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
技术发展为根本
李约瑟之谜是对于发达的古代中国却没有出现科学理论和工业革命的疑惑,其中有著名的与中等收入陷阱类似的均衡理论。高水平均衡理论,中国古代较为先进的制度,优良的地理环境,和传统文化观念,使得人口不断增加,人均耕地减少,导致没有足够的剩余去购买新的技术,而廉价的劳动力抑制劳动节约技术的需要。对理论内部逻辑的批评,只有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的增长才会导致剩余的减少,快速增长的技术的成本下降速度能比人口增加提供的劳动的成本下降速度还要快。可见均衡理论只适用于微观的短期的稳定的环境中,环境随时间有质量互变,环境的变化导致新的平衡,而多次不同的均衡形成复杂的混沌系统。
前现代的技术发展依靠现实实践经验,而现代技术发展依靠的是假想实验控制。技术发展与试错实践(样本量、偶然性)、科学理论、材料改进、个人能力(好奇心、求知力)呈正相关,与生产力呈负相关,技术发展曲线是一条正太曲线,左端是已有技术,右端是可能的新技术,当出现有利于技术发展的因素曲线分界线左移,技术发明可能的面积增大,意味着有更多新技术出现的可能和更多更快的新技术的涌现。由战乱的灾害导致的人口迁徙,往往带来的技术的大发展,可见人口的增加、人力成本的降低和剩余的减少都不必然导致社会衰退,反而能促进技术的发展。
科学是通过标准化可证伪的实验方法来用数学模型描述自然的知识。西方历经黑暗的中世纪,即是排除异端、疾病横行、物质匮乏,也不能阻挡16世纪科学革命的出现,而这也为19世纪的工业革命打下了基础。科学的发展需要好奇和偶然,这就决定了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本的长期稳定投入,西方世袭的贵族有富裕财富也有荣誉驱使,对自然的探索形成系统的理论。中国先进的制度就包括有科举制度,这是通过一套明确的价值观来筛选人才,为社会精英提供向上流动的渠道,以价值观约束社会减少治理成本,这是能使社会能长期维持稳定的制度。将传统价值制度化,为社会带来的是长期的稳定和统一,能有效地构造上层建筑,但也忽略的经济基础的改进和压制社会变迁的可能,只有通过朝代更替才可是革除旧的制度。学习的实用主义和保守主义使超越和创新变得困难,没有技术(生产力)的变迁,生产(生产力)规模不可能扩大,生产关系也不可能变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就不可能出现。
近代道路是必然
中国的历史是中原诸民族与外族不断融合的历史,在民国时形成了国族认同,在抗战时形成了民族精神,及至现代有了民族国家的自豪感。近现代的目标就是使中国和中华民族走向工业化、现代化,建立现代体制,甚至希望毕其功于一役。近现代的民主自由,是在限制权威的控制,发展个人的力量,以自私来促使资本繁荣,以个人主义促使人民自治。列宁主义揭示了,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革命可以在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单独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西方军事力量全球殖民,使得中国民族资本仅靠自己的力量无法完成国家的资本主义革命,主观上由于国家政治因素、人口因素、经济因素等,使中国的工业化无法完成原始积累。中国城市革命失败原因在于,工人在租界之中,官僚买办资本强势,民族资本力量衰弱,大多数力量在农村。实事求是就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注重的理论结合实践,注重实践中运用理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反对纯粹的形而上的思辨。
中国重工业的特点是,建设周期长,设备需要进口,投资巨大。发展中国家往往,剩余少,资本、外汇、资金短缺。由此形成宏观政策环境,压低利率,高估汇率,压低生活必需品价格,压低中间品和原材料价格,压低工资。这样的扭曲市场价格只能使用计划配置,重工业也具有了公共品的性质,工业的国有化。也形成了一系列服务于计划配置的制度,如统购统销、合作化、户籍制度、自给自足等。这样保证供给的一系列制度控制,是城乡矛盾的根源,也是国家的原始资本积累。规模经济有联合合作、工分、按需分配、共同配给。三年自然灾害,粮食减产全国性饥荒,产生的结果是天灾、政策管理、分配激励的因素的共同作用,显示出计划配置的重大问题。
自生能力结构化
