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成“快乐容器”的转化(1/2)
朋友,你好!
这一系列文章都根源于哈佛大学录制并且公开全网的课程——心理学1504,积极心理学。用“积极心理学 哈佛”可以轻松搜到相关课程视频,包括B站也有。我们把这个极好但是很长的课程进行了整理,希望能够像教这个课的塔尔老师所说的那样,“搭建象牙塔和大众之间的桥梁”,让好用的知识造福我们。
简言之:“让我们更加快乐”。
好,我们继续!上一个文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1/1)》)我们提到了如标题的“快乐容器”的话题,因为塑造(转化)自己成为对于信息能够积极解读,积极应对的“快乐容器”,这比向这个容器里面装知识更加重要。随后课程继续展开讨论“转化”的话题。
首先塔尔老师向我们传达的一个重要信息,就是人的观念和想法可以转化。他提到了近几十年脑科学界着力研究的“大脑可塑性”(plasticity)。
这个概念说得是什么呢?我们常说什么什么事情让我们死了一大堆脑细胞。而事实却是恰恰相反,脑细胞不但不会被“用”死,反而会越用越生长和相互建立关联。我们先来看一个动物的实验。研究人员把大猩猩的中间三个手指通过手术缝在了一起。因此它们只能一起运动。在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大脑中原本独立控制三根手指的三个区域合并成了一个区域,也就是说,大猩猩的大脑认为这三个手指成为了一个手指。在人身上也是一样。研究表明,人脑在整个一生中会不断改变某些部位的形状,只要有新的需求和反复的输入,这就是大脑可塑性。比如小提琴家的负责听力和手指运动的脑区就明显比普通人要大。甚至普通人通过几个月高强度的乐器练习,相关脑区的形态就已经会发生可观察到的变化。重要的是,这个变化远不只是在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当我们在观念和想法发生变化并且持续改变行为的时候,大脑也会发生形态上的改变。
所以“快乐容器”是真的让自己的大脑锻炼成一个习惯“快乐”的模样!持续地输入是改变的重要途径,而对于学习本身观念的改变,则是让自己能够持续输入的原动力。
怎么理解呢?
我们接受的大部分学习,以课本知识为主,着重于信息的传达,哪怕是心理学的课程,更多的也是传达人的认知和心理方面的知识。这样的方式所存在的一个缺陷,就是对人作为人本源的人性,其中一部分是我们作为人,需要来自环境的鼓励和关爱——的缺失。事实上这个已经不是科学所能够承担的任务,所以衍生出了一个关于人性教育和发展的哲学分支——人性哲学,教育我们获得智慧(我们知道哲学的原义就是爱智慧),具备获取幸福和快乐的能力。这个分支的核心内容是:因为人是我们关注的本身,那么如何让人自我实现,成为一个完整的健全的人。用一句流行的大白话:成为最好的自己。就像造大桥需要学物理一样,想要变得快乐,就需要转变学习观念,输入与人性和快乐相关的学问。这也正是塔尔老师的积极心理学想要传达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