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德勒兹:感觉的逻辑(第四堂课)

2022-12-20 13:24 作者:论哲三号机一一0ffical  | 我要投稿

读书会全过程笔记:《感觉的逻辑》选读(4)


本文做了适当删减,且是自己理解

不代表姜宇辉本人看法,仅供参考

不代表德勒兹本人看法,仅供参考

莫要将复读的几个词与批判的几个词简单看作是二元对立的对子

视频课程仅作一个入读

不代表详细学究地深入学习


玩笑话都删了




一、前言

大写的图像自身的解放是对艺术史的新梳理,如此梳理并非仅限于培根。而且也不止仅在谈论绘画。一种解放的力量。

① 隔离 把形象从背景之上隔出来,让我们注意到可动的形象

② 逃逸 当形象隔离出来后,它反而释放了自身的力量,进一步展现自身的痉挛

身体开始逃逸,生成—动物

这种生成是内凹的,通过这种凹陷给出意识。人身想要挣脱人时,它会走向动物,脱离出人的图谱。

面容被看作是有待破解的符号表征,它自身似乎是无力的,直到它被投入到目录里。

而德勒兹要做的就是破坏面容回到头,回到头自身的力量,不寄托于所谓背后真正的意义的图谱。它要回到身体的生成的运动,而不是去作为表征的符号。


骨头好像是意义图谱的结构,面容是它的表征。

肉身被骨架撑起时,肉体与十字架相互配合,释放痛苦。


但肉体无形可动,柔软易变。无可把握的,瘫软的痛苦。一种突破的狂喜,颠覆时的快乐。


姜觉得德勒兹这里还是太乐观了。姜觉得培根要表达的是感同身受的痛苦。姜认为后德勒兹哲学沉溺于肯定性之中,缺失了否定性的严肃。


今天讲什么是歇斯底里,



二、第五章:概括性思考:培根绘画的不同时期与各个方面


叫喊与微笑??

姜认为德勒兹有智力但少点情感

叫喊就是上节课讲的绷不住。身体自身的要挣脱的力量。

叫喊是大张着嘴,把内在的力量释放到外部

叫喊是可见的,一下子体现的


微笑是半遮半掩的。一种平衡与含蓄。

不是完全的炸裂。内外的可见与不可见维持着一个张力。


微笑的绽放不是单纯撕裂的,它有像在融合。有些人的微笑是让一切融化的。一切消融掉了。

微笑是一种溶解,培根与塞尚都是音乐般绘画的作家。


叫喊好像要刺痛别人,一下子释放出来。



生成——撒哈拉沙漠

回到颜色光线这些分子式的流动之中。无任何形象,而是庞大的微观粒子的交织碰撞。

叫喊:生成—动物:痉挛:苦痛   

生成动物意味着动物性的力量挣脱束缚挣脱自身的形状


微笑:生成—撒哈拉:眩晕:迷醉/恍惚

生成风景意味着去除形体,回到力的海洋。形象自身溶解了 ,瓦解了个体的边界,失去了自己,而是溶解出去与其他的交织一块。


晕晕乎乎,镜花水月,云里雾里。


德勒兹提到了拉奥孔和另一辆雕塑。

拉奥孔被蛇缠住的痛苦的表情,另一个的表情则溶解,以爱渗透了其他,与之交织(介于痛苦与迷狂之间模糊的诗意)


1954年的几幅生成——撒哈拉的画作

溶解的脸不是爆裂的,不是挣脱的。

而是面庞要融化消失,不在维系人形给,但也不企图成为动物。

这种迷醉与恍惚才是其中主导的。


图像浮现在幽深的黑暗背景之上。












微笑,歇斯底里

伴随身体的消失依然会有微笑,不再依托身体,更深更广地与事物链接在一起。

空间也消失。只剩挥之不去的微笑。这种溶解的恍惚的爱,是感觉的逻辑。这微笑就是歇斯底里。


歇斯底里:无法控制,无法节制的情感的奔涌


从这点看,更像是生成——动物。


在古希腊词源那里:子宫。回归母体,回归羊水。

羊水就是撒哈拉之地。生成——撒哈拉就是回到母体之海

歇斯底里不只是情感之过剩,也是对子宫的复归。


一种德勒兹所言的“培根的歇斯底里”。再重新出生。消失在风景之中。

画中的框在生成——撒哈拉中。

它给出的是深度,让给出的内容更加空灵。


培根的四个阶段与涂绘风格

西尔维斯特将培根分为三个阶段

1将准确的形象与热烈坚实的平涂色彩相对立(回到形象本身,让形象绷出来)

