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中的暴力||《亲密关系》(第五版)阅读笔记(十三)
当我们故意造成他人身体伤害时,便是在使用暴力。在亲密关系中,暴力可能是心理攻击也可能是身体攻击。亲密伴侣中男性越多,暴力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同性恋的女性遭受的暴力约是异性恋女性的一半,同性恋男性经历的暴力两倍于异性恋男性。男性和女性的暴力行为通常不一样,男性更可能掌掴或毒打,女性更可能丢东西、脚踢或嘴咬。
(一)暴力的类型
1情境性伴侣暴力
情境性伴侣暴力(situational couple violence),失去控制的剧烈冲突中爆发,双方都失去控制。两性在情境性伴侣暴力中行为表现相似。情境性伴侣暴力的影响因素包括激发因素、促进因素和抑制因素。促进因素和抑制因素都有背景性、倾向性和关系性:背景性指文化环境,如文化规范、经济状况和家庭经验;倾向性是指个体的人格倾向、特质和持久的信念;关系性则是指伴侣当前的关系状况。情境性伴侣暴力开始于那些引起争吵的激发因素——令人紧张的、嘈杂吵闹的、令人不快的环境,记忆中的背叛会让人产生挫折感,让暴力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当个体紧张不安时,促进因素会“添油加醋”——暴力家庭中长大的人、高神经质的人、欠缺沟通技能的人或依恋类型不匹配的伴侣更可能发生情境性伴侣暴力。而抑制因素则会阻止暴力的发生——倡导男女平等的文化、尽责的人、有高超问题解决技能的伴侣、清醒(相比于醉酒)和对自己亲密关系满意都不太可能发生暴力。显而易见,情境性伴侣暴力既会受到稳定而持续的倾向性因素和背景性因素影响,又会受到短暂的情境性因素和关系性因素的影响。
2亲密恐吓
亲密恐吓(intimate terrosim)是伴侣一方把暴力作为控制和压迫另一方的工具。实施亲密恐吓的人大致有两类,一类是防止伴侣离开自己而使用拙劣手段,另一类则是本身很自恋或反社会,使用暴力满足自己。在亲密恐吓中,绝大部分是男性。
实施亲密恐吓的男性通常目睹了父母间的暴力冲突,成长于教导传统性别角色的家庭,对女性相当敌视和仇恨。他们比其他男性更可能将女性视为对手,将女性当做满足和娱乐自己的工具。实行亲密恐吓的男性认同雄性标志,借此提升对女性的权威。为了撑起雄性自我概念,他们可能试图控制别人,尤其是身体上比他们弱小的人。
乖戾的态度时常和无能感相结合,暴力便成为恐吓者为数不多的权力来源。当感到智力上不如伴侣,受到贫困折磨而具有低自尊时,所控制的资源之稀缺会让他们求助于强迫权力。

3.暴力抵抗
暴力抵抗(violent resistance)是伴侣对亲密恐吓进行反击。
(二)无法逃离暴力的受害者
当女性遭受到亲密攻击时,普遍会觉得震惊,并常常努力去理解它。受到爱情规范的影响,女性被鼓励“原谅”,且“男性比女性更狂暴冲动”的观念也会倾向于减轻男性暴力严重程度的认识。受到暴力的人离不开暴力的关系,可能是因为尽管存在暴力,但离开可能是更糟糕的选项——离开意味着之前的投入都化为乌有,且替代伴侣也很暗淡。如果经济依赖对方,也更难离开这段关系。但若是经济依赖和心理忠诚度都不高,害怕发生更严重的暴力也会阻止人离开暴力的关系。不过,也有人是因为不想离开,如高忧虑被抛弃的女性容易被占有和控制欲强的男性吸引,男性的侵犯式的嫉妒和监控会让焦虑的伴侣感到安心,觉得他仍在关心自己。
来源:《亲密关系》(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