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猗县程村东周墓发掘简报
临猗县程村东周墓发掘简报
《文物季刊》 1993年03期
张童心 张崇宁
程村位于峨嵋岭南,涑水河西岸,隶属山西临猗县庙上乡,在县城西22公里处。据初步调查,它是一处面积逾万平方米的墓地。在村西有一当地群众使用的取土场,约5000 平方米,俗称“土塘”。1987年夏,当地群众在土塘取土时发现了墓葬。同年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运城行署文化局即组成联合考古队,对程村墓地进行了发掘。发掘工作延续了二年,共发掘土塘及其周围东周时期的墓葬52座、车马坑8座,共出土铜器、陶器等遗物1500余件(图一)。整个墓地的发掘报告正在整理之中,现选出已整理好的8 座 墓 葬 简 报 如 下, 其 编 号 分 别 为∶88jLCM1056、88jLCM1059、88jLCM118、88jLCM1120、87jLCM1024、87jLCM007、88jLCM1067、88jLCM1069。
一、墓葬形制
这八座墓葬皆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其中有一座因当地群众取土而直接露出墓之填土,另一座直接开口在耕土层之下,其余6座墓口与耕土层之间夹有一薄层扰土。墓之方向除了M1120为南向外,余皆为北向,从345°到358°,方向较为一致。墓之填土皆花土,有黄褐色、红褐色等。墓坑四壁均不垂直,故墓室口、底大小均不一致,口小底大者与口大底小者各四座,但相差皆极小。八座墓中M1056最大,墓室为4.7×3.4米,其余7座略小,但都在3×2米以上。除M0007 因当地群众取土而仅存深0.96米外,其余7 座墓之深度在4.2~5.5米之间。人骨全部仰身直肢葬,面向上,经鉴定有5座墓的墓主人为成年男性,1座墓为成年女性,另2座则因腐朽而不清楚。葬具全部为一棺一椁,椁之大小皆与墓室相近,棺之大小则约在2×1米左右,M0007因保存太差故不甚清楚。主要随葬品如容器等皆放置在棺椁之间,位置多在头端。M1069的二件器物一在东北角,一在西南角,M1059的器物在西边,其余6座墓的主要随葬品皆放置在北边(包括东北角、西北角)。随葬品中青铜容器主要有∶
鼎、簋、舟、盘、匝,也见有豆、敦等陶器主要有鬲、豆、罐、壶、敦等。下面以M1056、M1059、M1120为例分别说明。
88jLCM1056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口略小于墓底。在西南角距墓口1.5至2米的填土中,有一具散乱的人骨架。距墓口3.3米处始见椁盖,长3.67米,宽3.1米,由15块长3.1米、宽0.2至0.3米横向排列的木板拼成。椁盖下南、北部挡板的两头顶住两侧壁板的两头,挡板、壁板皆置于椁底板之上。
底板亦由15块横向排列的木板组成,部分板间有0.05米左右的空隙,整个椁高为1.2 米,厚约0.05米。棺保存较差,其结构与椁相似,唯底板长出四周立板0.05米,是由5 块0.2至0.3米宽窄不等的纵向排列木板组成。棺两侧壁板厚为0.08米,棺底保存不好,木灰厚仅0.02米。整个棺之长为2.25米,宽1.2米,高仅存0.4米。在椁底与墓底之间有一层厚0.12米的红色垫土,似稍经夯打,但夯层、夯窝均不清楚。经鉴定,墓主人为男性,35~40岁。M1056的主要随葬品有铜鼎、豆、盘、匝、舟、陶壶、豆、罐等。全部随葬品皆放置于棺椁之间,主要放于东北角(图二)。
