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23再游北京回忆录

2023-05-06 00:54 作者:Obliviatecho  | 我要投稿

五月五日中午,离京已经过去了整整24个小时,我经历了上课和昏天黑地的补觉。 窗外是连绵不绝的小雨,细密如丝。这最后一场春雨,送走了春季里最后一场寒意,也送走了我二十岁的些许迷惘。 这样的天气最适合睡觉。于是乎,白天也懂了夜的黑。睁开眼,恍若隔世。 我执笔写下这篇回忆录,把混沌之处一一剥离,不至于在哪天再回首时只剩下支离破碎的模糊,也不至于丢掉这段珍贵的日子里珍贵的思想觉悟。 这次,在北京旅游并不是我的真实目的,我深知在五一期间旅游实属自讨没趣。所以便是四天学习+一天旅游,而这旅游还是我出于特殊日子的考虑,想要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留下点什么。 五月四日是五四青年节,所以当同行的小伙伴提议要在这一天去看升旗时,我难以拒绝。可能,但凡这是其他任何一个日子我都不会那么坚定赴约。 五月三日是我的阳历生日——我向来很抵触过生日,我不会主动向人提起,也不愿有什么仪式感,甚至有很多次能忘得一干二净。这天本就是该离校的日子,有了出游的机会我自然也不愿放过。 从前提到,除了环球影城,我对北京的念想在于名胜古迹,在名胜古迹之中我最爱的是颐和园,所以我去了——这也是我第三次去颐和园。但是在去颐和园之前我去了旁边的圆明园——这是我第一次去圆明园。 我从南门进入圆明园,进门便是绮春园,他给人的感觉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公园,很难看出历史的痕迹。听过讲解也才能知道,在草木森蔽之下,处处隐藏着破落景观。除了人造湖和湖边的高地以及翻修的几座桥,什么都不剩了。

“绮春园内一处湖景,湖周的土堆是很多景点的原址”

“含经堂遗址。原本是皇帝退休后待的地方,而今牡丹花或成最大亮点”

以至于逛起来没有什么目的,因为不知道什么值得逛。看过了地图上的图景,再到目的地,留下的只有一次次的落空感。很显然,这些地方只有闲逛的当地人和步履匆匆的游客。 真正的“景点”只有西洋楼景区的几处断壁残垣。虽已破入尘泥,但仍能从它那遗留的残脂剩粉中隐隐窥见他曾经的兴盛。

“左上观水法,右上大水法,左下海晏堂,右下方外观”

园区里绝大部分的游客聚集于此,看着在遗址前拍合照留念的游客们,我深觉讽刺与惋惜。 走在其中的展览馆里,眼前只有支离破碎的文物和遗址的残骸,让人更觉痛心。

“圆明园展览馆馆内”

圆明园是一处靠想象去欣赏的景区。在光秃秃的平地抑或残存的土堆石柱之上,留下的不是一番园林胜景,只有历史的伤疤。林中空荡荡的回音是它的叹息,一叹伤痛和这百年乃至千年的兴衰。

“圆明园复原模型”

不知我对颐和园的喜爱是不是对圆明园报复性补偿所致。她是我永远逛不腻的存在。 颐和园中每一处景观都是完整的,我因此犹为庆幸她躲过了八国联军的破坏以及光绪年间的无数次修缮,她留与世人的是她最曼妙的姿态,没有任何残肢断臂和受过伤的痕迹。 湖景与山景交相呼应,其间有工艺高超的长廊作点缀。她拥有北方园林独有的大气恢弘,但也不乏众多用心巧妙和精致绝伦。 这个季节的风是最舒服的,不是冬季的“冷风”和夏季的“热风”,而是“凉风”。连接昆明湖的堤岸上有数不清的石桥,坐在上面,迎面吹来湖上的风,混合着湖水的清,沁人心脾。

“坐在荇桥的石阶上吹风,左侧未全入镜的是清晏舫”

