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斑公主》观后感——你知道吗?美的东西总是美的。

晚上,我去看了CINITY版本的《雀斑公主》;零点,我顶着困意,点播上它的OST,心脏伴随着音乐鼓动,逐渐精神百倍。现在我火力全开,就在今晚完成这篇观后感。
要不是前些日子在微博通过资讯频道刷到,我真的不知道最近有日本动画引进,不知道和去年引进《未来的未来》的是不是一个资方?对于细田守导演的作品,我谈不上特别的喜爱,其实尤其是这次的《雀斑公主》吧,我认为和他过去的作品带给人的感受是有很大不同的,无论是题材、表达方式还是核心主旨。但不得不说,动画总是会给我带来感动,我觉得这是一部很好看的动画电影。
简单说一下题材。这部动画的原案就是细田守的小说,关注到当代网络环境从而创作出这样一个关于“互相搀扶、拯救彼此”的故事,是我没想到的。故事大概说女主角铃子是单亲家庭,长期压抑着自己的感情、忍受着孤独,但在虚拟U世界中重新点燃生命的热情,并帮助同为单亲家庭的初中生奏坚强起来的故事。
其实看到电影简介中“元宇宙”三个字时,我觉得特别刺眼,心里已经带着暴雷的预期去看了。但故事出我所料,可以说这个虚拟世界它有很强的工具性,几乎完全是服务于艺术表达和角色塑造的,而并不是一种真正扎根于虚拟世界去发展故事变化的味道。就好像有了奇幻背景,魔法随便开,就能创造龙傲天了一样,其魔法系统并不扎实,只是为了衬托龙傲天的。日本人还是这么爱写小角色、小故事,这我就放心了,还是那味儿。
这部动画是2D绘制+三渲二的,在虚拟U世界中使用三渲二技术来表现,确实是一举两得。既强调了动画中“虚拟世界的真实感”,让角色具有了碰撞实体,又便于创造宏大景象和梦幻般的画面效果。可以说在动画电影中,《雀斑公主》的三渲二水准是极好的,毫无疑问的第一梯队水准。和另一部极为出色的《海兽之子》则是两种风格,各有各好。
《雀斑公主》的画面是很赏心悦目的,场景很棒,人物造型也很棒。2D部分如铃子家里的别墅、门前的小桥,细节都很丰富,3D部分如演唱会现场、鲸鱼跃出的场面都令人大呼过瘾。这部动画在表达方式上,明显有在往音乐剧、童话剧的风格上靠,这种结合手法会让我联想到《冰雪奇缘》,在日本动画中我觉得这样的创作思路也是让我欣于见到的。女主角的虚拟人设,尤其是开头一幕的五官、动作、乃至身材比例,都让我有很强的迪士尼既视感。我感到也许雀斑公主的人设,差一点就会成为又一个日本动画上的经典女主角了,真的很有潜力。这张脸虽然大大的眼睛和嘴巴动起来好像有点西方,但雀斑和红色线条的设计又让我感到很东方、甚至有些很中国(非典型)。这个人物创造得实在很美。优秀的色彩,再搭配上百变的服装造型,对角色的魅力真的是极大的强化。要说Belle距离经典角色还差什么,我觉得一个是她太完美了,因为是虚拟角色,表现出柔弱的时候都很公主、很公式。另一个是她并非TV动画角色,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向观众展示自己。
画面的美妙大概算得是调料,调味正确让人能平和地享受这部动画。而食材则是音乐,音乐是本动画的灵魂。对于同时热爱着音乐和动画的我来说,这真是上等的美味佳肴,令人久久无法忘怀。就像我上面提到的,如果说Belle的人设看着还有些迪士尼的感觉,你只需等她一开口,你就感受到了温柔、温暖、温馨。正如俗话说,音乐是世界通用的语言,音乐一出来,那真是十足美好的东方味儿。音乐的力量太强了,定位上它就应该是电影版的《CAROLE & TUESDAY》,纠偏一切误区,没有人会坐在影院里,看着荧幕听着这些歌,还能理解错这部电影在传达什么的,一个人都不会有。如果有的话肯定是没看歌词。
我很想好好地夸一夸这部电影的音乐,但我觉得只有看了电影的人才会进一步为音乐所感动。不出意外的话这张OST应该会是业界的年度OST,水准很高,看电影的时候就觉得很适合交响乐演奏。配乐的风格也很多彩,就我听到的至少有流行、电子、爵士、交响,并且在不同的剧情桥段,恰到好处地运用了不同的MIX版本。而且似乎这部电影在不同地区也做了音乐的适配,有中、日、英三种不同版本的配乐,之后打算去听一下其他版本是否有另一番味道。
聊完优点,想说一下缺点。《雀斑公主》的主旨立意我觉得是好的,选择虚拟现实为背景、谈及网络暴力、家庭暴力等等我觉得也是不错的,整个故事框架就挺好,不太行的是具体的故事内容编排。具体举几个例子:
1.让我高潮掉眼泪的是女主选择披露真身的部分,但电影从这里往后还讲了很长一段,而且还是相当重要的一段内容。尽管从故事发展上,这里的高潮非结尾是很合理的,但监督并没有很好地把高潮的情绪通过配乐等手段一直延续住,或是在见到奏、挺身而出时再起一次高潮,情绪编排上不是很好。好比新海诚就很擅长这个,他能把高潮续上好几分钟。
2.有一些交代不全的部分。比如像海蝴蝶的小精灵是否是弟弟呢?铃子为什么唱不出歌声?