88jLCM1059 墓口略小于墓底,距墓口3.04米处见椁盖的痕迹,由于椁中部塌陷,故到深4.1米时才清楚椁盖的情况。长4米,宽2.6米,由17块横向排列的长2.6 米、宽0.2~0.3米的木板拼成,厚约为0.04米,盖下椁两侧壁板高1.1米,弯曲变形靠于墓壁,椁挡板两端顶住两侧壁板两头,壁板和挡板置于底板上,椁底板亦由17块横向排列的长2.6米、宽0.15~0.3 米的木板拼成。棺之情况因腐朽严重而不清,其大小为2.15×1米。椁、棺各板之间的衔接情况不明。在椁底与墓底间有0.1米左右的垫土,人骨架零乱不清。M1059的主要随葬品有铜鼎、舟、簋、陶鬲、残毁严重的漆器二件。随葬品主要放置在棺椁间的西边,棺内仅在人骨左手边随葬一戈,其戈、鳟之间尚可辨认秘的痕迹,通长为1.28米,秘饰红彩,长为1.18米,宽0.04米(图三)。
88jLCM1120 南向,方向182°。墓口略小于墓底,其椁长为3.9米,宽2.24米,高1.13米。椁盖保存极差,仅可辨出是由横向排列的木板拼成。其下两端挡板则置于两侧壁板的内侧,然后共同置于椁底板之上。椁底板由两组纵向木板组成,接头处分别搭于椁底中部一块长2.3米、宽0.17米、厚0.04 米的横向垫木之上,但在椁底的两头则未发现类似的垫土。底板两组共10块,每组5块,长1.9米左右,宽0.2~0.25米,厚约0.04 米,板间约有0.05米的空隙。棺之长为2.32 米,宽1.25米,残高0.1米,棺盖朽甚,仅可见由数块纵向排列的木板组成,盖于挡板、壁板之上。其棺之挡板则置于两侧壁板的内侧,底板又置于帮板、挡板之内。经鉴定;墓主人为男性,25岁左右,在骨架周围身饰有朱砂。M1120之随葬品主要有∶铜鼎、簋、陶鬲等,大多放置在棺、椁间的西北部(图四)。
二、随葬品
以上八座墓所出随葬品共141件,其中青铜容器21件,器形有鼎、簋、舟、盘、豆、敦;青铜兵器12件,器形有戈、鳟、镟,钺;车马器15件,器形有车舍、辖、马衔、镳;陶器14件,器形有鬲、豆、罐、壶、敦;玉石器73件,器形有石圭、石饰、啥、瞑目等;其它还有骨管、蚌壳、漆木器痕迹等6 件。现分别介绍如下∶
(一)青铜容器1.鼎8件,分别出于5个墓中,除M1120∶1一件外,其余的7件形制、纹饰基本一致,皆球腹,附耳、三蹄足,纹饰有蟠螭纹、蟠虺纹等。
标本M1056∶6,子母口内敛,球形腹较深,圜底近平,两长方形附耳略外敞,三兽蹄足粗壮且较高。弧形盖,盖中央有一喇叭形捉手,盖、腹部饰蟠螭纹,耳饰蟠虺纹,捉手饰雷纹,捉手中部饰齿轮状波带纹二周,波带纹中皆填有麻点纹,腹中部有一周凸弦纹. 通高32厘米、口径29.7厘米(图五,1;图版壹,2)。
标本M1024∶2,形制与M1056∶6基本相同,唯盖中央捉手为一圆环与六条呈辐射状分布的蛇头构成,盖、腹饰蟠螭纹,耳饰蟠虺纹,捉手圆环饰一周绚索纹,捉手中央饰圆涡纹、雷纹,腹中部饰一周凸弦纹,其底部有口形铸缝,捉手、耳、足为分铸后再合于鼎体上的。通高24.5厘米、口径19.4厘米(图五,3)。
标本M1120∶1,圆唇,子母口内敛,球形鼓腹极深,尖底,三兽蹄足粗壮。盖平,上有三个矩形纽,附耳呈长方形,二足上有修补加固痕,腹部饰两道凸弦纹,通体厚重,形状特殊。通高24.8、口径16.2、腹径20厘米(图五,2图版壹,7)。
2. 簋 3件,分别出于3个墓中,形制基本相同,皆较薄。
标本M1120∶2,平沿斜折,敛口,鼓腹,平底,盖略上鼓,中有喇叭形捉手。盖口沿周围有三个等距分布的小兽面卡牙,以代替子母口作用与器身相扣合。通高13.5、口径19.8厘米(图六)。
标本M1059∶10,形制与M1120∶2基本相同,唯在上腹部两侧有一对环纽,腹部有凹弦纹一周,盖口沿上小卡牙为长方形。通高14、口径20.8厘米(图七,1)。
3.舟 4件,分别出于4个墓中。根据其器形特征,可分为二式。
I式∶2件。标本M1024∶10,椭圆形口,口内敛,鼓腹,平底。腹两侧有一对环形錾,素面,舟体底部可见一道铸缝,环形琴为单铸后再加于舟腹侧。通高5.8、口长径14.4、短径11.8厘米(图七,3)。