我与她的第一次邂逅是2013年夏,那是个能见度极低的阴天,以至于登上佛香阁看不清远处的南湖岛和十七孔桥。而这一次,落日时分登上佛香阁,天边都是肉眼可见的清透。

“登佛香阁远眺,大半个颐和园的景象尽收眼底,当年雾蒙蒙看不到的远方这次也看到了”

第二次是2015年夏,那是一个大晴天,景色本是绝美的,但奈何不了老爸的摄像水平拍下了唯一一张我是合眼的,奈何不了好不容易用像素不低的手机拍下的十七孔桥不是完整的十七孔。而这一次,我一一找寻当年的足迹、弥补当初的空缺。

“离谱的是八年前的手机拍出来的更清楚,某水果手机像素倒退了么这是”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是小学语文课文中对颐和园的描述。我从未体会到昆明湖的“绿”,而这一次体会到了。在河边垂柳的辉映和落日余晖的点缀之下,昆明湖的美尽收眼底。上一次欣赏到这样清透的水面是青海湖,再论个上次那就是洱海。一样的纯净不染一丝尘埃。

“本up主的首次出镜”

很难相信这湖存在于北京。这也再一次让我相信了自己的审美,颐和园是块伫立于西北城郊的一块璀璨明珠,城墙外面是喧闹与拥挤,城墙里面只有闲适与怡人。 在落日浮现于云端之时,坐在长椅上的一对中年夫妇请我帮他们拍下背影,我很乐意而为之并自然的说道:“好浪漫啊!”。这浪漫的哪里是落日,而是日落乃至迟暮之时这相伴相守始终如一。

“朋友拍到了我拍照的一幕”

颐和园晚上八点闭园,在这之前我不懂闭园时间那么晚是为何,想来大概率是想亮灯搞个好看的夜景,但是并没有。 我们待到七点半,太阳彻底落下,园区里漆黑一片,只有佛香阁的一层亮起了昏黄的灯,远远眺望过去透露着一丝神秘感。此时游客也寥寥无几,我们着急忙慌的向万寿山后面的北宫门赶去,一路上步履匆匆,但我的目光始终向着佛香阁。那微弱的灯光照不亮佛殿的金碧辉煌,照不出昆明湖里璀璨的倒影,但是依旧光彩夺目,是庄重的威严感也是威严的庄重感。

“此处缺张图,全怪手机相机水平不允许”

我想,如果还有机会在北京停留半天,我一定还会毫不犹豫的选择颐和园。 五月三日当晚,朋友想去天安门看夜景,我们坐公交到天安门广场对面,发现已经有很多打算看升旗的人在此等候了,要知道当时只有晚上九点,而升旗是在第二天五点。我犹为震惊。 天安门前被封控了,只有车辆在公路上穿梭,行人禁止通行,不幸的是我们骑单车到长安街上距离天安门最近的路口时,被告知单车也无法通行。无奈之下我和朋友打算在故宫后方绕行前往西单的海底捞。

夜晚的城墙也是绝美的”

