性。任何一种生产只要它还是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对它就必然起作用。发现和掌握规律,就是从个别中找到了一般,从变动不居的现象中找到了相对稳定的本质。
规律比现象更深刻。它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作用,决定着事物和现象发展的总的趋势和基本过程。但是,规律并不包括现象中的一切联系,所以现象比规律更丰富。
由于起作用的范围不同,规律有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之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反映一切物质运动的共同性,它是自然界的一般规律;各个物质运动形式所固有的规律,例如牛顿三定律,只反映机械运动中的共同性,生物学中的新陈代谢规律只反映生命现象中的共同性,它们都是自然界的特殊规律。在一切社会形态都发生作用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各个社会形态中自己特有的规律,如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剩余价值规律,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规律又是特殊规律。
“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发展的无限性,所以,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而在另一一定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而在另一一定场合则变为普遍性。”[vii]自然界的一般规律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对于整个物质世界说来又只是适用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特殊规律。哲学所研究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是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它既是客观世界的规律,又是思维的规律,它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它是帮助我们揭示各种事物、现象的复杂类型的显微镜和望远镜。有了它,我们才可能看得深、看得远,使我们的认识做到既全面又深刻。
我们不能把辩证法的规律当作死的公式向具体事物头上硬套,而应该把它当作研究具体事物的指南。正如普遍规律不能代替特殊规律一样,唯物辩证法不能代替各门具体科学,不能代替具体事物的具体研究。我们应当在唯物辩证法指导下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想的联系和规律。只有掌握大量现象材料,运用辩证法进行分析研究,才能揭发事物固有的联系,才能认识事物的特殊本质和具体规律,并从而丰富对一般规律的认识。
唯物辩证法是全面的、深刻的、毫无片面性弊病的发展学说,它教导我们要分析事物内部和各事物之间矛盾诸方面的联系,分析事物的质和量,肯定和否定,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可能和现实等各个方面的联系。
下面我们首先谈谈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
注:
[i]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7页。
[ii]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页。
[iii] 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载《列宁主义问题》,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695页。
[iv] 列宁:《再论工会、目前局势及托洛茨基和布哈林的错误》,载《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0页。
[v] 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载《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61页。
[vi] 商品的价值决定于制造商品所耗费的平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vii] 毛泽东:《矛盾论》,载《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第2版,第3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