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未央】专题丨汉未央专业打造罗店花神祈福典礼引万人空巷

二月花朝 花神重现
汉未央专业打造罗店花神祈福典礼引万人空巷
3月9日,上海宝山罗店花神祈福典礼在罗店花神堂隆重举行。宝山区区委书记汪泓等领导亲临现场观礼,并奏鸣编钟,许愿赏红,为国泰民安祈愿,为宝山人民祈福。上海汉未央传统文化促进中心专业出击,为祈福典礼提供全程策划执行,最终交出高品质答卷,取得圆满成功。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
在上海北部的历史名镇中,罗店建镇七百年,自古冠号“金罗店”。当地因棉兴市,因棉成镇,形成了集聚种植、生产、交易的棉纺织业中心,积淀了深厚的花神信仰、棉花崇拜。可以说,花神是罗店的文脉之源、文化之魂,偕古镇兴而兴,俱古镇衰而衰。因迭遭兵燹,古镇一度摧毁,花神信仰亦几近湮灭不闻,失传已逾百年。

淞沪抗战中,两军在罗店反复拉锯,称为“血肉磨坊”
当前,罗店镇决心以文化建设引领古镇复兴,而文化引领又以花神庙会为先着,于是,罗店父老相传数百年的花神庙会,今春重现人间。

那么,如何迎回花神?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引入优质社会组织参与文化事业,是正确的打开方式。罗店方面找到汉未央,希望由汉未央来操办整场花神祈福典礼。此时距活动之期已近,而活动因得到宝山区领导的高度重视而规格骤升,首届花神节能否一炮打响,其压力可想而知。
而我们决然承担,以汉未央十年积累之底蕴,贡献罗店镇唤醒乡愁之探索,我们有这个责任,更有这个信心。

取象于洛神
专业在于体系优势。汉未央整个机构开足马力运转了起来。
如今的罗店,其种植业已不以棉为主,则花神文化是否仍具当代价值?我们认为:春之去而复归,月之亏而复盈,花之枯而复荣,是一种古老深沉的隐喻和昭示,花神崇拜本质是对生命力的崇拜,是对盛世永驻的祈祷,是对美满生活的念想。人只要有希望就有动力,国家只要有希望就能向前。这岂不是满满的正能量?由是观之,古今一也。

汉未央深信:真正的礼,直指人心。祈福典礼的设计,就是要超越时间的界隔,激发人心的希望,赋予鲜明有力的心理暗示和精神动力。


我们以司花之神女夷为花神的人格化表达,以巨型棉花树为花神的物格化表现。女夷神便是罗店人的崇拜,棉花树正是罗店人的乡愁。棉花树必须是殷实繁荣的,催人追求富足;女夷神必须是绰约仙姿的,让人向往美好。


于是,全部仪程“序、舞、颂、簪、迎、祈、巡”七篇章构思了出来。钟磬雅乐,是为序;采薇采蘩,是为舞;感恩祝祷,是为颂;棉为王者,是为迎;许愿赏红,是为祈;踏歌行春,是为巡。

于是,花神赋撰写了出来,棉花树制作了出来,女夷神妆点了出来,女夷之舞创排了出来。尤其万花主宰的女夷神,取意高古,取法汉魏,取象洛神。
曹植在《洛神赋》中写道:
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
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取洛神之美,塑花神之容。出于尘泥之外,又入于烟火之中。罗衣璀璨,明眸流转,巧笑嫣然,顾盼生辉。汉未央倾情打造七百年不老花神,降临人间。
花神故里万人空巷
花神庙会当日,罗店镇万人空巷。
花神堂内,人们看到了美轮美奂的典礼。有人说,花神祈福已有百年不遇,今遇之,幸也。有人说,祈福典礼场地不大,却极壮观,深受感动。
花神堂外,人们看到了盛大的行春巡游,争睹花神之芳容。

令人想起《洛神赋》中铺叙洛神仪仗的篇章:
冯夷鸣鼓,女娲清歌。
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
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
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
于是越北沚,过南冈,纡素领,回清阳。

在这杨柳依依、花开缤纷的春日,在罗店街巷间,只见女夷神巍立于车驾之巅,如在云中。前有仪仗,下有虎贲,后有仕女。汉家威仪之尊,庶几可见;汉服汉礼之大,惊鸿一瞥。
这就是汉未央在罗店呈现的花朝花神。
汉未央很少做花朝节活动,然不出则已,一出则动于九天,遗风流韵,有如重回汉晋。市民观之,不禁发出今日方见汉家威仪之盛的感叹。返本开新,整理千年传统,整合百年遗风,找准至诚之价值,修成至美之形式。传统文化便是要以至诚至美现于世人,让人们初而仰之慕之,进而随之从之,转而学之习之,如此复兴可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