朋友肉眼可见的失望,我很理解这种失望,从前旅行我犹为惧怕这样的遗憾,如今我已能对此感同身受并尽力尝试去安慰她,“有些时候会产生一些意外的惊喜呢!”我刻意把注意力转向故宫,带她在故宫四周绕行,用单车去丈量故宫南北和东西距离。开着认真又随意的玩笑——路过四季民福说这是全城最火的一家,碰到汉庭酒店说这是全国最贵的一家,瞥见街边执勤的警察说这块是全世界最安全的地带。 夜晚的北京宁静祥和,在此我不用担心任何安全问题,可以大胆蹬上车子尽情向前。谈笑之间迎面拥抱肆意盎然的晚风。穿梭于夜晚的小胡同里,居民熄灯准备进入梦乡,小酒馆里谈笑风生。 “夜宿海底捞”在互联网上流传已久,而这一次我终究切实体验了一番。准确说我们不是“夜宿”,而是吃饭顺带消磨时间。 五月四日零点一过,我们用上学生优惠点了单。由于不饿所以点的并不多,虽然该点的一样不缺,但我仍然觉得我们的消费配不上它的服务。 纵使是深夜,也阻挡不住他们热情如一的服务,对我们丝毫没有怠慢。负责我们桌的小姐姐时不时来询问我们有什么需求,言语中看不出她的疲惫感和困意,聊了几句,她说最忙的是前几天,里面用完餐的人不出去,外面排队的人进不来。我们直言她们太辛苦了。她还问起我们正在吃的在宫门口馒头铺买的粘豆包,我和朋友很想让她尝一尝,她很不好意思的拒绝了。 虽然这是他们的工作,但我不由的感到心疼。不想过多打扰他们,所以我们三点不到便匆匆离开了。 离开时帮我们拿行李的小哥哥还询问起了我们的家乡,我们是不是去看升旗,并祝我们学业有成,一路顺风。 我被这样的“企业文化”深深折服。但是有的时候又有一种不适感,这让我感到我们不是真正平等的,虽说顾客是上帝,但我仍旧不愿让对方做一些我可以力所能及做到的事情。 同时依然让我佩服的一点在于,他们的服务不是机械的,而是真情流露、自然而然的。不然,小姐姐又怎会跟我们聊起一些闲话,小哥哥又怎会询问起我们的情况并送上温暖的祝福。如果可以,我希望当初的小姐姐可以尝到一口粘豆包,希望我可以回小哥哥一句“工作顺利”,而不仅仅是“谢谢你”。 到天安门广场的时间大概四点左右,这时已经聚集了一大堆人在等待,还有很多人在四方赶来,有好几个老年旅行团,也有小学生团队。明明并不晚,但是大家都是一路小跑的,生怕被落在后面。站在队伍里,我们的前方是攒动的人头,后方是簇拥的身体。

“摄于凌晨四点半”

升旗的全过程一分钟有余,除了前排大家都高举手机,没有手机的就看着旁边的手机,生怕错过些什么。在后半段才听到有齐唱国歌的声音,我也提高音量唱了起来。还未尽兴,国旗便到了最顶处,仿若是一瞬间的事,还没开始就已结束了。 值得吗?肯定有人要问。 来的人都觉得值得,来的人都觉得值得才会来,不想来的人才会觉得不值得所以才不想来。 因为升旗这件事不是可以用值不值得来衡量的。这不是要看体验感与时间成本的得与失,而是升旗本身,就是一种意义。这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在祖国的心脏面前,看国旗冉冉升起,汹涌澎湃,热血难凉。 看看那些为此甘愿彻夜等待的人,看看那些举着国旗目光坚毅的眼神,看看那些大老远来北京还要起个大早的老人和小孩。 特别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 透过这迎风飘扬的国旗,我似乎看到了1919年的这一天,街头上青年们昂扬的姿态、坚定的步伐、震天的呐喊。他们代表的是祖国的未来,他们争取的也是祖国的未来。而今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是否可以与他们握手拥抱?诉说这盛世繁华,不枉其无畏抵抗?这是属于青年一代的赓续传承,是写满年轻的特殊底色。