全要素=资本+劳动+土地+剩余,不同的要素比重,形成不同的经济环境。结构经济的微观基础是自生能力,不依靠外部支持即可在自由市场中进行竞争。一个经济有多个资本密集程度不同的产业组成等产值线,线上每一点代表不同技术生产的不同产业的产品。产业、产品、技术的选择决定要素禀赋结构特征,决定等产值线和等成本线相切点没有自生能力的产业、产品、技术,需要补贴才能存在。政策性支持,是直接补贴和税收优惠,扭曲价格和计划配置,这是有寻租成本的。
新技术的发明,是有试错成本的,试错经验具有外部性、可共享,为后续研发提供支持。外生环境影响内生禀赋条件,要素禀赋结构决定比较优势产业,才能生产廉价的有竞争力的产品,才能高效地充分地发展技术。有效的市场能提供信号,市场要足够开放和自由,同时也要政府的调控、监管提供外部性。劳动生产的剩余要素的增加使全社会财富增加。
集体劳动,按需分配,无法衡量劳动付出,无法集中管理,无法对个人做出适当激励。劳动材料的私有化,能激励资产所有者(包含劳动者)的剥削行为,生产的社会无序性使产品过剩,同时降低生产成本和商品价格。农业劳动的特殊性,无法适用工业管理和指令。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技术的发展,而技术的发展随着技术水平的增加其成本越来越高,劳动者个人和集体的技术积累缓慢而难以跨越经济周期。技术是具有外部性的劳资密集型部门,科学技术的研究是公共事业,应由公共部门支持,最好是相关利益影响者组成的受制于公共安全部门的公共机构或组织,而不仅由学术团体或国家机器把控的科层化了的圈层。
中国双轨制改革
集体的公有制的经济阻碍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承包权使私人对土地有排他的使用权,公有下的私人所有方式。中国特色的经济制度,是在纯粹计划经济的基础上逐步放开经济管制,将经济制度作为一种解放生产力的具有效用的工具。条块分割,中央和地方,集体和个人的区别,自主性的下放,自我管理和自我负责。剩余的必然,降低生产成本和生活成本,用于再生产的投入,囤积抵御风险冲击和爆发,活跃经济使全要素流动。
资本缺乏,通过计划控制,国有企业政策倾斜、金融支持,相应的承担政府计划的执行。所有者关注资本、经营者关注产业、劳动者关注产品,与土地的关系将三者分离,资源禀赋的不同三者趋向不同的策略,企业中三者的信息不对称。国有企业可将经营亏损归入政策亏损,产生了“预算补贴”,公有制和私有制的竞争体现出严重的不对称,竞争的失效导致的是两者经济活力的差异和社会职能的分化。
直接融资,投资者直接将资金投资企业,风险高收益高资金成本低,如股票市场和投资机构。间接融资,银行募集社会资金向企业贷款,可以强制清算,风险低收益低资金成本高。中小微型企业,无法在股市和大型银行获得融资,而地方性的中小银行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金融结构长期以来,都为大型企业融资而服务,中小微型企业都有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十八大以前收入分配制度,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平等,十八大以后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和平等,再次分配关注弱势群体。
短缺经济时期,乡镇企业及小微企业生产的低质量产品是有市场的。1998年之后,走出短缺经济,生产力普遍过剩,出现通货紧缩。由于需求同时在也增长,通货紧缩并未导致经济危机,但同时也出现了企业亏损、银行不良贷款增加、就业下降。生产力过剩是存量问题,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是应对通货紧缩最好的办法。中国绝大多数的人口在农村,农村是最有潜力的市场,制约农村消费的发展主要是基础设施的缺乏。
赶超是计划经济时期,违背比较优势,扭曲市场价格,均贫富。改革时期,双轨式渐进改革,一方面发挥比较优势,另一方面保护国家垄断企业和传统弱势产业,后果是财富分配差异和腐败。深化市场改革: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利率市场化和改革金融结构,发展地区性中小金融,提高资源税费,垄断行业、引入竞争、加强监管。政府职能改革:教育,法律和制度,弱势群体救助,克服企业转型升级的市场失灵。
资本全球化经验
中美贸易逆差,由于美国经济环境的不稳定,以及人们对市场发展的乐观倾向,家庭和政府过度消费而无储蓄,中国的双轨制导致收入分配不均,有深刻的危机意识,导致储蓄率较高而消费倾向较低,中国产品又被美国大量需要,在结构上导致中美贸易不平衡加大。