Ⅱ式∶2件。标本M1056∶8,子母口内敛,口呈椭圆形,深腹略鼓动,圜底近平。底下亦有椭圆形的圈足,腹两侧有一对环形錾,腹饰蟠虺纹,圈足饰绚索纹。通高8、口长径13.3、短径12.2、圈足长径8、短径7.2厘米(图八,2)。
4.盘 2件,分别出土于两个墓中,其形制、纹饰基本一致。标本M1024∶8,平折沿,浅腹,大平底,两长方形耳外侈,三兽蹄足。盘体素面,耳饰蟠虺纹,盘底有A状铸缝,足、耳分铸后与盘体合成。通高12、口径30厘米(图七,4;图版壹,4)。
5. 匝 2件,分别出于两个墓中,形制一样,仅流口一作兽头形,一为素面。标本M1024∶9,平面呈瓢形,口沿微敛,腹略深,圜底,流口作一兽头形,与流相对的另一端有一环形器,下有三蹄足。有一铸缝自流口贯通至环器,足、湿分铸后与匝体合成,素面。匝体宽12、通长25、通高10.8厘米。(图七,2;图版壹,9)。
6.豆 1件,M1056∶9,子母口内敛,浅腹,腹壁斜内收。平底不大,腹部有对称的两环形墨,豆座略高,柄长,下有喇叭形座弧形盖,中有一喇叭形捉手,腹、盖及捉手均饰蟠虺纹,捉手中央饰雷纹、绚索纹,纹饰细密而规整。通高17.8、口径14.8、喇叭座直径8.3厘米(图八,3)。
7. 敦 1件,M1024∶1,方唇,斜折沿,口内敛,圆鼓腹,平圆底,三蹄足,腹侧有二环耳,盖上鼓,上有三环耳。腹、盖饰细密规整的蟠虺纹,腹部有一周绚索纹,盖上有一周麻点纹,底部可见φ形铸缝,通高17、口径16.4厘米(图八,1;图版壹,3)。
(二)青铜兵器
1.戈 1件,M1059∶16,锈蚀严重,援末已残,胡较长,有三穿。内作长方形,上有一小形穿,援本向上斜,援上刃与内上缘不平行,素面。残长约17、阑长约11.4厘米(图九,1)。
2.蹲 1件,M1059∶17,作不规则八棱体。近口部有一圆穿,通体素面,椭圆形骚内尚有木桃,平底。通长17、罂径2.9厘米(图九,8)。
3. 镞 9件,分别出于两个墓中,根据其器形特征,可分为二式。
I式∶6件,扁平双翼镞。标本M1059∶7,双翼,中央有脊,两翼向前聚成前锋,向后距离渐宽成倒刺形的后锋,镞身成长三角形,镞本凹入甚深,脊下有圆形艇,通长7厘米(图九,4)。
Ⅱ式∶3件,三棱镞,标本M1059∶9,镞身较短,分为隆起的三刃,三刃向前聚成前锋,向后延长构成后锋,脊在镟身形成凹槽,脊向铤部由圆形渐变成扁形,通长4.7厘米(图九,5)。
4. 钺 1件,M1059∶8,长方形,刃口平直磨锐,刃之两端外延,宽度超过其身,刃部略有缺口,似为使用所致。从各方面看,此钺应为工具而非兵器,因仅此一件,故合于此青铜兵器部分。长11.3、身最宽处4.6、刃宽5.1厘米(图九,2)。
(三)车马器
1. 辖 6件,分别出土于三个墓中,其形制基本相同,标本M1024
∶4、∶5,每为圆桶状,有外折的宽缘,近缘处二面有长方形穿,苦身饰蟠虺纹,上端截面为12边形;辖为长条状,辖首作一兽头,上有长方形穿,辖尾有一圆形穿。苦体与车穀接触的底端直径17.5、上端直径4.6、高4.4、辖长7.9厘米(图九,7图十)。标本M1059∶4,形制基本与M1024∶4、∶5相同,唯告体近缘处直径略大于另一竭。专身素面,断面作不规则14边形,辖为长条状,辖首作盈顶形,中横透一长方形穿,辖尾有一圆形穿,通体较厚重。唐体与车毂接触的底端直径为8、上端直径5.1、高5.8、辖长8.2厘米(图九,6图十)。
2.马衔 4件,分别出于两个墓中,形制相同。标本M1120∶7.由两节环杆衔扣而成,二小环扣接处磨蚀严重,另二大环也磨成粗细不均。通长25.6、环径5.2~3.1厘米(图十一)。
3.骨镶 5件,分别出土于两个墓之中,皆与马衔同放置于一处,其形制相同。标本M112018,通体作六棱尖锥柱状,尖端截去,中央部分有二穿,素面磨光。长14.5、宽2.2、厚1.8厘米(图九,3;图十二)。
