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10.0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
【本文转载自《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艾思奇主编 · 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第十章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
马老师和恩老师把辩证唯物主义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从而把唯心主义从社会历史领域驱逐出去,建立了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
马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为社会科学提供了唯一正确的理论和方法,使得社会历史的研究第一次有可能克服人们过去对于历史和政治所持的混乱和武断的见解,而成为真正的科学。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主义哲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导师指出:“在这个由一整块钢铁铸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决不可去掉任何一个基本前提、任何一个重要部分,不然就会离开客观真理,就会落入资产阶级反动谬论的怀抱。”[i]
* * *
意识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根本问题。意识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唯一标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归根到底就在于对这个问题给与了不同的解答。历史唯物主义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则,历史唯心主义则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在本书的前面各章,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各方面的基本原理。这些原理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这个物质世界,是按照辩证法的规律,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曲折地向前发展的永无止境的客观过程。马列主义哲学指出,这个过程不仅仅存在于自然界,而且也存在于人类社会。这就是说,不论对自然界或对人类社会,都应该用唯物主义的原理来加以理解。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同样,人类社会历史也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按照本身所固有的必然规律而发展的物质过程。
导师指出:在马老师以前,一切历史理论有两个主要缺点。“第一、以往一切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发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第二、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历史的精确性去考察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ii]导师的这段话深刻地说明了历史唯心主义观点的致命的弱点。
许多抱着历史唯心主义观点的理论家都把社会发展的原因归结为人们的思想动机,归结为个别英雄人物的思想动机。他们不能发现物质生产的发展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抹煞或忽视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者 广大的劳动群众在社会历史上的决定作用;他们不能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社会发展看成是一些偶然事件的杂乱的堆积。按照这种理论,生活在嘿黯中的人们,只能等待某一杰出人物的偶然的出现,等待他头脑中偶然迸发的明亮的思想火花照亮嘿黯的大地。这些理论对人民群众是精神的桎梏,叫他们安于困苦不堪的生活,最好也只是叫人们把希望寄托在幸运的偶然性上。
历史上各个时期的进步思想家,曾经在对社会历史问题的解释上提出了某些有价值的论点和推测,有些唯物主义者力图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某些社会历史现象,在社会历史见解方面提出了个别的唯物主义的观点,但他们的社会历史观在整体上仍然是唯心主义的。
在[-],例如春秋时代的管仲提出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iii]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东汉的王充发挥了管仲的这个观点。王充认为,人们的善恶行为,并不在于人的质性,而在于人们的物质生活,在于农业生产的丰歉,而农业生产的丰歉则由于自然界的原因[iv]。由此,王充得出结论说:“世之治乱,在时不在政。国之安危,在数不在教。”[v]王充把社会治乱的原因归结到自然条件是错误的,但是他的观点在反对主观唯心主义的历史观方面是有积极意义的,在运用唯物主义对社会历史的探索上也是一个有价值的尝试。明末清初的王夫之认为,社会是进化的,并肯定社会发展有其自身的因果关系,他否定意志决定论,认为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是由其生活环境所决定。
在欧洲,例如希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对于社会生活的起源和发展提出下面的看法,他认为,原始社会的人过着群居生活,他们没有住所、衣服和工具,他们以偶然获得的食料充饥。他们“受到需要的教训”,逐渐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在需要的影响下,“双手、智慧、机灵”就引导他们走向文明的生活。十八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对于社会历史,提出了“环境决定意见”的唯物主义观点。例如爱尔维修认为,不良的社会风气是恶劣环境的结果,因此要改变这种风气就必须改变环境。但是,他们在提出这样的唯物主义观点的同时,又提出了“意见支配世界”这个唯心主义公式。这两个观点是直接对立的。这些法国唯物主义者就使自己陷入了不可解决的矛盾循环,他们仍然不得不把历史进步的希望寄托在某些能够以自己的意见代表理性和真理的先知先觉的人物的身上。
