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与恶魔对话》
今天把这本书看完了,感觉是一本教人看开的书,特别适合那些爱遵守条条框框的人看,比如说我,哈哈哈_(:з」∠)_
所以朋友推荐时,我虽然看了一眼简介没有很想看的想法,但觉得还是有必要了解一下反面的世界。
因为在某些维度上我还是比较死脑筋的,所以往某个方向走得太远时也需要往反方向扯扯自己。
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没有一样东西是属于苹果的”。
实际上是借物喻人:没有一样东西是属于某个人的。
可以从正面和反面分别解读一下,正面呢是定义什么叫“属于”,反面呢是定义什么叫“不属于”,或者说如何理解“不曾拥有”或“失去”。
先说如何定义“属于”:这到底是一种从属关系,还是一种包含关系?
如果说是从属关系,那么某件属于我的东西它真的属于我嘛?
一把梳子属于我,但因为粗心大意,团建时我把它落在酒店了,因为不是很心爱所以丢了就丢了,那么它属于我嘛?
一本书属于我,因为我买了它,但它是它作者创作的,即使这本书的实体属于我,它最重要的灵魂还是作者的,我读过之后一定不会完全理解作者的想法,那它到底是否属于我呢?
我的爸爸妈妈以前是属于我的,后来有了我妹,我的爸爸妈妈也变成了她的爸爸妈妈,那我的爸爸妈妈还是属于我的嘛?
人生在世,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们对很多事物的所有权都只是约定,认真想一想这种关系的确还挺脆弱的。
好的,如果不是从属关系,那就是包含关系咯?
食物和水曾经在我们的身体里短暂地停留过,所以它们属于我们嘛?
我们的眼睛、耳朵、胳膊和腿是属于我们的,如果有天我们很不幸,遭遇不测,它们还属于我们嘛?
所有属于我们的东西,很可能在某一天不再属于我们了,所以,这种“属于”的感觉就会十分可笑。
就像第二天的你总会回去打前一天你的脸,而且还打得生疼_(:з」∠)_
如果好好理解“属于”,那么就很好懂“不曾拥有”和“失去”。
虽然我是一个占有欲不强的人,但面对“失去”也曾没办法平常心。
我感觉自己面临的最大问题恐怕就是很难接受:昨天还跟我好好说话的一个人,第二天突然就换了个人。
有本书很经典,叫《谁动了我的奶酪》,送给曾经无法适应改变的自己。
不过现实毒打多了,也就习惯了,祝愿那些往我们头上扣屎盆子的人永远幸福吧。
嗯,对于“属于”的理解就到这里吧。
这本书的其他观点给我带来的感受没那么深,可能是被社会毒打得还不够。
其他想送自己的话是”不要太乖,要有自己的想法,对谁都是“。
嗯,就这样吧~