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明劫》——传庭死;大明亡!

2020-08-31 11:35 作者:宁_纪骋  | 我要投稿

文章首发自:今日头条[电影新纪元]

《大明劫》是由王竞指导,冯远征、冯波、余少群领衔主演的历史灾难题材电影,于2013年10月25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影片讲述了崇祯15年瘟疫横行,又逢李自成攻打开封,明朝江山内忧外患,一代名将孙传庭誓死抗击闯军的故事。

该片荣获第9届中美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大明劫》从筹备到拍摄共耗时4年,影片追求"还原真实历史的态度",以真实的历史背景(明末)和知名人物(孙传庭)为原型,向观众阐述那个贪墨成风、盗匪横行时代的真理:腐朽的体制下英雄难造时势,时势易噬英雄。

影片导语:英雄与时势,互相为因,互相为果,造因不断,斯结果不断。——梁启超

大明名将孙传庭,曾经打得李自成的闯军只剩一十八骑,在大明气数将近的时刻,仍然坚持匡扶社稷。孙传庭清廉正直,以有功之身被朝中乱臣贼子污蔑,被关进诏狱三年,但不论朝局如何动荡、祸乱,他都希望大明万年、百姓安乐。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可孙传庭仍是在逆时代潮流而战,因为他有自己的信仰。彼时,大明官场贪墨、国库空空,既临闯军内患,又逢异族虎视眈眈,朝廷已然山穷水尽。即便如此,被关在诏狱的孙传庭一经释放,却毅然踏上了征讨闯军的不归路。无可置疑,孙传庭是大明的英雄,他敢为人之所不敢为,敢当人之所不敢当。

故,从始至终,孙传庭都知晓自己是在逆时代潮流而动,支撑他的正是英雄的"信仰"。

欲造时势打破僵局,就得先看清、摸透当世之时势,并借时势之力开创历史。前者易识,孙传庭有将帅之能,他勘破时势亦知救国之法;至于后者,由于朝廷腐朽,他难以一己之力撼动天下。

崇祯末年,大明朝风雨飘摇,官无不贪、商无不奸、民无不乱,孙传庭所面对的是一个从头到脚都不听使唤的身体。

如史所记:且因财政短缺,朝廷为解决辽东战事与后金之战的经费,遂加征"辽饷";辽东战事开支无数,朝廷官吏缩编,裁撤官驿,致使被裁吏员无俸可收,迫不得已越来越多大明裁吏成为流寇,朝廷加征"辽饷"外,只得加征"剿饷",以备剿除匪寇;只因"辽饷""剿饷"令百姓苦不堪言,民众被迫加入义军,匪患日益严重,朝廷又需要更多的兵马粮草,又需加征"练饷",用以募兵训练。

孙传庭明晰事理,他怎能不知大明朝的马车已经陷入加征"诸响"的泥潭里,越用力,则陷之越深。可作为有信仰的英雄,孙传庭忠君爱国,他人所不能及也。

孙传庭忠心对大明,奈何朝廷无诚意待之。出诏狱、领将印,朝廷只给他兵数千、一个月的粮饷,可他要面对的却是百万闯军。彼时的大明,国库空虚、民心尽失,如同风雨里飘忽的柳絮,随时都会被碾碎。大明的统治者们,皇帝急不可耐又多疑多虑,他催促着孙传庭舍命一搏;大臣们明知国已不国,却依然打着心里的小算盘,压榨着国家的最后一点价值。

封建王朝随时间发展,土地兼并会愈演愈烈,贫富分化亦会日益严重,统治阶层也会越发壮大,既得利益者们把持着中央以及各级政府衙门。国家(朝廷)的利益与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存在偏差,便有了贪墨成风、以及苛政猛于虎,政策的偏向性最终会导致朝纲废弛、吏治腐败、奢靡成风,致使黎民百姓起义、造反。

在腐朽的体制下,雄才大略无人识,奸佞小人遍地走。即便是英雄,也被时势局限,能力难以施展。

作为统治阶层的实权人物,孙传庭有资格(能力)另立门户,或割地为王、或领军起义加入闯军,虽不甚光彩,却也是乱世英雄的存活道理。但孙传庭食君之禄,只效忠君之事。这种先君主与社稷,后黎民百姓的"忠"在现在看来的确是愚忠,但在封建时代,只要能"忠"一主便难能可贵。

孟浩然诗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由于历史局限性与英雄主义局限性,孙传庭一切所为皆以不背叛大明为底线。无疑他是一名伟大的改革者,但当体制腐朽到无药可救的地步,改革者既要面对外界的压力,也要时刻防备内部的不安定因素。

孙传庭以英雄之身立于天下,他欲匡扶社稷、拯救万民,却想不到即便他消灭了李自成的闯军,也还会有张自成、杨自成的闯军。在腐朽的体制下,只会出现英雄难造时势,时势易噬英雄的残酷境况。唯有革故鼎新,推翻旧王朝,开举新篇章,英雄才会是活着的英雄。


  • 那么作为改革者,孙传庭逆时代潮流都做了什么来试图挽救这个濒临崩溃的王朝呢?

