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新课上线|许倬云讲中国通史:五千年大格局

整个中国是一个“天下”,“天下”没有边,也没有边界,只有向远处扩散而逐渐淡化的影响力。
而且,这种影响力不一定是统治的权力,而是通过文化交融而构成的一个新文化,其中包含了各种地方文化。
——许倬云
许倬云
主讲人介绍
1930年生,江苏无锡人。当今时代最具影响力的史学大家之一,匹兹堡大学历史系荣休讲座教授,台湾“中研院”院士。1962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匹兹堡大学,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夏威夷大学、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南京大学讲座教授。1986年当选美国人文学社荣誉会士,2004年获美国“亚洲学会杰出贡献奖”,2020年获“全球华人国学终身成就奖”,2023年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大奖”。代表作有《经纬华夏》《万古江河》《西周史》《汉代农业》《中国文化的精神》《说中国》等。

学贯中西的史学大家
他师从李济之、沈刚伯、李宗侗等史学大家,也是王小波的老师,精通中国上古史、文化史、社会史、中西方文化比较等。
他既有传统中国士人的修养与沉淀,也接受了西方现代的知识训练,是站在新旧两端、承前启后的学人典范。
七十多年的求学与研究之路,与中美两地教研的经验,使他对东西方的文明有着独到的见解,擅长从宏观视角、比较的方式看待历史问题,以独树一帜的“大历史观”闻名于世。
他的通史叙述不限于常规的朝代分野和帝王将相,而是以地理、气候、经济、社会、文化等复杂系统的“长程变化”,呈现更生动、多元的历史面貌。
课程看点
600分钟通史大课
5000年中国史一览
从中国看世界 再从世界看中国
传说时代:—公元前1600年
中国地理造就的文明基底 族群碰撞融合的民族命运
商周更替: 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8世纪
青铜器铸造记录的精神文明 从部落式的武力统治走向“天下国家”
秦汉帝国:公元前8世纪—220年
从分封走向封建 从分裂走向“大一统” 从民族走向“天下”
魏晋到隋唐:220年—960年 配唐三彩图
大分裂 大动荡 大盛世 大融合
宋 元 明 清:960年-1912年 配古代战马的图
长期存在的南北胡汉对峙
独特的汉地-草原二元结构
农耕的中国与海洋的冲击
“大历史”叙述下的中国通史
本课程的章节分野与叙述形式,以许倬云教授特色的“大历史”方式展开,舍弃详细朝代和时间细节的铺陈,而是以索引、印证、结论与影响的形式,阐述一个大时段内中国文化、政治、民族、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以此展现华夏文明五千多年的变迁,其中各个现象背后环环相扣的原因与结果。
既可以作为入门中国古代史的框架,也可以作为深入中国史研究的脉络。

地理 文化 社会生活 中西比较视角下的文明史
不同于“帝王将相”式的正史式叙述,本课程将从更“具象”的角度梳理中国古代史的脉络,如:如何从地理与考古推证“三皇五帝”的现实情况;从夏商周的更替看中国文化思想的变迁;与同时代的欧洲对比,看懂中国古代政治系统的本质;从气候与农业的角度看各朝代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等等。
希望呈现的不是孤立的中国史,而是人类的中国史、世界的中国史。
课程大纲
先导:今天的年轻人应当怎样读中国通史?
第一模块:华夏先声与传说时代1、地理格局:山川河流与文明起源2、华夏民族:农耕与游牧互动的文明3、人种构成:中国地区的人类发展4、聚落文明(上):人类活动与族群组织5、聚落文明(下):陶器与玉器文明的诞生6、炎黄由来:新石器时代的社会生活7、大江大河:南北农业与区系类型
第二模块:青铜时代到轴心时代8、夏商周(上):青铜文明对国家精神的塑造9、夏商周(下):走向稳定的分封政权10、商周之变:大一统“天下国家”的形成11、轴心时代:思想、管理和复合系统的形成11-1、附录:中国与希腊罗马轴心时代比较
第三模块:东方帝国到世界的中国12、秦汉帝国:政治 经济 交通网络体系的形成13、魏晋南北朝:全球大寒潮与草原民族的南迁14、隋唐分合(上):走向整合的新帝国15、隋唐分合(下):光辉灿烂与盛世危机16、宋元明(上):北族政权与汉人世界17、宋元明(下):宋代以后的社会结构转型
第四模块:渐入近代的中国18、二元帝国:清朝对东亚的整合19、皇权内卷:走向僵化的政治与文化20、世界秩序:明清与西方的互动21、近代危机:海洋与中国的接触22、余论:中国文化的世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