(四)陶器
1. 鬲 5件,分别出土于5个幕之中,世中二件器形较小,应为明器。标本M1024∶3,夹砂陶,浅红灰色,轮制,足部手制,尖圆唇,小侈口,短束颈,鼓腹如圆球状,腹较深,裆部弧平,三乳丁状尖足,通体饰绳纹。通高16.8、口径14厘米(图十三,6图十四,4)。
标本M1067∶2,夹砂陶,浅红灰色,轮制,足部手制。尖唇,平沿略外斜,侈口,束颈,圆肩,深腹,平弧裆,三乳丁状尖足不高,通体饰绳纹。通高20.4、口径16.4厘米(图十三,7图十四,2)。
标本M1059∶14,褐红色夹砂陶,手制. 因烧制火候低而陶质疏松。斜平沿.敛口.广肩,裆低而平,足较低,通体呈扁方形,饰绳纹。通高14.8、口径19.2厘米,(图十四,3)。
2.豆 2件,分别出于两个墓之中,其形制基本一样。标本M1069∶2,灰黑色泥质陶,轮制。子母口,鼓腹较深,平底,豆柄下接喇叭形豆座盖上鼓,中有较大的喇叭形捉手,盖和捉手部分各有一周锯齿形暗纹,腹部有斜线形暗纹。通高25、口径7.6、腹径9.4、底径5.3厘米(图十四,9图版壹,6)。
3.壶 3件,同出于一个墓之中,形制略有不同。标本M1056∶10,泥质灰陶,轮制。圆唇,沿宽而略内凹,高领,广肩,腹上部直,下部斜内收,小平底肩部施网状暗纹,腹部有上、下两周凸弦纹,在下周凸弦纹上又旋剔刺纹。通高23、口径10~17.9、腹径21.3、底径9.5厘米(图十四,8)。
标本M1056∶3,泥质灰陶,轮制。圆唇,沿宽面略内凹,高领,肩略圆,折腹斜直内收,平底,素面。通高31.5、口径11.7~19、腹径26、底径13.5厘米(图十三,5图十四,6)。
标本M1056∶12,泥质灰陶,轮制。圆唇,平沿不很宽,略内斜,束领较高,广肩,腹壁斜直收,平底,腹饰竖细绳纹,器形略小。通高17、口径7.3~10、底径8.4、腹径14.8厘米(图十四,7)。
4. 罐 2件,分别出土于两个墓之中,其形制各不相同。标本M1118∶5,浅灰色泥质陶,轮制。圆唇,平沿内斜,束颈,圆折肩,腹斜直收,平底,器形宽而不高,素面。通高12、腹径17、口径11.2、底径8.4厘米(图十三,1图十四,5)。
标本M0007∶1,夹砂褐陶,轮制,素面。侈口,束颈,深鼓腹,平底,口沿至颈部两侧各有一耳。口径13.6、通高19、腹径14.8、底径7厘米(图十三,4图十四,1)。
5. 毁 2件,分别出于两个墓中,其形制基本相同。标本M0007∶2,泥质灰陶,轮制。平沿,子母口内敛,鼓腹,平底盖上鼓,中有圆形捉手较高。腹部饰网状暗纹,捉手饰锯齿状暗纹。口径18、腹径21.4、底径10.6、通高19.26厘米(图十四,10;图版壹,8)。
(五)玉、石器
1.石圭 30件,分别出土于6个墓之中,多为青灰色石质,磨制而成,素面。形状有长三角形、柳叶形、山形三种,标本M1118∶6,长分别为6.4,7.6,9.6,宽分别为1.3,2.5,3.8,厚均为0.3厘米(图十四,15、16、17)。
2. 瞑目 40件,分别出土于两个墓之中,放置皆无规律,M1120中置于头骨上,M1056中置于棺椁间器物上。其形制皆为不规则长方形薄片,石色呈青灰色或浅褐色,表面皆有小孔,边上有凹缺。标本M1056∶5,长3.2、宽2.4、厚0.1厘米(图十四,12)标本M1120∶11,长2.25、宽1.8、厚0.2厘米(图十四,11)。
3. 啥 1件,M1118∶8,出土于人骨口内,为一块自然形成的不规则形紫石英,淡紫色,玻璃状透明,无人工加工痕迹。长1.8 厘米(图十三,3)。
4.石饰 2件,同出于一个墓之中,皆青灰色,质地较细,通体圆柱形,表面磨光,两端平,在其中部各有一深0.7厘米的小孔;另外一件则仅在一端中部有一深1厘米的小孔。标本M1056∶24,长2.1、直径2.9厘米(图十四,14)。
