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谭德塞建议暂时放弃新冠疫苗知识产权?
世卫组织总部所在地日内瓦当地时间2月26日,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新冠肺炎例行发布会建议暂时放弃新冠疫苗知识产权,各国应展开合作,增加疫苗产量,以有效应对疫苗分享的问题。

当提出暂时放弃新冠肺炎疫苗知识产权时,出现了缺乏合作和严重抵制的现象。为什么各国,特别是拥有知识产权的国家会有如此反应?
暂时放弃知识产权会增大疫苗的产量吗?
疫苗的生产不仅依赖知识产权,更加依赖技术人才、制造工艺、环境设备、质量控制、运输保存等多个环节。
很多国家不能制造疫苗的根本原因除了不能研发出有效的疫苗以外,还不具备疫苗制造的人、财、物力基本条件。即便用同样的知识产权,制造出来的疫苗可能达不到标准,甚至起到反作用。
像印度这样极少数拥有制造药品的能力,而且公然打着“为民众健康”的旗号无视知识产权,生产盗版药的国家,知识产权本身对他们也视同无物,跟本谈不上放不放弃。
知识产权不是疫苗不足和分配不均的最大"障碍"
拒路透社报道,在对辉瑞-BioNTech,Moderna,牛津-阿斯利康,强生和Novavax这五家新冠疫苗生产商的合同研究后发现,美国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迄今囤积的新冠疫苗数量已超过30亿剂,即便是在全民接种两剂疫苗的前提下,这些国家所需的疫苗总量也不过20.6亿剂。过剩的疫苗足够用于整个非洲大陆的成年人口。而一部分过剩的疫苗被搁置在冷冻柜中,最终失去效用,流入垃圾桶。

根据外交部2月8日发布的数据,中国已向巴基斯坦等53个发展中国家提供疫苗援助,已经和正在向22个国家出口疫苗。并决定向世卫组织“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提供1000万剂疫苗,主要用于发展中国家。由此可见,全球范围内新冠疫苗不足和分配不均的根本原因并不在知识产权上,而主要是贸易壁垒和其他障碍,这点谭德塞自己也非常清楚。
知识产权是医疗行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源动力
可以肯定的说,制药、疫苗,甚至整个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知识产权的保护。众所周知医药行业的研发成本非常高,一是因为研发人员、设备支出本身就很高;二是研发的周期非常长,需要经过反复的试验;三是失败的风险非常高,一旦失败也就意味着前期投入的资金和时间都打了水漂。
以《我不是药神》电影中提到的治疗白血病的药物“格列宁”为例,这款药物的研发时间就长达15年,其中的成本花费已无法计算。是什么让企业愿意不断的投入资金、人力、物力到研发上,就是这医药行业背后高额的经济回报。虽然很残酷,但是就是这么现实,无需过多遮掩和辩护。
各个国家和政府都非常注重医疗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几乎在这方面达成了共识,新药的专利保护长达20年是目前在各国比较通行的做法。也正因如此我国的医药行业才得以快速发展。根据美国《制药经理人》杂志2020年6月公布的数据,我国已经有云南白药、中国生物制药、江苏恒瑞医药、上海医药等四家企业进入了全球制药企业TOP50榜单。
其它行业如果想要出现一些在世界上排名非常靠前的企业,也可以借鉴医药行业发展的模式,从知识产权出发,让企业切实感受到研发投入带来的市场领先优势,充分享受研发投入带来的市场红利,才是维持企业持续科技创新,推动各个行业向前发展的根本。

全球共同体的论调没错,但在面对人类共同问题的时候更应多一份冷静的思考,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提倡有能力的国家捐献更多的疫苗可能比要求放弃知识产权更加实际。越是这种紧要时候越不应该放松对知识产权的敬畏之心,别让那些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人寒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