2在带有帘子的色调背景上对形状进行涂绘风格的处理(生成——撒哈拉,歇斯底里)

3将俩对立的法则回合,回到平涂的色彩鲜艳的背景,同时通过划痕和刷痕在局部重新营造模糊的效果。(涂抹与逃逸线,生成——动物)


关于生成——撒哈拉。“涂绘”给出了微观的呈现。这里的“涂绘”是在描述建筑,建筑的巴洛克风格给出一种绘画感。在建筑与绘画中找巴洛克艺术的力量。

对于建筑,我们希望它们稳定坚实。但绘画如果呈现的只有僵死,我们会觉得没有意境


这里有一个动静的差别。建筑这里的有形之下似乎没有被遮蔽的,都是可见的。但绘画那里并非如此。我们能在绘画那里看到渗透包围感染。涂绘使得自身被描绘,有形的建筑重新被成为撒哈拉。静成为动,有形化为了无形。


用巴洛克的涂绘风格就是为了拿去解释培根。举例:教堂浮雕

 

观赏的路人会融化于其中。感觉的逻辑与后面的电影12与巴洛克相互呼应。


希尔维斯特把生成——撒哈拉这部分认为是中间的短暂的过渡环节

但德勒兹认为这一阶段恰恰给出了培根的第四个阶段。


再区分出第四个阶段

培根绘画要达到的最终点。


巴洛克式的涂绘空间

回到不承载意义的力量场域,回到力量的微观场域。

德勒兹的抽象是向下回到纯粹的力量。不是那种抽象到纯形式的抽象。

歇斯底里的抽象


三种运动


1从结构到形象:孤立,封闭(大写的图像)

隔离,把形象隔离出来成为它自身


2从形象返归材质结构:变形,生成,运动场(生成——动物)

突破,形象自身从自身的范围界限中挣脱

田径运动,以不同的运动方式去变形。通过自己的边界孔洞中渗透变化出来


3形象的消隐涂绘(生成——撒哈拉)

朦胧的醉感


两幅画


  

左图 画框链接了天与地,大地与宇宙的空间联络在一起。天地间彼此相互渗透。大地上的野草犹如联合的身体。回到风景之中,回到撒哈拉中去。


右图 世界随之毁灭,被抛到黑暗之中,一种找不到自己的致命的眩晕。同样是天地的交织,无高低近远。眩晕并不止能带来一种醉的迷狂之喜,也能够是致命的毁灭的宕机。





三、第六七章:什么是感觉 什么是感觉的逻辑


德勒兹讲感觉是在强调,感觉是一种物质性运动,原初的运动,不是什么五感。而是更在前的层次。

感觉与韵律结合在一起。琴弦的震动可以与天地万物一同荡漾,自我与世界的连贯统一的物质性运动。这并不是现象学的。

中国人的古琴弹奏往往在自然环境中,它的音量不像西欧乐器那么大,纵使如此它还是要在宽阔的室外空间里的演奏。古琴的声音与自然环境的声音交织,制造一种共振。


美学的俩传统:头与脑

认知主义的柏拉图传统——头

抽象的形式/认知


前苏格拉底的唯物传统

实实在在的感觉的逻辑与其他物质性的力量相互联络

神经系统/唯物论


面对各种形象时,我们可能会用理性去把握它的抽象形式/去感觉,去对冲那个形象。通过看去触摸图像,成为物质运动的不同的环节,交互在一起。


德勒兹去讲大脑便是要回到前苏格拉底式的感觉的逻辑传统。


姜宇辉认为:德勒兹与梅亚苏对于休谟的经验论解释是有相通性的了。“只有偶然还是必然的”


德勒兹:感觉的逻辑(第四堂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