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艺研学日记1:穿越千年,我与佛对望
从北京启程,历时2个半小时,到达了大同,在淋淋细雨中,开启了山西研学之旅。

惊叹,敬畏,这是我首次看到云冈石窟的感受。

5个主要洞窟,209个附属洞窟,18000余平方米的雕刻面积,17米高的大像窟,59000余尊大小不同的造像,单一个20窟在当时的用工量就可以达到5万人……北魏皇家造像,历史60余年……这些数字放置在真实的石窟面前,感叹倾国之力,匠之工艺,信仰与政治,皇权与苍生,交错纵横,从时间的缝隙穿凿而过,留给后人的唏嘘感叹。

在洞窟里仰望720°旋转,满眼看不及的精美,从昙曜五窟的犍陀罗风到云冈晚期的瘦骨清像,再到具有盛唐风格的雍容华贵,从佛祖、菩萨到力士、飞天,从穹庐顶到殿堂式,从被挖了眼珠到清代色彩的修补,站在云冈面前,只能感叹1500面前先人们的智慧与审美。
云冈石窟知识点:
1.开凿背景
五胡十六国后期,由鲜卑族拓拔部首领拓跋珪建立的北魏政权逐渐崛起。长期的战乱与动荡,令民众急需寻找精神寄托,佛教盛行。北魏的统治阶层也需要利用佛教来加强和维护自己的统治。
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从凉州(今甘肃武威)掳掠来大量佛教僧侣和擅长雕刻的能工巧匠,这为云冈石窟的开凿奠定了人员和技术基础,北魏首府平城(今山西大同),也因此成为了北方新的佛教中心。

2.云冈分期及艺术特点👉🏻
云冈石窟是中原北方地区第一个皇家石窟,一改壁画+泥塑为主的模式,首开全石雕佛教石窟群。

开凿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为北魏文成帝拓拔濬开凿的“昙曜五窟”;
中期为献文帝拓拔弘、冯太后、孝文帝拓跋宏时皇家营造的大窟大像;
晚期为迁都后民间补刻的窟龛。

3.石窟看点
中西交融
建筑中的建筑
昙曜五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