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里的冷知识(3)——故宫的“出版集团”:十三排与武英殿、司礼监

众所周知,北京故宫的武英殿为书画馆(未与文华殿进行展陈对调前),其实这个展馆设计与武英殿的前世很有渊源,毕竟在清代,武英殿就是故宫里最大的官方“出版集团”。当然,如果说是最早,那么武英殿还要靠靠边,这次我来说说故宫出版业的前世今生。
一、明代 司礼监经厂:宦官出书事不经
司礼监,官署名,明置。是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内事务的“十二监”之一,始置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有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提督太监掌督理皇城内一切礼仪、刑名及管理当差、听事各役。司礼监素有“第一署”之称。

司礼监貌似与“出版”并无关系,但是其下属的司礼监经厂却是有明一代最大的官方出版印刷机构。嘉靖十年(1531年),清理过一次内府工匠额数,曾革去老弱残疾、有名无人者15167名,实留12255名,并著为定额。其中司礼监就占有1583名,而专事刻书出版者为:笺纸匠62名;裱背匠293名;摺配匠189名;裁历匠80名;刷印匠134名;黑墨匠77名;笔匠48名;画匠76名;刊字匠315名,总1275名。450多年前的司礼监经厂,居然有1200多人的印刷厂,而且分工细密,实在是当时世界出版印刷业上的奇观。
据极不完全的统计,前后刻印经、史、子书, 祖训、圣训及《百家姓》、《千字文》、《四书》、《千家诗》、《神童诗》等内书堂课本 168种。司礼监经厂印刷的书籍被称为“经厂本”,特点是开本大、 印纸精、 行格疏、字体大、粗黑口、 铺陈考究。 但由于出自宦官之手,校勘不精,疏漏百出,故不为藏家、学人所珍重。
顺便提一句,明代的著名宦官王振、刘瑾、冯保、魏忠贤等皆曾任司礼监之主管。都是司礼监掌印太监,魏忠贤还兼任东厂太监一职。
二、清代 武英殿:精工不免篡古人
武英殿,是一组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的宫殿建筑,明初帝王斋居、召见大臣皆于武英殿,后移至文华殿。崇祯年间皇后千秋、命妇朝贺仪也在此举行。明代于武英殿设待诏,择能画者居之。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李自成占领北京之后曾在武英殿办理军务,李自成兵败山海关退回北京以后的称帝典礼也是在武英殿举行的。李自成兵败撤离北京时下令火烧皇宫,武英殿幸免于难。所以清兵入关之初,摄政王多尔衮先行抵京,以武英殿作为理事之所。顺治皇帝由沈阳迁都到北京时,一度也住在武英殿里。康熙八年(1669年)二月因为开工重建太和殿,康熙皇帝要迁出保和殿以避开喧闹的工地,他的祖母认为保和殿是用于举行典礼的庄重场所,此后不宜再用作寝宫,决定将乾清宫修复以供皇帝居住。康熙皇帝在十一月乾清宫修理完工之前暂居于武英殿。擒鳌拜正发生在康熙皇帝暂居于武英殿的期间。

同样在康熙年间,开设武英殿书局。康熙十九年(1680年)将左右廊房设为修书处,掌管刊印装潢书籍之事,由亲王大臣总理,下设监造、主事、笔帖式、总裁、总纂、纂修、协修等30余人,由皇帝和翰林院派充。康熙四十年(1701年)以后,武英殿大量刊刻书籍,使用铜版雕刻活字及特制的开化纸印刷,字体秀丽工整,绘图完善精美,书品甚高。
乾隆朝以后,武英殿成为专司校勘、刻印书籍之处。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命将《永乐大典》中摘出的珍本138种排字付印,御赐名《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世称“殿本”。武英殿所刻“殿本”其开本之大方,写刻之工致、纸张之优良、墨色之光泽,堪称尽善尽美。特别是乾隆十二年以前武英殿所刻书,更是如此。不过殿本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阶级倾向,有些古书上的文字被别有用心地改掉,这是殿本一大弊。
修书处的刻书活动一直持续到清末,长达200余年,几近贯穿全清。同治八年(1869年)武英殿被火焚,烧毁正殿、后殿、殿门、东配殿、浴德堂等建筑共37间,书籍版片焚烧殆尽。同年重建。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进行过大规模整。
1913年,古物陈列所建立之初,其展陈空间就是以武英殿为中心扩展形成的。1914年,由德国罗克格公司设计,武英殿和敬思殿连接在一起,改造成为“工”字形结构的展室,于同年双十节起对公众开放,主要展陈故宫珍藏的古物。

三、现代 十三排:百二年来一脉传
在紫禁城东大墙北侧,靠近宁寿宫的位置,有十几排明间开门的清水卷棚小院,一律灰砖灰瓦,朱门彩绘。这片建筑与金碧辉煌的紫禁城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但在一代代故宫人眼中,它们的存在确是分量十足。这里就是十三排——故宫出版社的所在。

刚才我们说过,清康熙时期,武英殿被设为修书处,其刻书最繁荣时,是在清康熙至嘉庆年间。乾隆时达到顶峰,也就在那时,位于宁寿宫外东侧的区域上,建起了南、北十三排。

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将整理、刊印、传播故宫文化作为一项自觉使命,购买了先进的印刷设备,通过大量印刷品,介绍故宫的文物藏品、明清档案以及紫禁城宫殿建筑,在学术界、文化界乃至全社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据不完全统计,1949年以前,故宫博物院共编辑出版各类档案史料丛刊54种、358册,约1200万字,发表研究文章80余篇。早建院之初,故宫先贤们就曾通过出版物介绍院藏文物,推动传统文化传播。至今仍然畅销的《故宫日历》就是一例。

《故宫日历》由故宫前辈冯华先生编纂,于1933年面世,号称当时的“头号社交礼物”,向大众介绍故宫藏品、传播传统文化。至1937年,共出版5册。之后因为战乱,《故宫日历》暂别公众视线。
一向以语言犀利著称的鲁迅,也难得夸一夸故宫的出版物:“故宫博物馆之版虽贵,但印得真好,只能怪自己没有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博物院出版事业更是有了一片新的发展天地。1978年恢复《故宫博物院院刊》,1980年6月,《紫禁城》创刊。1983年3月,紫禁城出版社成立,成为了全国三千多家博物馆中唯一的出版社。2011年6月9日,原“紫禁城出版社”正式更名为“故宫出版社”。南十三排目前并不对外开放,但我们可以登上城墙俯视之,或者多去几次故宫——说不准什么时候敛禧门就开了呢。(以前曾经有人进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