(六)其它
1. 骨管 2件,同出于一个墓之中,形制一样。标本M1056∶4,利用天然肢骨制成,外部光滑,内壁无加工痕迹,两端磨平,断面为不规则圆形,表面绘有黑色花纹,部分地方黑色退去则露出淡白色,花纹形状为S形云纹。长3.4、直径2.3~2.9、壁厚0.4 厘米(图十四,13)。
2.贝壳 1件,出土于M1120,为白色自然贝壳,二片尚可完整扣合,表面有自然形成的花纹。长4.5厘米(图十三,2)。3. 漆木器 3件,出土于两个墓之中,皆保存不好,已不明其形状了。
三、结语
程村墓地规模较大,保存也较好,没有发现历史上有被盗的现象,且在附近尚有与之时代相差不多的遗址、城址等,这是我们研究晋南地区东周历史的一批重要材料。
程村墓地地层关系简单,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能说明时代的文字材料,故只能根据其出土器物的组合关系、器形的变化以及与邻近地区同时期文化遗存的比较来推定其时代。
以上报道的八座墓,随葬有铜器的有五座墓,其铜器组合有二种∶鼎、簋、盘、匝、舟和鼎、豆、盘、匝、舟。(M1024∶1是为簋向敦变化的中间形态,也有名为簋者,本文则暂名为敦)。前一种组合与侯马上马M13°、M11°、万荣庙前春秋晚期墓 、洛阳中州路M4°等相同,后一种组合则与洛阳中州路M2729°、侯马上马M15°等相同。前一种组合应比后一种组合时代略早,但根据原报告,其时代皆为春秋中、晚期。
以上八座墓中所出铜器,其鼎与侯马上马的M2148∶22、M4006∶5*、洛阳中州路M4∶40Ⅱ式鼎P、M2729∶35Ⅱ式鼎°、临猗程村M0001∶2@在形制、纹饰等方面颇多相似之处。M1024∶1与侯马上马M13°的同类器物较为相似。M1024所出土的盘与洛阳中州路M4∶419I式盘相近似;匝则与洛阳中州路M2729∶26°Ⅱ式匝相近,与侯马上马的M4006∶8°也近似,唯程村出土的匝的平面形状略为瘦长一点。I式舟与侯马上马M13°、万荣庙前春秋墓~所出舟相近似。Ⅱ式舟则与洛阳中州路M2729=23°Ⅱ式舟较相似。M1056∶9豆则与洛阳中州路M2729 ∶31°I式豆、侯马上马M15°豆相近似。
以上八座墓所出陶器不很多,但其时代特征还是比较明显的。M1067∶2 鬲与侯马上马的M5079∶1*在形制、纹饰等方面比较接近。M1069∶2豆与侯马上马M2012∶1°I式盖豆形制相同,与洛阳中州路M2461 13 1式豆、M2411∶10°I式豆也较接近,M1067∶1、M0007∶2陶毁同洛阳中州路二期I式陶毁“相近,至于M1069所出宽平沿高领壶则在春秋晚期侯马遗址中出土有形制相似者®。
整个来看,程村墓地与侯马上马墓地在墓葬形制、随葬品种类、形制、纹饰、制作工艺等各方面皆较接近,故我们认为程村这八座墓的年代当与侯马上马墓地的年代一致,具体而言,定在春秋中、晚期比较妥当。
这样大面积的墓地究竟应属于当时的那一股政治集团,因目前进一步的整理工作正在进行之中,还未发现直接说明问题的资料,故不便对其妄下定论。但据《左传·宣十五年》记载“魏颗败秦师于辅氏”。正义曰“……颗别为令狐氏”。顾楝高《春秋大事表》令狐条下云∶“文七年晋败秦师于令狐即此,阚驷曰令狐即猗氏也,今蒲州府猗氏县西十五里有令狐城”。今程村与其地相近,魏颗封于令狐之时代与程村墓地之时代亦似可吻合,这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线索。
本简报在整理、写作过程中,得到张彦煌、张岱海二位先生的多次指点。人骨架由潘其风先生鉴定。插图由畅红霞同志绘制,照片由梁达才、陈晋平同志拍照。在此一并致以谢意。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