不可否认,孙传庭曾威震四方,但被关进诏狱三年,即便是再有威望的宿将也难以服众。况且彼时陕地的明军各部山头林立、互为割据,孙传庭兵权不实,随时都有可能面对明军内部的攻讦,更别提整军备战以出击闯军。

尤以贺人龙的贺家军最为嚣张跋扈,在孙传庭下令集结的沿途竟公然洗劫村镇、杀百姓伪称流寇以邀功。贺人龙终究是低估了孙传庭救国救民的决心,圣旨下:

"贺人龙身为总兵,于开县率部哗归,致使剿贼军事功亏一篑;又于项城、襄城临阵脱逃。抗旨不尊、拒不出兵,罪责深重、国法难容。"

孙传庭以雷霆手段剪除了军中败类(贺人龙与贺家军),地方军政大权尽归于一。但这还远远不够,潼关守军装备残破不堪用、府库军饷粮饷所剩无几、兵士操练生疏,这样的军队根本无一战之力,遍地饿殍致使天灾瘟疫也于此时爆发,孙传庭与大明所面对的危机前所未见。

装备残破、饷银不足、兵士倦怠,核心问题还是在于钱粮。他向朝廷请求调拨,可惜皇帝竟担心孙传庭兵权在握会生变,怕他会成为下一个贺人龙,故孙传庭得到的只有催促出兵的圣旨,而无半车钱粮。

百姓早已一贫如洗,中央朝廷偏不愿补给粮饷,而豪门士绅还在官商勾结,以保护自己利益为前提阻挠孙传庭征缴粮饷。豪门士绅不但私占军田,还以他人冒充已故军户冲抵赋税,孙传庭一夜斩尽四十三家知法犯法的权贵,土地尽数还归朝廷、财产尽数充公作响。

王朝崩溃,皆因权贵而起,占军田、吃空饷在大明早已成为人人皆知的潜规则,甚至是明规则,而孙传庭要挑战的正是这样的潜规则。但孙传庭能杀四十三家豪强,杀不了全国上万家豪强,撬动部分权贵的利益于大明只是杯水车薪,而他会面对更多权贵的参奏弹劾。正如万历朝能臣张居正,改革吏制税制军制,只因与天下权贵对立,落了个抄家掘墓。

粮饷充沛、军心归附,此时只有瘟疫还挡在孙传庭的面前。游方医师吴又可"重症用猛药"一席话语重心长,却意外点醒了孙传庭:改革无退路,唯披荆斩棘一往无前。孙传庭弃了仁慈,大开杀戒,夜袭伤兵营,最终烧死了所有感染瘟疫的士兵。

英雄有英雄的死法,改革至此已然万事俱备,孙传庭完成了腐朽体制下造时势的最大化,他毅然决然率军出潼关,迎击闯军的百万大军。是役,孙传庭壮烈殉国,时势终噬英雄。事实上,就算闯军战败,孙传庭也逃不过一死(与权贵对立)。


《大明劫》无疑没有史诗级场景,却具备史诗级气魄。影片以瘟疫难治来映照大明朝的大厦将倾,故事上并不刻意追求还原历史的每一处细节,却用深刻的历史精神、人文思想告诉观众什么是历史。

孙传庭是《大明劫》里最举步维艰的人——上有皇帝不信、权贵掣肘,下有瘟疫肆虐、兵祸不断。杀军中败类、斩无良豪绅,都是大快人心之举,但他也背负着改革者的原罪——牺牲身染瘟疫的无辜士兵。无论孙传庭做了什么,一切却都是为了更多人的利益。

影片末尾,尸横遍野,孙传庭徜徉在荒野中。孙传庭的是非对错我难以判别,但这腐朽的朝廷绝没"对"过。

孙传庭言:"天下糜烂,百姓从贼,皆因饥饿;百姓饥饿,皆因无地可耕。得人心者得天下,人心,就是粮食,就是源源不断的后备兵源,这就是为什么他李自成可以输个十回八回,而我孙传庭连一回都输不起。"积弊之下,一人之力断难抗衡世界潮流,英雄逝去,则国亡之日亦可见矣。

天下最可悲之事,莫过于已知解决方法,却没有时间去实现。革旧变新,何必积于危亡之时。




《大明劫》——传庭死;大明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