时间回到五一假期前几天,同样是一场思想洗礼。 第一次对考研有了全面的认知,原来自己明年将要经历的这场大战,是一场恶战,敌人不容小觑。 原本的我,像是有着双面人格,想到考研便瞬间焦虑,放下考研又满血复活。这似乎是上大学以来常有的状态,在临近考研的现在愈演愈烈。 当年高考结束,我对于临床这个专业的选择,一来是因为感觉分数合适,二来是因为这是一个必须要考研的专业。我知道自己高中过的过于舒坦高考也没有用尽全力,剩下的力气早晚都要还回来,所以冥冥之中想要送自己去到一条考研的不归路。 但我也应该知道,高考失败的很大原因在于我过于迷茫,没有什么清晰的目标,甚至不知道我为什么要拼死拼活考个高分。 所以推及到考研上,我有清晰的目标吗?答案是并没有。 有些选择临床的人清醒的知道自己将来要当医生,甚至知道自己要进哪个科室。毕竟这是一个为当医生面对病人而存在的专业,故名“临床”。可是我呢?我只知自己要考研,像当初那样只知道自己要高考。 我向往自由,于是上大学以来拒绝参加任何社团活动,因为讨厌被支配被安排的感觉。 我的理想简单又“肤浅”,于是在小的时候最想开一家小卖部,现在最想开一家甜品店。 我对物质的追求极低也没有什么金钱观念,于是生活费大都花在了吃上却不自知,是一名合格的月光族。 这一切特质似乎都不是一名医生该有的,所以我从前无数次想过要转行。但还是如上文所说,每一个临床的学生最好的归宿是医院,其他任何出路都会让人不甘。 忘不了在齐鲁医院穿上白大褂的我,病人纷纷投来虔诚的目光。无论文化程度的高低,前来就医的人都会拿出自己最高的素质和最好的一面面对医者,因为面前的是他的救赎,是他的希望。 我开始领略到这份职业独有的魅力,是最神圣的,也是最有意义的。 所以,我该用理想去打败现实,还是捡起该有的信仰去击败幻想? 所以,我该选择竞争强难度大的专硕奋力一搏,还是选学硕或者出国读基础逃避临床? 考研是残酷的。考不考得上无法绝对衡量一个人的学习成效,学校好坏也无法绝对代表一个人的真实水平,因为有太多的造化弄人和机缘巧合。 而我偏偏选择了一个不得不考研的专业。 而不得不考研偏偏是我选择它的原因。 我是想逃避考研吗? 不是的。 我怕的从来不是考研,我怕的是自己没有清晰的目标,就像三年前的高中一样。 在北京宿舍的最后一晚,我与宿舍的小冷聊到很晚。我们互相描述自己从前的经历。她自述自己是一个很“轴”的人,高三得过一场病之后便魔怔一样想学临床,不同于山东省,她所在的省份想从医的人很少,临床的分数也高到离谱,她最终还是没有完全如愿,考上了预防专业,那一刻她便知道自己要转专业到临床,于是大一一年比高中还要努力的学习,现在如愿到了临床,又在全力以赴备战考研。 我说我很羡慕她,她所有的正是我所缺的。我表达了自己的焦虑和困惑,她便激励了我并帮我加油打气,她说我是一个很有灵性的女孩子,让我不要有挫败感。她同样是一个重度甜品爱好者,我们还开玩笑以后要是有了稳定的收入就合开一家甜品店。女孩子的友谊向来珍贵美好,大家有着共同的目标,相伴而行,考研路上似乎也不再孤独。 大学生活将近三年,不管是疫情时代封校失去自由还是现今全面恢复正常,我向来都是持续性躺平,间歇性踌躇满志。最近报复性出游,生怕自己一年后在凄惨地埋头苦读之时因为大学前几年没有玩够而苦恼。没有当一个彻彻底底的卷王,是不是同样因为我没什么清晰的目标,我总是忍不住怀疑。起码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更看重生活里的小确幸和当下的快乐,青春从来都不该囿于书本,灵魂从来都不该困于学校。青春是奋斗的青春,但我的青春不能只有学习考试,发光发热的不是只有高考和考研,更应该是独属于我思想、留下我脚步的浓墨重彩。 我相信终有一瞬间我可以坚定从事临床也可以甘心放弃临床,在那一刻之后我一定可以全力以赴去应战,去书写我最后一笔光芒。 在北京,在我二十一岁来临之际,在这2023年的五四青年节,我有了一些幡然醒悟,有了一些闪着光的收获,也有了一些能够铭记一生的瞬间。 我不再说我不喜欢北京了。 她有着我可以放心夜行的安全环境,有着古老的宝藏胡同和历史遗珠,有着全国最全的甜品和我最爱的点心。 有着我二十岁末二十一岁初的独家回忆。 在北京的第一场讲座,张蕴新老师在结尾说道:“心怀敬畏,心有所指”,我随手记在了备忘录里。再次写下这八个字,我也将永远记在心里,落在行动上。

2023再游北京回忆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