客观唯心主义者黑格尔认为社会历史是绝对精神发展的高级阶段,但他曾试图把人类历史说成是具有某种必然性的过程,正是在这一点上,导师认为在黑格尔的某些关于历史的见解中具有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
在马老师以前,对自然界的解释曾出现过很多的唯物主义的派别;而在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领域内,唯心主义却占着完全统治的地位,因而不能产生真正的历史科学。这不是偶然的。
关于社会历史的解释直接同各jj的利害有关,它不能不更多地受jj偏见的歪曲。在任何剥削者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剥削者拥有从事精神劳动的特权,被剥削者承担从事体力劳动的沉重义务。一切剥削者总是夸大精神的作用,贬低物质生产的意义。不同的剥削jj以及同一剥削jj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情况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它们总是或多或少地抹煞被剥削者 劳动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剥削jj为了维护其剥削的特权,总是把某种剥削制度说成是永恒的,把这种制度看成是神的意志或某种永恒的正义、人类的理性所决定的,而否认社会现象的暂时性、历史性。因此,剥削jj总是竭力在社会历史问题上坚持唯心主义的阵地。只有现代无产jj这个彻底革命的jj才能够摆脱剥削jj的一切偏见,只有这个jj的思想家才能够创立真正科学的社会历史的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前不可能产生,还有其社会历史的原因。只有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和大机器生产才提供了科学地理解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可能。恩老师说:“在以前的各个时期,历史动因和其后果的联系是混乱而隐蔽的,所以要研究这些动因差不多是不可能的;现在这种联系已经简单化了,谜语终于有可能解答了。自从采用大工业的时候起,即至少从1815年签订欧洲和约的时候起,在英国,谁都知道,两个阶级,即占有土地的贵族和资产阶级夺取统治权的意向,曾经是该国全部政治斗争的重心。在法国,随着波旁王族的返国,同样的事实也使人们意识到了。······而从1830年起,在这两个国家里,工人阶级即无产阶级,都被认为是争取统治权而斗争的第三个战士。当时关系已经如此简单化,只有故意闭起眼睛的人们才看不见,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推动整个近代史、至少是上述两个最先进国家的近代史的动力。但是这些阶级是怎样发生的呢?骤然看来,把从前大规模封建土地占有制的起源,还可以(至少较近地)归于政治的原因,归于暴力的掠夺,可是这对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却是不可思议的了。十分明显的,这两大阶级的起源和发展是由纯粹经济的原因决定的。同样明显的,土地占有制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正如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一样,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权利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vi]这就是说,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使得社会jj关系简单化,明朗化,把社会发展的经济根源明显地暴露了出来。而且资本主义的大机器生产打破了地方和民族的闭塞状态,扩大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有可能把各国各民族联系起来加以比较研究,发现其共同性、重复性,从中找出一般的规律。
马老师以前的思想家所以不能够在根本上摆脱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建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除了jj立场和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外,还因为历史唯心主义观点有它的特殊的认识根源。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和自然界的发展过程有一个根本不同之点: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是各种盲目的、不自觉的力量。天体运动和微粒子的运动,声、光、热、电,化学变化,以至于生物的生存演变等等,这些物质的运动变化,都没有自觉的预期要达到的目的,只是由于它们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表现为一定的有规律的客观过程。社会历史的情况却不同,在这里起作用的是人,“而人是赋有意识,经过深思熟虑而行动或因受热情驱使而行动、并且抱有一定目的的。在这里,无论什么动作,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vii]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形式。这个特殊的形式很容易使人发生迷惑:如果人们只看事情的表面现象,而不深入研究事情的本质,就会以为社会历史的发展似乎是决定于人的主观意识,而不是遵循着历史的客观规律。历史唯心主义者就是利用了和片面夸大了这个表面现象,把人的思想、人的主观意志说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特别是把英雄人物个人的思想和意志说成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决定力量。社会历史是通过具体历史人物所参与的具体历史事件所构成的。每个具体历史人物的性格、才智、意志都各不相同。由于不同的人物和许多其他复杂条件的影响,各个历史事件的具体状况是不会完全同样地重复出现的。被这种现象所迷惑的人,就会否认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存在着规律性,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由个人意志所支配的一些偶然事件的堆积。
为了确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就必须冲破笼罩在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上的这种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