3.有一些莫名其妙的部分。比如施暴的父亲看到不退让的铃子,并不是扫兴、逼退,而是吓得瘫软、逃跑,恐怕太刻意了吧?又比如完全没交代孩子们为什么把龙当做英雄?而不是把警察当英雄?
4.有太多定式和脸谱。比如对网民态度的刻画完全没有深度,正义警察的逻辑也很低级(但不排除是故意这样刻画,实际上是在讽刺现实网络上一群自诩警察的得意自大的人)(但他有很多赞助商标志,老实说感觉细田守没有这么高段位)。
5.有很多寡淡的支线。比如铃子和父亲,铃子和阿忍,铃子和合唱团,缺少一些端正的开始和结尾。也许生活中就是这样,身边有很多人长期穿插在你的生活里,但和这个局部故事的核心发展没多大关系,但拍电影就不能这么来了,牵扯进很多人却没有给一些笔墨去把支线故事写好,就像新衣服上的线头一样,让人吃不准能不能剪、又有些扎眼。
6.有一些思想不合适的内容。比如14岁的龙到处蛮横打架,为什么就是英雄?正义警察又为什么要扒皮执法?还有高潮的部分是扒别人住址真的好吗?
脚本不给力之外,角色塑造其实也完全不行。这个故事里的工具人实在太多了,只有铃子自己是活的而已,其他几乎都是工具人:
1.闺蜜:一个僵硬的技术宅设定。狂扒别人的生活痕迹,试图找出破坏演唱会的龙是何许人也,真的合适吗?
2.阿忍:挺暖的一哥们儿,然后呢?甚至都不玩U世界。
3.爸爸:没什么态度的爸爸。女儿说啥是啥,过于默默支持了吧。
4.奏:龙的存在感倒是很强,奏的存在感就太弱了。心思倒不是不能理解,但角色转换应该多一些铺垫和暗示啊。
还有很多其他角色,不提了。总之几乎都工具性太强,要么和故事没什么关系,要么角色行为和故事推进过于强相关,真的没有用心在刻画每个角色的魅力,除了主角。这要是有京阿尼在做,表现力绝对不一样。
那么《雀斑公主》的优缺点大致上都说了,最后想谈两个个别的感想。
一个是,其实有个地方看笑了,就是瑠果和头慎告白那里,那段演出真的很棒,看得很逗趣。这种就特别体现人物性格和魅力啊,如果动画全篇能够有节奏地多增加一些这样的部分,强化日常校园内容的表达,我觉得肯定会大幅改观的。这也让我感到《雀斑公主》这个故事,可能真的非常适合做成TV动画而不是动画电影,如果有更多时间、切成更多集,娓娓展开这样一个故事,绝对很棒。
另一个是,就像我开头说的,日语片名是《竜とそばかすの姫》,也就是《龙与雀斑公主》,不难看出导演想传达的应该是“互相搀扶、拯救彼此”的立意吧,角色的台词其实也明示了这一点。但我觉得中文片名省去“龙”也是可以有的,Belle的存在感远强过龙。结合穿插故事收尾的、妈妈救人的回忆片段,其实我在这部动画中,读到的更强感触的主旨是:成长。准确来说,是当不成熟的自己站出来,运用那些曾今见过的、学过的、被指教过的东西,去保护、引导更为弱小的他人时,发生的那种成长。因为铃子自己其实就完全不行,生活很苦闷,但当她遇见龙时,她却从龙的眼中看到了类似的孤单,并吸引着她去了解龙,进而想保护龙,为了龙挺身而出,完成蜕变。铃子的这一做法,和她妈妈如出一辙,在无法确信自保的前提下,为了保护别人而勇敢站出来。就是在那一刻,电影向我传达了传承与成长的美好。我会想起自己有许多许多次,妈妈给我突兀地讲一些生活道理,又或是从网上见识到一些新鲜知识,起初我不理解、不懂得。但有时念叨多了,隔些日子我看到弟弟妹妹、或是同龄朋友(比如久坐、不吃早饭云云)时,我会想起我听到学到的那些东西,就有样学样搬出那一套说辞,关心别人是否多运动运动,调整作息。若是劝成,进而自己也会在当时有所改变、有所理解。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我逐步习惯了很多道理,变成了现在的自己。
我觉得我对日本动画完全不会腻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总是会关注和描绘这些人与人的羁绊、传承、成长等等。这些人性的美好是我真正不会腻的,刻画这些东西的作品总是我的心头好,他们描绘的小家小事中总是能显出这一层。我真的特别、特别、特别期待中国动画有朝一日也能做出这种感觉的作品。
那最后的最后,推荐热爱音乐、热爱动画的朋友去影院支持一下这部电影。美的东西总是美的,哪怕我写了不少缺点,但都无法遮盖那份美好一丝一毫。这部电影我也许给个7.5-8分吧,但不妨碍我确实享受了这2小时,确实喜欢着、回味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