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初心

2020-05-03 10:20 作者:千叶秦风  | 我要投稿

之前的稿子在睿站被毙了,琢磨着五四的时候再来一稿。刚好有个切入点。

最近看“中文”的文献情报,发现做科研的都不会说“一维”了,非说“1D”(one dimensional)。。虽然也没错,但这时候又不是必须英文,非要一堆中文里强行插个英文,强行夹生。万一真有人这么批评了,多半还要标榜“业内通用”、“专业”,并且要求“不要意识形态化”、“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事儿,往小了说是装逼臭显摆;往大了说,构建知识壁垒的手法过于生硬,而且落后于时代——这年头英文又不是什么稀罕的东西。

当然,首先不要把人想得太坏,有时候只是习以为常了,换而言之,是环境的问题。科学的发源地和现在的高地都在欧美,科学的“普世语言”天然地就是英文。科学嘛,你可以挑战现有的体系、可以提出新的理论,但是想改变语言文字这些“土壤”,呵呵~从入门到精通都泡在英文环境中,久而久之,很多人就不会用自己的母语说话了,这不是很正常吗?这个问题,袁岚峰提的“中文知识库”是很有见地的,但是,冰封三尺,哪怕是我们这一代也只能抱着“功成不必在我”的心态去做。这方面的尝试一直都有,也有一些神来之笔,但似乎流于抖机灵。比如说,解热镇痛药Paracetamol的翻译是“扑热息痛”,兼具音译和意译,雅俗共赏。(文化人觉得妙,普通老百姓一听就懂)又如methane翻译为“甲烷”,“met-”和“甲”是两种文化下的计数,“烷”则是传统的构字法,让人一眼就看出是什么意思、怎么发音。能看懂这一段的人,最近五年以来应该增加得很快。

让视野更广一点,还能看到些什么呢?对于社会而言,社会发展终究依靠人,教育的积累决定了生产力发展的潜力。我国的教育资源分配一点也不“市场”,“九年义务教育”是明显向贫困、落后人群倾斜的安排。所以我们从来不只是“廉价劳动力”,而是“廉价的高素质劳动力”(否则身毒早就崛起了)。这种“不市场”的分配在高等教育领域更为明显,然而,高校的学生大多没有这个认识。很多人不知道这是为了社会健康发展做的安排,认为这是个人奋斗的结果。为了维护这一点,他们千方百计不说人话、不让普通人搞懂他们在做什么,用面纱把自己包装得非常神秘。他们以“学术独立”的名义去对抗另一些口号,甚至公然对抗“不忘初心”的号召,这是对人民的背叛。

老爷子当年说,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我结合实际说了点,但是没讲第二点。或许,“科学的”这个问题,我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经说得够多了。

谨以此纪念五四运动101周年。


初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