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德】(小白速学面试必刷题)
11.近期,一对情侣在丹霞地貌景区刻字,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你认为对于此类不文明现象,该如何解决?
【审题】
本道题属于社会现象类题。通过审题可知题目以情侣在丹霞地貌景区刻字作为例子,引出景区不文明现象的主题,这是当下旅游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矛盾。题干问法相对特殊,并不是直接问如何看待,而是问如何解决,因此考生在作答时要侧重点明确作答对策建议。接下来具体分析。
审题点1:“近期,一对情侣在丹霞地貌景区刻字,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丹霞地貌是经过几千万年形成的自然地貌,而一对情侣在景区刻字,不仅严重破坏了丹霞地貌,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而且也容易引发其他游客效仿,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发展,景区的不文明现象逐渐暴露,在丹霞地貌景区刻字只是这种不文明行为的一种缩影,这些景区不文明行为已经成为社会问题。
审题点2:“你认为对于此类不文明现象,该如何解决”
景区不文明现象影响恶劣,必须要进行解决,才能促进文明旅游良好氛围的形成。在思考解决对策前,不妨探究下景区不文明行为产生的背后原因,涉及到多个方面,一是游客文明素质较低,对保护景区环境观念不强,社会教育宣传不到位,文明旅游的观念未深入人心;二是景区管理存在漏洞,未及时进行制止或者前期宣教警示不到位;三是不文明行为处罚不够严格,违反管理规定成本低等。从多个主体思考原因有利于我们对解决对策展开论述,对应背后原因,解决方法也可以从不同主体出发,一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游客文明意识;二是规范景区管理,加强警示提醒;三是细化处罚条款,提高违法成本;四是政府发力,将文明旅游等融入教育体系等。
因此,作答此题的答题思路,可以简单论述景区不文明行为带来的不良影响,然后分不同方面展开解决对策,如从游客意识、景区管理、处罚条例、社会整体等方面进行解决。
【思维导图】

【解析示例】
对于在丹霞景区刻字的行为让人感到气愤,也同时引发深思。景区不文明的行为不仅破坏了自然景观、景区环境,而且也形成不良社会风气,不利于文明社会的建立。景区不文明行为必须引起重视,我认为要解决这类问题需要找准要害、多方发力,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旅客教育,提高文明意识。一方面开展对于游客开展针对性教育提醒,可以通过联合景区和各旅游团、导游协会,要求在旅行出行前要强调文明旅行的重要性,并且科普文明游览的知识点,告知故意破坏景区景观属于违法行为;另一方面联合各旅游网站,比如驴妈妈、途牛旅游等网站,在介绍景区景观时要明确说明注意事项以及文明旅行的重要性。
第二,加强景区管理,规范警示提醒。景区要加强自身管理,通过管理来约束游客行为。一方面可以通过警示标语、景区广播、景区公告栏、景区门票等方式来提醒游客要文明出行,同时还可以通过设置栅栏、围栏等方式,来防止游客误入踩踏而造成的自然景观损坏;另一方面景区管理人员和志愿者要加大巡逻,对于不文明的行为要及时发现并进行劝阻,普及好文明景区的常识和知识。
第三,细化管理条例,明确处罚标准。一方面,文旅等相关部门要进一步细化《风景名胜区条例》《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等,并根据文明旅游业发展需要和当下现状及时修订完善管理条例,做好顶层设计,为各地各景区管理提供依据;另一方面要严格按照管理规定对破坏景区、不文明旅行的行为进行处罚,不仅要依据规定进行罚款,还可以将不文明旅游行为纳入诚信管理中,增加不文明行为的曝光度,建立不文明游客黑名单,落实联合惩戒机制。
第四,多方宣传教育,营造文明氛围。一方面,教育部门可以将文明旅游纳入教育体系,让学生从小就了解文明出行,保护自然景观的知识,从而也倒逼家长以身作则,形成良好的言传身教的教育形式;另一方面,借助微信、微博、抖音等多种新媒体方式加大宣传,曝光不文明旅行的案例,让群众了解文明旅行的行为准则,促进文明社会整体氛围的形成。
【拓展知识】
回答本道题时,考生可以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注意审题重点。题干问法是如何解决,也即作答的重点是对策建议,而不是将景区不文明行为的影响、原因、后果等方方面面都分析到位。建议考生在作答开头可简单有分析作为引入语,但切不可详细展开。二是注意多个维度思考。在作答解决对策时,有的考生思路过窄,可能仅仅围绕在景区如何树立警示牌、如何进行提醒等方面,而忽略了从更高层面思考管理条例、处罚手段、教育普及方式等解决之策。
【知识积累】
对于破坏风景名胜区的不文明行为,必须提高违法成本,若造成了实质性损害后果,对不文明的游客还应当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依法从重处罚。从现行法规来看,破坏景区未必会遭到多严厉的惩罚,即便是惩罚,也可能仅是“点到为止”。按照《风景名胜区条例》,个人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破坏景观、植被、地形地貌的活动的,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如果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故意污损国家保护的文物、名胜古迹”,仅“处2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如果按照《甘肃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个人甚至还不在处罚范围。从执法先例看,对类似破坏景区环境的处罚,大多“流于形式”。2017年,贵州一男子在潜龙洞景区内三脚踢断万亿年钟乳石,最后只被处以500元罚款,行政拘留10日。在青海年保玉则国家公园,整个景区禁止扎营,巡逻抓到后仅罚款1000元。这样的处罚力度,很难说能对一些不文明的游客有约束效力。结果是,那些被踢断的钟乳石再也生长不起来,而美景如画的年保玉则公园,因为环境破坏严重,已从今年4月10日起停止接待游客。从法律经济学来说,过低的成本,是对违法行为的放纵。因此提高违法成本,才能有效遏制违法冲动。一个典型事例便是,环境行政处罚之前实行“一事不再罚款”时,一些违法排污者宁可被一次性罚款也不停止排污,而新《环保法》设置了“按日计罚”制度后,经抽样调查,处罚后的改正率在85%以上,有的地方甚至达到95%。同样,对于破坏风景名胜区的不文明行为,理应通过国家、地方立法等形式,给予从“天价罚款”到列入旅游“黑名单”等处罚。如果造成了实质性损害后果,对不文明的游客,还应当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让其承担民事责任,依法从重处罚。优美的自然环境,不能沦为娱乐“垃圾场”。从立法到执法联合发力,让违法者受到应有重罚,既是对“破坏者”的惩罚,也是对大众的警示和教育,才能给类似事件画上句号。(新华网)
【相关真题】
(1)中老年群众在5A景区跳广场舞,影响了游客游玩,景区工作人员多次劝阻无效,用高音喇叭在景区内广播《文明守则》,你怎么看?(2018年7月1日甘肃省考庆阳市)
(2)市民在创建文明城市中扮演什么角色?(2019年7月6日上午河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