资本账户开放,就是允许外国直接投资、国内企业到外国借款和外国短期流动资本到国内投资。外国直接投资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允许国内企业到外国借款可能遭遇期限错配和货币错配,即外资无法长期进入到实体经济从而促进其发展,外国短期流动资本进入国内会促使短期投机行为和经济泡沫,增加了金融风险也不能促进产业健康良好发展。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与晃镜脱钩,各国都对资本账户管制,以防止资本外流产生通货紧缩。在华尔街的影响下,美国政府、高校教育和国际组织倡导各国资本账户开放。多数发展中国家资本账户开放后,短期投机资本涌入,引发金融危机。在本国货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之前,资本账户开放都需要谨慎对待。
现代经济学是建立在暗含假设之上的:企业自生能力、信息充分且对称、交易费用(交易成本,促成交易付出的成本)为零,认为企业缺乏竞争能力来自于公司管理问题、产权支配问题和政府干涉问题。计划经济中,对商品价格扭曲、资源配置干预、企业激励抑制、自主权剥夺,导致企业内生的自生能力不足,形成对政府指令和补贴的依赖。公司治理、产权支配、政府干预、预算约束、缺乏积极、效率低下是扭曲的结果,是企业缺乏自生能力的结果。
休克疗法,从计划经济到自由经济,价格自由化、财产私有化、经济稳定化,使财政平衡和宏观稳定。休克疗法三点政策难以同时实现。国企改革的问题在于,无法形成内生能力,依赖政策性补贴,承载社会性负担,企业管理和产权改革无效。渐进改革从双轨制到单轨制,取消因扭曲市场和产业保护带来的寻租成本及其引发的贪腐问题,实现收入分配促进效率和公平。如今,中国不再缺乏资本,国有企业具有比较优势,关键在于根据要素禀赋结构培养中国企业的自生能力。
发展经济学中关键问题:资本积累、技术创新和转移、开放程度、金融结构及深化、宏观稳定、就业结构、城市化、收入分配。
总结
新结构主义经济,反对的是新自由主义经济,经济是具有结构的,是存在于社会结构中,是被结构了的存在,从结构看经济通过结构调控经济。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应用于中国特色的经济现状分析,明确了历史必然性,肯定了政策的有效性,论述了理论的可行性。在经济理论中,特别是现代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偶然的因素、主观的因素、思辨的因素使得其无法成为普适性的理论,在实践中往往进入陷阱和循环。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根本,以科学和技术为首的生产力的发展在现在社会处于关键地位,大力发展生产力无疑是各国发展的首要问题,发展的问题只会在发展中出现也是可以通过发展来解决的。限制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的是要素禀赋结构,符合结构的发展是有比较优势的,是有自生能力的,是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能维持其不断发展。违背要素禀赋的发展,是扭曲市场的资源配置方式,国有制、公有制的体制形式,就是使没有自身生能力的经济主体能持续占有“经济位”,将企业作为政府的延伸而提供公共服务。当要素呈现不平衡、不合理的结构时,是有明显的劣势也会有比较优势,充分利用较多要素发展较少要素,使发展进入正向积累循环。生产力过剩是技术进步受到抑制或者短期产能非理性扩增而使技术积累不足,同样的,要素过剩主要是其未能被合理利用。要素是要通过生产而消耗和产生,生产的社会性使市场失效,生产的个体性又使政府失效。无法完成要素的积累只会使社会陷入周期的循环,依赖外部资源的输入同样也是在某种程度上违背市场规律的。全球化也是国家间相互殖民化的过程,生产的在地性和交换的全球性,彼此相互嵌套卷入系统。市场中的信息是不对称的,指令中的信息是被垄断的,理性的行动者不是要解放信息,而是寻求和利用信息谋取利益。信息的差异根本上的决定个人作为职业人、经济人、社会人的差异。破除不平的问题,是要通过即既保护又开放的方式,破除发展非矛盾问题,是要有既竞争也合作的态度,要从二元对立和三权制衡的世界观,走向辩证统一、共享共治的的世界观。中国特色是什么,我想是一种友善和谐的精神力量,一种独立创新的民族自信,一种无限可能的进行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